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早上5點,天剛蒙蒙亮。
萬州區李河鎮平安村2組村民沈孝明,已駕著三輪車行在路上了。
車上裝著他家養殖場產出的雞和蛋。
“自從注冊了商標,雞和蛋都好賣了?!鄙蛐⒚髂樕蠏熘?。
此前,賣雞賣蛋一直是沈孝明的煩惱:“我右腿殘疾,去年通過政策扶持辦起了微企養殖場,但雞和蛋銷路都不好。”
沈孝明唉聲嘆氣之際,一場“及時雨”來了。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萬州區向群眾問診,群眾提出現在不少干部存在“三不”問題——一心為民的作風不實,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群眾工作的方法不多。
于是,萬州區工商分局決定讓100名工商干部走入基層,為企業解決1000件難題。
在工商干部幫助下,沈孝明為雞和蛋申請注冊了商標,雞和蛋賣進了萬州城區大型農貿市場。
在整個重慶,群眾口中的“三不”干部并不在少數。
而造成“三不”的原因在于,不少黨員干部對“踐行群眾路線之道”認識不夠準、不夠深,沒將教育實踐活動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進行理解、踐行和總結。
回顧一年多的教育實踐活動不難發現,那些在活動中整肅了干部作風、夯實了基層基礎、推動了社會發展的探索,往往源于這些黨員干部把準了踐行群眾路線之道——“群眾急什么、盼什么、缺什么,我們就盡力去查什么、改什么、做什么”。
當然,這僅是踐行群眾路線之道的一個側面。
所謂“道”,就是事物的深層規律和根本方法。掌握了道,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路徑。
同樣,掌握了踐行群眾路線之道,在運用群眾路線開展工作時,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下,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區縣深入推進,這一批活動同群眾聯系更直接更緊密,涉及的矛盾和問題更具體更尖銳。因此,領悟踐行群眾路線之道也就更迫切。
那么,如何悟道呢?從已取得的實踐經驗中提煉有用之道,是一個好方法。
盤點重慶一年多的教育實踐活動,本刊從三個維度總結提煉了踐行群眾路線之道——
認識之道——領會把握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使黨員干部把踐行群眾路線化為自覺行動。
踐行之道——創新手段、拓展渠道,讓教育實踐活動成為黨員干部整頓作風、解決問題、惠澤群眾的工作方法。
制度之道——把一些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制定成新的制度,以制度固化教育實踐活動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