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互聯網把我們變成了像高速數據處理機一樣的機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腦。”尼古拉斯·卡爾在他這本書里發出警告。
他擔憂,在丟掉羊皮《圣經》,丟掉報紙雜志,丟掉托爾斯泰心靈的同時,我們會丟掉“大腦”,變得淺薄。
在語音為中心的時代,詩意的表達和雄辯的口才,不斷強化著大腦的某個部位,而書籍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卡爾認為,活字印刷喚醒了人們,深度閱讀隨之成為普遍流行的閱讀習慣。在這種深度閱讀中,“寂靜是書中含義的一部分,寂靜是讀者思想的一部分”。
然而,互聯網的出現,徹底顛覆我們閱讀習慣——碎片化閱讀時代開啟了。
但天使后面,往往跟著魔鬼。
科學家研究發現,記憶在大腦中固定,需要約一個小時時間。其間如有任何中斷,便會把萌芽狀態的記憶內容從腦中清除。
而互聯網商業正在為“碎片化閱讀”推波助瀾。
比如2011年,谷歌提出收購亞馬遜,建立“圖書搜索”王國,把圖書內容“切成薄片、剁成小塊”,讓讀者可以“在10秒鐘內研究完一本書”。
如此的碎片化閱讀,正如卡爾所說:“會使我們將面臨大腦被掏空的風險。”
推出《淺薄》中文版的編輯蔣永軍,看似簡單地坐在辦公室里,卻在面對形形色色的人:QQ、微博、淘寶、電郵,甚至還有下了一半的圍棋。
他搜索上次的讀書記憶,定格在一周前飛機上閱讀的《百年孤獨》,但腦中只剩一兩個片段。
同一時刻,《淺薄》中文版譯者劉純毅,在電腦前的寫作已是第三次被打斷:一次是電話,一次是電郵提醒,第三次是輸入的“懿”字讓他翻了五六頁拼音輸入法,等找到字,已忘記要寫什么。
…………
“你的大腦正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尼古拉斯在《淺薄》中揭曉了謎底:互聯網造成的各種刺激性雜音,既造成了有意識思維的短路,也造成了潛意識思維的短路,因而既阻礙我們進行深入思考,也阻礙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
越來越多的實驗佐證了卡爾的論點。
以色列一家“點擊報告”公司,研究100萬名網站訪問者行為發現,人們在轉入下一個網頁之前瀏覽當前網頁的平均時間為19—27秒,“碎片化閱讀”增加了讀者的認知負荷,削弱他們領會記憶所讀內容的能力。
日本北海道大學醫學院,對一批20—35歲、經常使用計算機的人進行測試后指出:“年輕人正變得越來越愚笨,他們過分依賴電腦,失去了學習和記憶新東西的能力,這是一種典型的大腦退化癥。”
碎片化閱讀,正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