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摘 要 實驗課程從理論課程體系中脫離出來,獨立開設,改革實驗內容體系,系統地構建實驗課程模塊,轉變以人為主的管理方式,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提高實驗教學的時數在總培養時數的比例,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和自主性學習,通過建立全天候開放實驗室管理平臺,實現實驗室全天候開放、實驗內容開放。
關鍵詞 中職計算機 實驗室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實驗室是進行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計算機實驗教學在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IT人才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進展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以及國際間的人才競爭,人們對實驗教學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在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核心,開展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加強能力培養的同時,應十分重視實驗教學的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中職實驗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模式的實驗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往往是按照教師設置好的設備和儀器,根據實驗指導書上規定的方法和步驟按部就班的進行。這種模式的實驗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單一的進行固定實驗的操作,影響學生思路的開拓,因此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壓抑,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創新思維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針對上述情況,開發設計型實驗成了當務之急。學生通過設計型實驗,學習從被動變主動,查資料、設計調整電路、學習儀器的使用等,實際動手能力得到鍛煉提高,反映非常好,同時也有效的遏制住少數人混實驗的現象發生,提高了實驗效率。
實驗教學改革根據計算機科學技術、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和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我們對實驗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將每一個實驗課程的實驗項目分為3個層次進行實驗內容重組,即“基礎驗證型、綜合設計型和研究創新型”,精選基礎型實驗,加強綜合設計型和研究創新型實驗,編寫配套實驗教材,實現多媒體輔助教學,并依此構建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和強化,理論教學是實驗教學的基礎,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認為關鍵的驗證性實驗仍需保留,設計型、綜合性實驗必須要有。處理好這些關系,是將實驗教學提高到一個高水平的重要方面。
2對中職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
(1)科學合理地安排實驗課,開展“開放性、研究性”教學。實驗課程從理論課程體系中脫離出來,獨立開設,改革實驗內容體系,系統地構建實驗課程模塊,轉變以人為主的管理方式,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提高實驗教學的時數在總培養時數的比例,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和自主性學習,通過建立全天候開放實驗室管理平臺,實現實驗室全天候開放、實驗內容開放。鼓勵學生早進實驗室,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學研究。
(2)開展實踐教學質量的評估研究,從知識與能力方面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多方面、多角度探討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體系方法,全面衡量學生的實驗技能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成績的評價包括實驗態度、實驗操作、實驗設計(綜合設計性實驗)、實驗結果和分析等,從多角度、全面地考查和評價學生的成績和能力。
(3)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自身特點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強化整體、質量、開放和創新意識。從制度、體制上保證實驗內容、實驗場地、實驗設備等實驗教學資源和時間上實行開放,提高實驗場地的使用率、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和使用率,發揮實驗室資源的最大效益。實驗室的全方位開放,是實驗教學質量、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有力保障。
(4)樹立“優化課內、強化課外”意識,提倡“科學研究滲入實驗教學”。中心按照體現基礎性、先進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原則,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更新、重組。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創造學生自主學習、參加課題研究的條件,依托教師的科研條件和指導力量,將科學研究滲入實驗教學,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知識,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探究未知新知識能力的提高,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5)在加大力度引進既有IT企業工作經驗,又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雙師型人才的同時,也注重培養本院青年教師,堅持學院自我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提高中心實驗教學隊伍整體水平。同時不斷充實和擴大專職實驗教學管理隊伍,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實驗教學與管理人員的培訓,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實驗室管理隊伍,使中心的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和科學化。
(6)加強校企共建,豐富實驗實訓項目,拓展實訓內容,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了充分發揮高校與企業相結合的優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和共建,使實驗教學、科研創新和技術開發密切結合,強化實驗教學與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實驗室可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不僅能為中職生提供實驗創新的場所,同時也為中職生參加程序設計大賽、軟件設計競賽、計算機仿真大賽、電子工藝實訓等提供平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更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為走上工作崗位做好充足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吳遵民.國際終身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