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

2014年4月17日,江津區珞璜鎮馬宗社區曾圣林的小院。
大門開著,聞聽院中笑聲不斷,路過的村民王懷探頭朝里看了看。
只見院中擺著一張桌,十來條長凳,一些鄉親圍坐在一個“陌生人”身邊,手里拿著本,仔細地記著什么。
“老白,這是在干嘛?”王懷走到社區干部白桂忠身邊悄聲問道。
“來坐,這是區委黨校副校長蘇松南過來給我們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專項輔導。”白桂忠拍了拍身邊的凳子。
“是么?那得聽聽,天天聽說這個活動,但是一直比較迷糊呢。”王懷說。
越來越多的鄉親加入進來,這一幕,江津區委黨校紀委書記周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迷失
2013年7月24日,江津區委黨校第一次來到馬宗社區開院壩會。
彼時,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已在渝州大地如火如荼地開展。
江津區委黨校雖不是第一批活動單位,但是“不打無準備之仗”,他們早早就開始了準備。
“我們主要是想通過與群眾的直接接觸,了解群眾希望我們在活動中怎么做。”周其說。
可沒曾想,剛一落座,村民們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就讓周其有點接不住。
“天氣熱了,水不夠用,喝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洗澡、洗衣服了。”
“自來水還沒通到我們這里,能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飲水難的問題啊?”
“這個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啊。”周其尷尬地說。
“那你們黨校是干嘛的?”有村民說。
“我們黨校是干嘛的?”周其和在場的黨校老師面面相覷。
周其當然知道黨校是干嘛的——對黨員和黨員干部進行培訓、教育的學校。
“可對一般群眾來說,我們是‘陌生的,事實上我們無法直接解決一些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周其說。
最終,通過積極與相關職能部門聯系,區委黨校幫助解決了這個飲水難的問題。
“但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周其說。
作為主要負責培訓、教育的單位,黨校該如何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這個難題橫亙在江津區委黨校的面前。
定位
2014年2月17日,江津區委黨校新的學期開始,區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顏鴻接到通知,前往參加主體班學習。
“才過完春節,你這是又要去休假啊。”有人調侃。
以往在黨校培訓學習,遲到、早退、請假等現象屢見不鮮,還經常有吃喝送請的現象。
“以前人們經常說到黨校培訓就是來休假的。”周其說。
學風不好,也造成了多數前來學習的黨員干部應付了事,“雨過地皮濕”。
可顏鴻來到班里后發現,“根本不是人們所說的那樣”。
“今后將對你們的表現進行量化分值考核,學風、完成任務、文體活動都將進行不同分值的獎懲打分。”
班主任徐川淇給大家宣讀了《黨校主體班學員量化考核細則》。
“估計是雷聲大雨點小。”顏鴻不以為意。
可待到一開課,顏鴻發現,這個“小班主任”不是說說而已——很快就有人因為遲到而被扣了分,請假也不準了。
“我本來有小事想請假也不敢請了。”顏鴻說。
整個班里的學習風氣為之一新,而這正是黨校想要的效果。
“我們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學員,那么他們就是我們的‘群眾,服務好他們,就是我們的群眾路線。”周其說。
服務他們的第一個手段,就是嚴格學風建設,讓學員在這里學到真本事。
“在這里我真正找到了當學生的感覺,每天的課都排得滿滿的,非常扎實。”顏鴻說。
拓寬
2014年4月12日,江津區委黨校調研員李明超撥通江津區石蟆鎮黨委書記代杰的電話。
“老代,我們準備后天到你們那里去開場院壩會。”
“你們還要來啊?”代杰說。
去年,李明超曾帶隊來這里開過院壩會,也遭遇到類似解決“飲水難”的尷尬。
“這次不一樣了。”李明超故作神秘。
“哪點不一樣?”放下電話,代杰撓了撓頭。
4月14日清晨,代杰接到黨校一行人。
“老代,不需要我一一介紹了吧。”李明超笑道。
確實不需要,很多都是代杰的熟人,如區市政管理局的副局長鐘明智,區財政局的副局長陸成林……
“你是怎么把這些人請到一起來的啊?”代杰問。
“這都是我們黨校培訓班的學員啊?”李明超說。
的確,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黨校主體班的學員。
“這些學員,都是區級部門和鄉鎮、街道的干部,于是我們想搭建一個平臺,帶動這批學員‘群眾去幫助普通群眾解難化急。”李明超說。
上午9點,院壩會準時開始。
“我們這里的農貿市場想要進行環境整治,群眾反映很強烈,可是我們沒有資金。”一上來,代杰就盯上了鐘明智。
“你們可以申請市里面的環境整治專項資金,最近剛批下來。”鐘明智說。
“那行,老鐘,馬上開完會,你別忙著走,給我們支支招啊。”代杰趕緊說。
鐘明智很是感慨:“真的很感謝黨校給我們的這個平臺,讓我們在學習的同時能夠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
“老李,以后經常過來開院壩會哈。”院壩會結束后,代杰“囑咐”李明超。
收獲
“李婷,你的臉色好蒼白啊。”
5月8日下午臨下班的時候,正在辦公室的徐川淇看到李婷從外面走了進來。
“沒事,坐車坐得太久了。”李婷笑了笑。
這天,李婷剛從油溪鎮“送學下鄉”回來。
為滿足偏遠鄉鎮的學習需求,從今年開始,江津區委黨校精選骨干教師到偏遠鄉鎮現場授課。
由于路途較遠,去一趟油溪鎮來回要近四個小時,李婷有點暈車,故面色不是很好。
但是李婷的心里還是暖暖的,臨走之前,鄉親們一直把她送到車站,紛紛說“黨校的老師就是好”。
“黨校老師就是好”,這樣的話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李婷也真正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
年初,李婷考入黨校,以為到黨校工作是很“輕松的工作”。
但是適逢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始,“開始的工作很累”。
“要不要繼續干下去?”李婷一度很迷茫。
而隨著活動的開展,上有領導的談心鼓勵,下有群眾一口一個充滿尊敬的“李老師”,李婷找到了“價值”。
“作為‘80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工作得到承認,進而找到自己的定位。”李婷說。
而正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江津區委黨校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避免了“兩張皮”,取得扎實的效果。
“本期副職、青干、中干班,形成的16篇調研報告初稿,普遍質量較高。”周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