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海

“端午不插艾,死了變個老鱉蓋。”遠離家鄉很多年了,每年端午節來臨,我都會想起家鄉這句有趣的俗語。
我的家鄉地處中原,常年干旱,不適宜種植水稻,鄉民以面食為主,過端午節沒有包粽子的習俗。記憶中,有錢的人家才去集市上買二斤豬肉和幾個粽子,過個肥節。家鄉缺水,自然沒有鑼鼓喧天的龍舟賽事。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江南的精彩,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進入農歷五月,鄉鄰漸趨繁忙,大麥搖頭,小麥泛黃,都等著收割上場。端午節的前兩天,很多鄉鄰就在地里忙活了。勞作的空當兒,就互相詢問著,端午艾準備好了嗎?如果誰要回答“我都忘記這回事了”,肯定要被打趣:想下輩子變鱉吧!打趣過后,友好地告知,誰家誰家艾蒿買得多,區分幾棵回來。
早些年,端午艾不用買。村西頭有座“娘娘墳”,據說那里很久以前埋過一個進過皇宮當過“娘娘”的女子。不知是不是沾了“娘娘”的光,附近的一塊荒地,雜草茂盛,其中就有成片成片的艾蒿。葉子綠蔥蔥又泛著點白光,很喜人,足夠全村人家插屋檐用。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要用碎布頭給孫兒縫個香包。香包里面包著的就是剪碎了的干艾葉,芳香無比。勤快的老人,還要扎幾個艾蒿笤帚,用來敲打床角旮旯,邊打邊說“一年一個端午節,艾蒿單打青幫蝎,白天不準門前過,夜里不準床頭歇”。
后來村里挖水塘,把盛產艾蒿的荒地占用了。再過端午節時,村民就需要去集市上買艾蒿了。記得維持多年的價格是一毛錢兩棵,兩毛錢五棵。我讀小學三年級后,母親就把買艾蒿的任務交給了我。有一回,我繞遠路上學,發現鄰村有塊艾蒿地。為了省下兩角錢買本心儀已久的小人書,我平生第一次有了做賊的沖動。
那天放晚學后,我瞅瞅四周無人,溜進鄰村的艾蒿地,割了六棵,還連泥帶根地挖了兩棵。然后貓著腰,沿著干涸的水渠往家狂奔,還好,一路上都沒撞見熟人。怕嚴厲的父母看出眉目,我沒有把艾蒿帶回家,而是埋在屋后的菜地里。埋完后,我就吹著口哨回家了,心中有著不小的得意呢。
第二天,母親讓我趕集去買艾蒿,我跑出去玩了一陣后,把菜地里的艾蒿取回來,插在屋檐下,并騙母親說,我熟識賣艾的,討要了兩棵活艾。從此,那兩棵活艾就名正言順地落戶我家菜地,來年端午節時已長成一大片。我家屋檐、豬圈都插遍,還用不完,送了鄰居。
讀初三那年,我心血來潮,割了幾把艾蒿,去集市上賣了幾塊錢哩。回來時買了只鹵雞,啃雞翅膀時,不知是不是因為我手沒洗凈,總感覺有股艾蒿味。
責任編輯:侯娟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