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一黑一白兩把傘,撐開,素雅低調;收攏,簡潔輕巧。它們有個優美的名字——竹語。顧名思義,這是由竹子做的傘。這兩把看似普通的竹傘誕生自杭州著名品牌天堂傘,它們既融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還傳承了西湖綢傘傳統的制作工藝,并征服了在工業制造方面十分挑剔的歐洲評委,獲得了素有“設計奧斯卡”美譽的德國iF設計大獎和國際紅點獎。這兩把傘,也走進了中國傘博物館,成為永久收藏品,被中國大眾譽為真正的國貨。它們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傳統:18道工序就是竹子的語言
歐洲幾乎不產竹子,在參加德國iF設計大獎前,天堂傘就定位制作竹傘以區別德國一流的工業技術產品,于是“竹語”概念油然而生。
在杭州,有80多年歷史的西湖綢傘就是用竹子做的,但因為裝飾性、工藝性太強,一直不為現代人接受,西湖綢傘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天堂傘卻十分青睞這門傳統的手藝,費盡心思找來幾位懂行的老師傅,“都是六七十歲的退休老人了,一聽我們想把西湖綢傘傳承下去,紛紛答應出山?!碧焯脗愕母笨偨浝黻悤岳桩敿淳陀辛诵判?,著手操辦傳承的事兒。
一把西湖綢傘有18道工序,選竹、劈傘骨、做傘架、傘骨撇青、上架、串線、剪邊、折傘、貼青、刮膠、裝桿、包頭裝柄、穿花線、釘扣、修傘、檢驗等,全部需要手工完成。制作竹傘,最重要的是傘骨粗細得一致,否則傘收攏時,邊緣就不能形成圓形?!皳伍_一把傘,收攏一支竹,這是西湖綢傘的特色?!?/p>
如此精妙的工藝根本無需電腦繪制,只要師傅上手就能完成,這或許就是征服嚴謹的德國人的殺手锏。但中國自古就有竹傘,這么多年來,《雨巷》里的傘一直都被反復“吟誦”,可為何“餡餅”就落在了“竹語”的傘頂上?
創新:讓傘具時尚起來
天堂傘清晰地認識到,并非只要有了工藝傳承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西湖綢傘的工藝和裝飾性雖好,但防雨防曬的實用性卻很差,這個問題要解決。于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創意分院的老師李游接下了這個活。
“提到竹子,就想到環保,普通雨傘的傘柄需要電鍍,而竹傘柄連上漆都不需要。盡管傘骨芯全是竹子,取代了常見的金屬或塑料,但這還不夠,如果傘面也來自竹子,并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才是‘竹語的亮點。”李游想到了近年市面上流行的竹炭纖維材料,幾經試驗,他們對竹炭纖維進行涂層處理,發現它不僅防雨,抗紫外線的功能甚至大大優于普通的尼龍傘面料。因此,這一黑一白兩把傘,就這樣一舉攻下兩個國際大獎。
解決了技術難題,產品也開始走進市場。天堂傘開始啟用全新的設計團隊,由學習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的專業人員構成,在黑白經典款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五行傘、馬年款、杭州老地圖等傘面圖案。色彩、字體與新材料在傘面上完美糅合,實用性與審美性終于并存。
于是,設計產品變成了市場產品,一把普通的“竹語”傘重量約400克,售價在200元左右,因無法大批量生產,市場供不應求。試水成功后,“竹語”并沒有停下腳步。因為竹子沒辦法具備金屬骨架可折疊的柔韌性和牢固度,所以暫時只能以長柄傘的形態存在,加上竹炭纖維的成本很高,天堂傘還在探索“竹語”更為合理的存在方式。
但本土化、綠色設計、傳統工藝、新材料等關鍵詞成為了老品牌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就這樣“,竹語”用自己的語言重新闡釋了傳統與工業生產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