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 峰
《中國勞動保障報》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國家部委所屬媒體的記者到地方采訪,經常被當作“上面來的”,地方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會用接待上級領導的方式對待記者。一般是請到會議室,拿出工作總結、文件等材料,照本宣科念上一通。這種情況很讓記者頭疼。記者最想得到的,也是讀者最感興趣的,用新聞界的行話說就是“活魚”“鮮菜”。“活魚”從哪里捉?“鮮菜”從哪里采?下基層,去一線,多看看工作現場,多捕捉生動的場面。
記者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勞動保障所采訪,在接待方面就遇到了“常規動作”。一進服務大廳,鎮長、所長等人就熱情地將記者往會議室引領,要介紹鎮里和所里的相關工作。然而,記者卻被大廳里一名工作人員埋頭為群眾講解的工作狀態吸引住了。只見他投入地在一張紙上算算寫寫,然后對辦事群眾講:“你清楚了吧?”又揮筆寫寫算算,再對辦事群眾說:“怎么繳費你可以自己選……”基層生動的工作場景,吸引記者駐足并立即進入采訪狀態:傾聽,拍照,記筆記……等這名工作人員為群眾算完了如何繳社保費的賬,記者采訪了他,了解了前前后后的詳細情況,寫成了稿件《便民的賬,他們算得一清二楚》。
體驗式采訪是“走轉改”活動中常見的采訪方式。記者跟隨基層工作人員或群眾,參與到他們的工作、生活中來,體會他們的酸甜苦辣,記錄他們的喜怒哀樂。記者常常面對的一個問題是,這種采訪跟采訪突發事件或接到好的新聞線索再去采訪很不一樣,它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新聞點在那里等著。記者體驗的這一天或幾天的生活,或許跟采訪對象的平常生活沒什么兩樣。這些生活太普通了,難以構成新聞,很容易寫成枯燥乏味的流水賬。記者應該帶著新聞敏感,從這種尋常中尋找生動的細節,捕捉可以展現人物性格和形象的閃光點。采訪對象日復一日地如此工作或生活,對這些細節已經習以為常,但記者看到了就不要放過、聽到了就不能錯過。
有一次,記者到山東省臨朐縣臨盤街道人社所采訪。這個街道有個特點,轄區企業多,一共78家。當天,這個所的所長要走訪一家企業,記者便隨她前往。進了工廠,遇到的人不停地笑著跟她打招呼。記者問,這些人你都認識?她就迅速挨個說出了他們的名字和身份。這個相當生活化的細節感染了記者。它至少體現了兩點:一是,她來得多,對這里很熟悉;二是,她跟企業關系好,很受歡迎。于是,記者寫了題為《“1個”和“78個”》的報道。
為企業和群眾服務,是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者的常態工作。要想看看他們跟服務對象熟不熟、關系怎么樣,不妨把握住“進門”這個細節。后來,記者到河南省湯陰縣產業集聚區人社所采訪時,這個技巧又一次被派上了用場。所里有個剛大學畢業的小伙子,記者跟他走訪一家藥企。藥企管得嚴,門口站著保安,自動門緊閉,來了人就要查證件。可是見到這個小伙子,保安大老遠就開了門。這個細節被記者捕捉到并寫在稿子里。
這些可稱之為“活魚”或“鮮菜”的細節,向讀者展現了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人員用心為民服務的形象。如果缺少一雙敏銳的眼睛,記者便容易對常見的場景、平凡的細節一掃而過,很難入眼、入耳、入心,就不會有這些報道了。只有帶著新聞敏感走基層,才能捕捉到生動的民生圖景,寫出吸引人、感染人的新聞作品。
記者到基層采訪之前,一般會備課,有時會帶著選題,甚至詳細的采訪計劃和提綱,這樣采訪時才會更加自如。但是,采訪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意外,打亂計劃。或者,根本找不到想要的新聞素材。這需要記者隨機應變,甚至要把之前準備的構思和預設全部推倒,換一個全新角度來思考,說不定能在意外狀況里得到意外收獲。
記者在湖北省鐘祥市豐樂鎮人社服務中心采訪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這是一個周一,記者上午來到這里,想了解當地基層人社服務平臺建設情況。本打算看一看工作人員現場為群眾服務的場景,寫一寫基層人社平臺是如何方便百姓的、工作人員是如何服務群眾的。可是等了兩個多小時,到了中午下班時間,仍不見一個人來辦事。眼看就要空手而歸了。轉念一想,如此反常,必定有因。記者問,平時就很少來人辦事嗎?他們說是的。記者還注意到,這里工作人員也少,崗位信息公示牌上顯示有5名工作人員,大廳里只有兩名。這又是為何?
記者進一步追問,才搞清緣由。一是村里建起了人社工作服務站,能辦理人社工作方面的大部分業務,只有碰上少數不能辦的業務,群眾才會到鎮上來。二是鎮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員經常下鄉,把服務送到村里、家里。三是這里信息化程度比較高,上下級之間的很多業務在網上就能辦,鎮里的人不用去縣里,村里的人也用不著來鎮上。這不正是體現基層人社平臺建設的絕佳素材嗎?于是,記者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深入采訪,寫成了《這里的服務大廳“靜悄悄”——走進鐘祥市豐樂鎮人社服務中心》。
記者在采訪中還會遇到其他一些反常情況,這種反常本身就值得關注,可以構成新聞。碰到這種反常情況,應該毫不遲疑,馬上抓住。一次,記者到浙江省德清縣鐘管鎮人社服務中心采訪,一進門就注意到大廳一名工作人員正在QQ上聊天,噼里啪啦打字,見記者來了也不避諱。記者犯疑:他為什么在工作時間聊QQ?而且見記者來了仍聊個不停?于是,記者悄然站到他的身后端詳。原來,他并沒開小差,而是在辦公。這個鎮的人社服務中心建了個QQ群,名為“勞動最光榮,工作多美麗”,專門針對企業勞資人員、村人社工作者和群眾。有了QQ群,這些人可以上傳表格、咨詢政策、交流工作等,不用再來回跑,方便多了。記者感到,這個QQ名是個多好的名字啊!便以此為題,寫了一篇稿件《勞動最光榮 工作多美麗——德清縣鐘管鎮人社服務中心建起便民QQ群》。
在《中國勞動保障報》走基層系列報道里,千把字甚至數百字的稿子,簡潔平實,通俗明白,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和可讀性。其中,有一個好的開頭很重要。好開頭能夠一下子抓住人,吸引讀者一口氣讀下去。同時,稿件開頭還能為整篇文章的敘述語氣和風格奠定一個基調。
“9月21日,午后。房加財在屋里抽了幾根煙,看到外面的太陽沒那么毒了,決定出門到鎮上的人社所轉轉。”這是《中國勞動保障報》走基層系列的開篇之作——《房加財家門口求職記》的開頭。稿子主要講的是,當地群眾以前求職要到縣里的勞動力市場,需要早早出門。如今鎮上有了人社所就不一樣了,找工作非常方便。這樣一個開頭,體現了房加財找工作的輕松悠閑,直接呼應主題;同時,也為整篇稿件輕松的筆調打下了基礎。
《中國勞動保障報》走基層系列的很多稿子,開頭都很有特色。比如,寫農村留守老人——“都說農歷的新年最像新年,可郭云起的這個春節,卻并不比平日熱鬧多少。”寫基層人社所所長——“將近中午,氣溫上來了。彭玉順挪了挪兩臺落地扇,讓它們離辦事群眾近點。”
這些新聞作品刊登出來后,不少讀者反映,稿子里看不到官話套話,讀起來輕松,有吸引力,像是在看小說。可以說,能得到如此評價,文章的開頭功不可沒。
除了開頭,文中的閑筆也可以為“悅讀”增色不少。所謂閑筆,是指看似跟文中主題無關的筆墨。它可以增強敘述的節奏感,提高文章的感染力,為文章增色。但是,正所謂“閑筆不閑”,這些看上去游離在主題之外的部分,如果用好了,也可以很好地服務稿件主題。
比如,在《房加財家門口求職記》一文中,有這樣一句看上去漫不經心的閑筆:“房加財的電動車行駛在柏油路上,路兩邊是一大片齊整整的玉米地。”電動車、柏油路、玉米地,都可以說是閑筆。前兩個還說得過去,講的是主人公求職的交通工具,再次強調了找工作路上的輕松,也為他后來找到工作,騎電動車上下班很方便埋下伏筆。而玉米地,著實跟求職沒什么關系。但是,一方面它往上承接房加財出門的敘述,往下又引出記者的提問:“就要農忙了,怎么還找活干?”另一方面,鎮上有了人社所,村民可以在家門口求職、就業,不用再外出打工,從而實現務工、務農兩不誤。這是大半輩子一直在外地打工的房加財不曾遇過的新鮮事。玉米地的這句閑筆,既銜接起上下文,又很好地服務了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