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風問題的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說:“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
如何提高黨性修養?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中央和市委反復強調,“自省”是提高黨性修養、改進“四風”的第一道防線。
何謂“自省”?
自省,語出《論語·里仁》,意即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是孔子提出的一種自我道德修養方法。
進入新時期,廣大黨員干部如何學會自省?
為弄清這個問題,本刊特邀請酉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德亮參與座談,為廣大黨員干部指點迷津。
讓自省成為一種習慣
2008年,張雄輝大學畢業,考進縣委研究室當了公務員。
由于文筆好,腿腳也勤快,張雄輝完成了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任務,頗受領導和同事好評。
從這些成功經驗中,他歸納出一些典型性工作套路,如“經濟類文件具體說操作細節”“基層黨建類文件具體說制度設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但凡遇到同類型任務,他就“照葫蘆畫瓢”,屢試不爽。
“摸到竅門了!”張雄輝喜不自禁。
2011年3月,張雄輝升任科長。
同事們競相前來祝賀。
在悅耳“祝賀”聲中,張雄輝有些自滿。
“小張,你要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拓展一下工作方法——再往后,繼續吃‘老本可不行了。”一位同事向他建議。
“我業務成績突出,現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妥?”張雄輝不以為然。
隨后三年,張雄輝繼續“吃老本”,結果業務能力原地踏步。
“工作思路落后,缺乏創新觀念——若不加強自省自勵,就有落后之隱憂。”領導這樣評價。
聞言,張雄輝像漏氣的皮球——癟了。
支招
不會自省,就會“觸礁”
大文豪巴爾扎克說過,自滿、自大和輕信,是人生三大“暗礁”。
在順境中一路高歌的“張雄輝”們,遭遇“暗礁”的概率最大。
為什么這樣說?
我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
春秋戰國之交,越王勾踐設計打敗吳國,榮登“霸主”寶座,由此驕傲自滿。
不久,吳軍重振旗鼓,卷土重來。勾踐不聽大臣勸告,率軍迎擊,結果大敗。
勾踐發熱的頭腦終于清醒。此后,他在寢室里高懸起一顆苦膽,于每天起臥之際舔舐苦澀膽汁,以此提醒自己“勿忘國仇”。
如此自省自勵之間,越國國力逐漸恢復,終于攻滅吳國,成就了“臥薪嘗膽”的千古佳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處于順境之際,最容易忽視自我反省——事業順境產生的快感,常常讓當事人滿于現狀,忽視自身工作和修為的不足,放慢甚至停下前進腳步。
因此,不論工作還是個人修養,當你越是感到順風順水,就越是要注意自我反省——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作為一個人,一生當中也要有一定的時間來‘踱方步,思考自己走過的路程當中的正誤得失,總結經驗教訓”。
困惑二:“我知道自省很重要,但是我到底要‘省啥?”
“收發文件。”
“整理檔案。”
“監督衛生。”
“保障物料。”
…………
在單位,程慧珊從事內勤工作——用她的話說,就是“機械性重復勞動”。
前段時間,部門領導宣布:近期召開民主生活會,全體黨員干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這讓程慧珊有些心急:“我的工作技術含量低,沒啥亮點,也沒啥刺可挑——怎么進行自我批評?”
為此,她找單位黨建辦主任支招。
“自省其身,方知不足。”黨建辦主任建議。
按照這個方向,程慧珊把本職工作理了又理,仍然是一頭霧水。
“我知道自省很重要,可是我究竟要‘省啥?”民主生活會一天天逼近,她心里更急了。
支招
建立“自省參照系”,
于平庸中尋卓越
在民主生活會“逼迫”下,程慧珊已經明白了自省的重要性,這是好事。
可是,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如何“省”出“真金白銀”?
程慧珊的困擾,恐怕不少黨員干部都遇到過。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關鍵是要建立“自省參照系”。
什么是“自省參照系”?
孔子曾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即“每天,我都會反省自己三次——是否盡心為他人著想?是否和朋友誠信相交?是否復習了傳授的學業?”
以上三項標準,就構成了孔子的“自省參照系”。
對新時期的黨員干部,又該如何建立“自省參照系”?
我有兩條建議——
首先,按照黨員干部作風建設要求,建立作風自省參照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抓作風建設,就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重點突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根本宗旨、加強道德修養——“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道德修養”三項指標,不就正好構成了自省作風參照系嗎?
同時,按照本職業務工作要求,建立自省工作參照系。
程慧珊從事內勤工作,看起來平庸瑣碎,其時也暗藏升級玄機——如果從環節控制的角度深入探究,想必她也能從中發現改進工作、提質增效的細節潛力。
困惑三:“如何讓自省成為習慣?”
陳軍在基層工作十年,每天都直接面對群眾,處理著從宣傳政策到矛盾調解等各類事務。
由于工作踏實、態度和善,陳軍連續被評為縣級先進工作者。
2009年,陳軍升任鄉黨委書記,開始率領全鄉近百名干部服務群眾。
從一名“突擊手”轉向“指揮員”,陳軍開始琢磨一個問題:如何讓同事們都成為群眾工作能手?
為此,他找來相關書籍學習。
一個星期后,陳軍自感“開竅”了:“群眾工作能力,就是一個從實戰中總結和積累的成長過程。”
如何總結和積累?
“定期自省——分析教訓,吸取經驗。”他說。
很快,陳軍宣布:全鄉黨委干部定期“自省”,并提交自省報告。
“有什么好自省的!”
“我們平時工作還不夠忙?”
“形式主義!”
…………
卻不想,消息一出,干部們頗為反感。
“讓自省成為習慣——好難!”陳軍郁悶了。
支招
“群體自省”需要營造環境
在培養團隊自省習慣方面,不少“一把手”可能都遇到過陳軍的困擾。
作為一種內生型頭腦活動,自省需要主客雙方同時發力,營造一種讓人樂于自省、主動反思的環境。
作為“一把手”,可以做好兩件事。
首先,通過常態化教育和即時“點撥”,引導黨員干部主動自省。
在這方面,明朝大畫家沈周頗有心得。
唐伯虎年輕時,曾拜在沈周門下學習繪畫。
由于天資聰穎加上刻苦努力,唐伯虎畫技進步神速。
卻不想,一路高歌猛進的快感,讓一向謙虛謹慎的唐伯虎逐漸自滿起來。
沈周暗自琢磨,心生一計。
一天,沈周在家里置辦了酒席,叫來唐伯虎一起吃飯。席間,他讓徒弟開窗通風。
唐伯虎走到窗邊,伸手欲推。那一刻,他突然愣住了——那扇“窗”,竟然是師傅畫的!
有道是“響鼓不用重錘”——唐伯虎自知畫藝尚淺,從此潛心學畫,終成明朝畫壇宗師。
其次,通過制度化建設,把自省作為一項紀律要求固定下來,用考核獎懲等激勵手段倒逼干部自省。
在這方面,我們黨具有極其豐富的經驗。
長期以來,我們黨一直把民主生活會作為同志間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重要組織活動制度——通過公開“自省”,迫使黨員干部尋找自己作風和工作上的不足;通過相互“他省”,提醒和幫助其他同志改進不足。
今天,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化,各級黨政機關“一把手”更應該加強以民主生活會為主陣地的制度平臺建設,讓領導、同事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形成合力,共同營造黨員干部“自省”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