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禹

2013年9月15日,秀山縣里仁鎮南莊村楓林源水庫外的太空蓮已近凋零,飽滿的蓮蓬隨風搖曳。
望著忙碌的采蓮工人,楓林源水產養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雷貴斗眼里盈滿喜悅——不但蓮子豐收,蓮藕產品也受到追捧。
一年前,合作社的遭遇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遭遇困境
2012年10月1日,雷貴斗一個接一個給親朋打節日祝福電話。
“你認識收購蓮子的朋友嗎?”結束時,他都會無奈地問上一句。
為把合作社的蓮子賣出去,雷貴斗能用的招都使上了。
合作社第一年種蓮,蓮子畝產僅有100多斤,100余畝蓮田收不到一噸蓮子。量太少,客商不愿上門收購。
蓮子賣不出去,雷貴斗沒了帶領村民種蓮時的豪氣。
2012年3月中旬,雷貴斗成立了“秀山楓林源水產養殖股份合作社”,帶領村民嘗試種植了100多畝太空蓮。
看著慢慢浮出水面的荷葉,雷貴斗和合作社村民喜笑顏開。
收獲時,雷貴斗卻傻眼了:“農技員說,太空蓮畝產蓮子可達500—800斤,可我們的畝產只有100多斤。”
“這主要是技術不過關、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農技員說。
“哎,怎么整啊!”雷貴斗垂頭嘆氣。
像雷貴斗一樣嘆氣的理事長,在重慶不在少數。
這兩年,各種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但作為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成長的煩惱”。
“一是資金借貸難,想擴大規模,很難向銀行貸款;二是技術創新難,產品附加值很低;三是市場開拓難,規模小,難以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秀山縣供銷聯社黨組書記、主任鄒祖業說。
如何突破三大門檻?
“最佳辦法就是尋求‘二次聯合。”鄒祖業說。
千里“聯姻”
2012年11月,一支由秀山縣供銷聯社組織的農民合作社理事長考察隊伍開赴湖北“取經”。
這個季節,是武漢農鑫水產品科技發展合作社蓮藕種植戶最忙碌的時節。
一片接一片蓮藕田里,到處撐起太陽傘。傘陰下,人們挖洗著田里的蓮藕;田間小路上,一輛輛三輪車排著隊,等著把蓮藕運往加工廠。
“如果有成熟的合作社帶領,新建的合作社就會少走彎路。”鄒祖業說。
“要是能夠攀到這棵‘大樹,得到技術支持、打通銷售渠道,何愁產業搞不起來?”雷貴斗又有了信心。
于是,雷貴斗找到農鑫水產品合作社理事長張培峰:“你們想向外拓展嗎?”
此話正中張培峰下懷:“受土地資源限制,我們現在的基地很難擴大規模了,正計劃向外地發展基地。”
“老張,我們兩家合作社聯合吧!”雷貴斗說。
“怎么聯合?”
“我們提供土地。秀山工業少,土地肥沃,而且受污染少。”
“這可正是我們缺的!”
“但是需要你們提供資金和技術。”
兩雙手,就這樣緊握在一起。
技術幫扶
2013年3月,又一個春耕時節,張培峰如約而至。
與他同來的,還有價值14萬元的藕帶種苗。
“現在我們也是合作社的股東了,榮辱與共,不能馬虎。”張培峰握著雷貴斗說的手說。
除了栽種太空蓮,兩家合作社又種了200余畝藕帶。
“老張,基地里的荷葉有些出現淡褐色,應該是生病了,怎么辦?”2013年6月初,雷貴斗發現基地蓮藕出現異常。
“不用怕,這是蓮藕褐斑病。主要是施肥不足,噴灑多菌靈就能解決。”張培峰說。
一場病害就這樣輕松解決了。但雷貴斗還是不放心:“要是你回湖北去了,基地蓮藕生病了,我們就沒招了。”
“我可以把蓮藕種植和防治病變技術傳授給你們啊。”張培峰說。
6月的一天,雷貴斗家里坐滿了合作社村民。
“每年6月初時,要對荷葉打枝。”張培峰正在給大家上課。
“打枝,我可從來沒聽說過。打枝后荷花就少,蓮蓬也相應減少,不會降低產量嗎?”雷貴斗滿臉疑惑。
“蓮葉太密會影響采光,蓮蓬頭就會偏小,蓮子也不飽滿。”張培峰解釋。
村民一邊聽,一邊埋頭記錄。
“這太管用了。” 幾堂課下來,村民紛紛對張培峰豎起大拇指。
延伸鏈條
2013年7月的一天,雷貴斗坐在基地蓮藕田旁發呆。
“蓮藕要怎樣才能效益最大化?”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雷貴斗。
一次交流中,他向張培峰請教。
張培峰并沒有回答。幾天后,他帶來了一袋藕帶產品。
“老雷,嘗嘗這個。”張培峰將取出藕帶遞給雷貴斗。
“這味道太絕了!”嘗后,雷貴斗大為驚異,“這不是藕帶嗎?”
“鮮藕帶多少錢一斤?”張培峰不答反問。
“10元呀。”雷貴斗回答。
“這叫泡藕帶,經過泡制加工,350克就能賣到18元。”張培峰伸出兩根手指——利潤翻了近一倍,用蓮子制成的蓮芯茶更是賣到了1200元一公斤。
“對呀!產品深加工后,利潤將成倍增長。”雷貴斗一拍大腿,茅塞頓開。
隨后,合作社正式開始深加工蓮系列產品。
“現在,我們已經深加工出泡藕帶、泡蓮子、保鮮青蓮蓬、保鮮藕帶等8類蓮產品。”雷貴斗說,“這些技術都由農鑫水產品合作社提供,減少了研發環節。”
共闖市場
2013年7月的一天,雷貴斗快步走進合作社辦公室。
“老張,我們不能再生產了。”雷貴斗著急地說。
“為什么?”張培峰滿臉疑惑。
“冷藏庫里的泡藕帶都沒銷售出去。”
“不要急。”張培峰點燃一支香煙。
原來,張培峰調查過,在渝東南乃至整個重慶,生產泡藕帶等產品的只有楓林源合作社。
“只要周圍買家知道我們在生產,他們準會趕來,價格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中。”張培峰說。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渝東南大酒店采購負責人和周邊農家樂老板都駕車前來購買。
“我們的目標是走向全國市場。”張培峰說。
“跑全國市場,我可一點經驗都沒有。”雷貴斗有點憂慮。
“我們可以聯合展銷。”
“怎么聯合展銷?”
“將你們的產品放到我們營銷網點內展示銷售,省去中間批發商環節,但比市場價格稍微低,比批發商收購價要高,我們提取一點銷售收入做補償,剩余收入轉交給你們合作社。”張培峰說。
“合作共贏,好啊!”雷貴斗當即拍板。
“產品散裝銷售的價格比不過有商標的包裝產品,你們得注冊商標。”張培峰又支招。
于是,雷貴斗向秀山縣工商部門申請了“荷蓮玉”商標注冊。
“跨區域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互惠,很好地化解了農村專業合作社‘成長的煩惱。”鄒祖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