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乃禮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有關公私觀念影響最深的當屬《大學》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此句話我們還可以讀出如下的思想:
其一,道德的培養是政治參與的基礎。格物、致知、誠心、正意,直到修身,都是著眼于自身的修行,只有自身修行達到一定地步,才能處理家庭的關系,以及參與政治活動。此種邏輯關系暗含著對制度約束的忽略,人們通過道德的培養成為一個好人之后,在處理家庭以及政治關系時,就可放松對他的法律和規范的約束。
其二,公私之間既是相互區分的,又是模糊的。所謂相互區分,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提出本身就已經表明家庭與政治已經出現了分野,公私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家庭和國家已經形成了兩個各自獨立的領域,擁有各自不同的價值原則:家庭重視親情,以“親親”為主;而政治領域強調等級關系,以“尊尊”為主。所謂模糊的,指公私的區分不是很明顯,兩個領域之中的價值原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調和的。家庭中父子關系中既重視親情,也強調家長的權威。而君臣之間,既強調君主的至高無上,也崇尚大臣像對待父親那樣來對待君主。君臣關系與父子關系的相似性,使得人們容易模糊家庭與政治之間的區別,導致公私不分現象的出現。
現代社會依然否定干部私利的合理性,更重視官員的道德教育
當代中國社會仍然存在著公私不公的現象,其最重要體現就是政治制度的設計。當代政治制度初創時期,對干部實行供應制,凡是列入供應名單的干部,他們的日常生活消費由政府承擔,而且他們的家庭成員也享受免費的供應和教育。供應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公務活動和家庭生活聯系了起來,也就容易產生公私不分的現象。后來實行單位制,依然存在公私不分的現象。單位既是一個工作之地,也是生活之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單位密不可分。結婚需要單位證明,離婚需要單位出面進行調節等。與供應制相比較,單位制公私不分的程度有所減弱,但是依然存在。直至現在,盡管單位制的某些規定已經消失,但公私不分的觀念依然對官員有所影響。
與傳統社會相似的,現代社會依然否定私利的合理性。毛澤東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提出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在《紀念白求恩》一文又提出了“毫不利己,專門為人”。毛澤東的這種思想觀念,為歷代領導人所繼承。即盡管公私不分,但實際要求黨員、干部廢除自己的私利,做到大公無私。
現代社會更重視官員的道德教育。我們黨高度重視對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科學發展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都是對官員的道德進行大力培養。在官員晉升的過程中,除了對其能力的考察外,更多的是對其道德的考察,在確定他是一個“好人”之后,卻放松了對他掌握權力之后的制度約束。
重新規范公私,承認官員追逐私利的合理性
公私不分,既有可能出現大公無私的榜樣官員,也可能出現官員追逐私利的現象,即權力為自己、家庭和部門所用。由于在此過程中,主要是以道德約束為主,因此官員為己還是為民,主要取決于自己的道德良心,但是許多官員為什么不能根據道德良心,而是按照自己的私利行事呢?
很重要的在于人們對人性的認識上,中國自古以來對利益的追求采取貶低、壓抑的態度,政府和思想家高揚道義,倡導義利善惡兩分。同時,在如何改造人性上,歷代學者以及制度建構者所突出的理念基本是一致的,具體來說,盡管學者之間爭論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最終的路徑卻是一致的,即“人人皆為堯舜”,主張把人們培養成有道德的人,而一旦培養成功,就是永恒的,人們不會再追求自己的私利,從政時就能完全以“公”心處理政事。這種培養或改造之后的人性永恒論使我們忽略了對官員行為的制度約束,疏于制度監督導致官員權力的異化。
西方學者認為,自我保護、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斯賓諾莎說:“每個個體應竭力以保存其自身,不顧一切,只有自己,這是自然的最高的律法與權利。”對利益的追逐是人性的第一條普遍規律。拉斯韋爾回答什么是“政治人”時說,政治人就是將自己的私人動機移置到公共目標上,改頭換面為社會所承認的公共利益的形式,私人動機通過這種形式得到了實現。因此在西方來說,也堅持人性永恒論的觀點,但堅持認為人們的逐利本性是永恒的,不會因環境、地位的改變而放棄對利益的追逐。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設計正是基于人的逐利本性,承認官員追逐私利的合理性,同時為防止官員追逐私利的時候損害公共利益,制定了各種監督制度。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人性觀,從而最終修正對公私觀的認識。我們應該承認人們都是逐利的,不會因官員地位的升遷而改變,也不會因思想教育的深入而最終消失。基于這種認識,可以做出如下的改變:其一,承認官員追逐私利的合理性。在宣揚大公無私的榜樣官員的同時,應該認識到大多數官員皆有追逐私利的本性,他們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滿足自己、家庭和部門的需要,這是人性的表現。其二,認識到官員追逐私利的永恒性,在提高官員道德修養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官員權力的監督,從制度上防止官員追逐私利時損害公共利益。
我們必須從制度上重新規范公與私之間的關系。可喜的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已經認識到制度的缺失會導致官員的逐利行為。比較“群眾路線教育實踐”與之前的思想教育,會發現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在思想教育的同時,中央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定,比如,提出了加強中央紀委的監督功能,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簡政放權等,從中可以看出黨中央從制度上對官員追逐私利的行為進行約束所做出的努力。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