李得峰
〔關鍵詞〕 特殊家庭;學生;教育;
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7—0033—01
特殊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社會和學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學習行為和社會適應方面產生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這是學校落實素質教育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因此,如何幫助這些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既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需要,又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
一、特殊家庭學生現狀
1. 家庭破裂,父母離異。有的相互推卸責任,有的由單方撫養,要么容易產生溺愛,要么冷落孩子,對孩子而言都會帶來身心上的不良影響。溺愛孩子,在物質上無止境地滿足,易使孩子形成貪婪性格;生活上的百般照顧,將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對孩子的過錯一味遷就,易造成孩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給孩子太多的愛,容易造成孩子只知被動地接受愛,而不知對他人付出愛。孩子都是需要愛、需要關懷的,冷落孩子,孩子必然滋生恨的情緒,如果把這種恨的情緒轉移到周圍的老師、同學和親友身上,很可能會造成不良后果。
2. 家庭關系不和睦。父母婚后長期不和,經常大吵大鬧,對孩子置之不理,推卸責任,孩子的心靈易受到極大的創傷,易造成對家庭的厭惡感。進而把這種厭惡感轉移到周圍的一切,可能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殘酷的,否定他人、社會,形成性格上的畸形,心理上的病態。
3. 缺損家庭。所謂缺損家庭,是指由于各種原因而造成的單親家庭。由于血緣關系,孩子對父母有無限的依戀,在生活和心理上對家長有極大的依賴性。而一旦遭遇了某種重大變故,從小對父母那一種“寄托感”和“依附意識”突然消失,孩子的精神易受到比家長更大的刺激,極易低沉下來,易出現孤僻、膽怯、冷漠和封閉的心理,原來活潑好動的孩子也可能變得沉默寡言,害怕與人交往,感覺低人一等,對孩子個性的健康成長無疑造成嚴重影響,是一種“扼殺性”的破壞。
4.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這類家庭的孩子由于從小就缺乏父愛或母愛,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障礙甚至造成孩子的人格不健全。對孩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健康品質、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都是極為不利的。父母“啟蒙教師”的角色是任何其他親友(包括爺爺奶奶)或保姆所不能替代的。
二、特殊家庭學生教育對策
1. 對于家長來說,應積極營造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環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認真對待婚煙,婚后要和睦,共同擔當起哺育孩子的責任。一旦家庭遭遇不幸,家長不應自己消沉下去,而應為孩子的未來著想,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化悲痛為力量。家長無論工作多忙,離家多遠,都應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要把其作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2.全社會都要積極關注特殊家庭背景學生。政府應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一定的幫助,當地村委會應經常保持與這些家庭的聯系,了解存在的困難,幫助解決,也可通過媒體,報道其真實事實,以獲得幫助。
3.教師應關心、愛護這些學生。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學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如父母關系如何,近期是否遭遇過天災人禍,多給他們一點關愛。
4. 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給予由于各種原因而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的疏通和積極引導,幫助其分析自身的實際情況并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使其在問題初期就能得到糾正,防微杜漸,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總之,對待這一特殊的群體,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特別關注,三方面同心協力,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形成學校內外溝通,給予那些特殊家庭的學生更多的愛,使他們內心感受到社會、學校、父母都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促使他們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身心健康地成長。
?笙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