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倉
摘 要 本文針對金屬非金屬礦山露天采場的實際特點,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程規范和標準,對金屬非金屬礦山露天采場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及分析,指出金屬非金屬礦山露天采場危險有害因素存在的種類、防范措施。有利于礦山企業進行安全評價、科學管理,方便礦山有重點、有針對性的予以防范,達到預防、減弱、控制危險有害因素,降低安全事故,從而更好地實現安全生產。
關鍵詞 金屬非金屬礦山露天采場 危險有害因素 識別分析 評價
中圖分類號:TD21 文獻標識碼:A
金屬非金屬礦山開采方式分為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露天開采方式形成礦山露天采場,筆者所在區域露天開采礦山較多,露天采場規模大小不一,主要以鐵礦資源開發為主,但不論規模大下,每個露天采場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相同。主要危險有滑坡與坍塌、滾石、火藥爆炸、高處墜落、車量傷害、機械傷害、容器爆炸、火災、觸電等,主要有害因素有粉塵、噪聲、鑿巖機振動。存在的自然災害和地質災害有嚴寒、酷暑、冰雹、雷擊、地震、泥石流、塌陷等。結合露天采場的特點,按照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對上述有害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可為實現露天采場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依據。
1露天采場主要危險有害因素識別和分析
1.1重大危險源
重大危險源指長期或者臨時生產、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場所或設施,結合露天采場實際情況,針對爆破器材庫和油庫、爆破器材使用場所、壓力容器等進行辨識,存在重大危險源的,要進行申報、登記和評估,按照重大危險源進行監督管理。
(1)爆破器材庫和油庫。結合爆破器材庫和油庫構成重大危險源的臨界量,按照標準進行和識別判斷。
(2)爆破器材使用場所。民用爆破器材使用場所生產使用構成重大危險源的臨界量:工業炸藥5噸、起爆器材0.1噸。按照構成重大危險源的標準,判斷是否構成重大危險源。
(3)壓力容器。對空壓機儲罐、工業氣瓶等壓力容器進行識別,屬于下列條件之一者為重大危險源。一是介質毒性為極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類壓力容器。二是易燃介質最高壓力大于0.1MPa,且PV大于100MPam3的壓力容器。
1.2主要危險因素識別分析
(1)滑坡與坍塌。露天采場由于受地形、環境、礦床條件制約及開采工藝需要,在開采中形成一定坡度的作業場所,上部坡頂的巖體受到爆破震動、雨水沖刷等條件影響,平衡狀態破壞,穩定性受影響,易產生滑落。大面積滑坡會造成人員傷害,對采場破壞也是嚴重的。
在開采中隨落礦與剝巖進行,邊坡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局部高陡處有發生巖(礦)體坍塌(崩坍)可能。在邊坡傾向與巖體結構面傾向一致的部位和斷裂交匯且破碎部位,發生滑坡與坍塌的幾率將大大增加。
露天采場中深孔爆破地震效應較強,對邊坡穩定影響較大,若未采取措施控制,則可導致鄰近邊坡滑坡或坍塌。滑坡形式有平面滑坡、楔形、圓弧、傾倒滑坡以及由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形成的復合滑坡。主要有:①開采單元的劃分及露天采場構成要素不合理。如未劃分階段(臺階)、采場階段(臺階)太高、坡面角過大,邊坡角過大,采區太長等,都易發生滑坡。②地質變化大,條件不好。如礦體中有小斷層、裂隙、軟巖、泥夾層、破碎帶等,易引起塌落、片幫、采場局部塌陷。③為追求經產量,使邊坡角過陡,加上不按合理順序開采或邊剝離邊掏底,勢必造成邊坡整體滑動,導致礦災。④夏季雨水較大,沖刷露天采場坡面,造成露天采場滑坡。
(2)滾石。在采剝中由于管理不善,形成“傘檐”或邊坡浮石及上段工作平臺碎石清掃不凈,受到爆破、采裝、運輸等某種震動,易發生滾石滑落,對下部平臺作業人員的危害是嚴重的。原因有:①處理浮石、“傘檐”不及時(這是露天采場存在滾石傷人的隱患)。②爆破時邊幫受震動,引起不穩定浮石突然下滑。③安全平臺寬度不足,不能充分緩沖和阻截滑落的巖石。④處理方法不當引起的滾石事故,缺乏全面、細致的檢查,未掌握浮石情況而造成。⑤處理浮石時,操作技術不熟練,位置不當,當浮石落下時無法躲避造成傷害事故。
(3)放炮。采場爆破作業時,警戒不嚴,致使人員誤入爆破區。爆破人員違章作業或躲炮棚不符合要求等造成爆破作業人員傷害。爆破危害包括早爆、遲爆、拒爆等爆破事故以及引起的地震、空氣沖擊波、爆破飛石等危害。導致爆破事故的主要原因有:①放炮后過早進入爆破區。②處理盲炮方法不當或者打殘眼。③裝藥工藝不合理或者違章作業。④起爆工藝不合理或違章作業。⑤警戒不到位、信號不完善、安全距離不夠。⑥爆破器材質量差、變質、點火延時。⑦爆破作業人員違章作業或非專業人員作業。⑧爆破設計不合理,或裝藥量大。⑨選用爆破材料不符合規定。
(4)火藥爆炸。露天采場使用2#炸藥爆破,非電導爆管引爆。運輸(送)、使用、存放及起爆藥包加工過程中,因違章或者人為失誤等其他原因引起爆炸,嚴重危及人身安全和設備財產安全。主要存在于爆破器材儲存、運輸、加工過程之中。
(5)觸電。露天采場生產作業中使用潛孔鉆機、空壓機等用電設備。與此相關,存在開關、輸電線路漏電導致人員觸電的可能。同時由于作業環境較差,易發生電氣設備絕緣損壞、接地不良等故障,使人員觸電受到傷害。原因有:①違章指揮和作業。②設備缺陷或安裝不合理。③缺乏安全防護裝置。④線路老化或絕緣失效,帶“病"運行。
(6)機械傷害。在潛孔鉆探、鑿巖、裝卸礦、運輸及設備檢修過程中,因條件限制或人為失誤,致使機械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機械傷害危險,危及作業人員生命安全。
(7)車輛傷害。采場汽車運輸、挖掘、裝載其他機動車等,均可能發生在運行中引起的側翻、撞車、擠壓、碰撞等傷人事故。原因有:①車輛缺少檢修和維護。②自然條件影響,如霧、雪或雨天。③道路局部不符合要求。④安全管理不到位。⑤駕駛員違章,如酒后駕駛。
(8)高處墜落。露天采場的作業場所高差較大,作業人員與作業場所內的物體都具有較大的勢能。在臺階邊緣工作的人員和設備存在高處墜落的危險。
(9)容器爆炸??諝鈮嚎s機為潛孔鉆機、鑿巖機提供氣源??諝鈮嚎s機及其風包,存在發生爆炸的危險。原因有:①風包缺陷。②風包超壓。③積炭燃燒。④空壓機排氣溫度、潤滑油質量及安全閥故障。
(10)火災。采場燃油設備、物料聚集處等易發生火災。引起火災事故的主要因素如下:①設備的原因。如不符合防火規定,燃油設備使用、維護不當等。②物料的原因。如可燃物自燃、機械摩擦及撞擊生熱,在運輸裝卸時劇烈振動等。③環境的原因。如高溫、通風不良、雷擊、靜電、地震等因素。④管理的原因。管理人員防火意識差,疏于對火災事故的防范等。
1.3主要有害因素識別分析
(1)粉塵。露天采場各生產工序如潛孔鉆探、鑿巖、爆破、采裝、運輸等,產生大量的粉(礦)塵。另外運輸道路上的揚塵、大風天氣采場的揚塵。粉(礦)塵對人的危害是能引起塵肺病。長期大量吸入微細粉塵而引起慢性職業病。其是礦工的主要職業病,發病率高,對人的身體影響很大,迄今尚無根治的方法,需要采取降防措施。
(2)噪聲。作業過程中汽車發動機噪聲;潛孔鉆機、鑿巖機、空壓機等空氣動力性噪聲;其它如爆破、采裝、敲打作業及破碎大塊等產生的噪聲。噪聲對人的聽覺、神經、心血管、消化、內分泌、視覺、感知覺水平、反應時間等都有很大的影響,應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3)振動。物體振動可產生強烈的噪音,振動與噪音并存。采場鑿巖工由于長期使用鑿巖機,受振動加之冬季作業環境寒冷,致使手指發白、酸麻、疼痛,進而會患“振動病”(白指病)。
1.4主要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因素識別分析
(1)塌陷。由于采礦活動引起的周邊地面裂縫、局部沉降,并且隨著開采深度增加,對周圍地壓擾動的影響越來越大,造成周邊塌陷等。
(2)泥石流。暴雨劇烈沖刷露天采場邊幫,則可能引發小型泥石流,造成人員傷害或設備損失等。
(3)雷擊。露天采場地勢相對較高,雷雨天氣雷電會對采場設備造成損壞,人員造成傷害,并可能引起爆破器材意外爆炸。如有雷擊危險時,應立即停止作業,設備、人員應轉移到安全地點。
(4)高低溫傷害、冰雹。在盛夏酷暑季節,露天采場作業環境溫度較高,加之勞動強度大,作業人員易發生眩暈、中暑等癥狀,同時夏季強對流天氣易形成冰雹,造成地面人員、設備的傷害。在嚴冬,于寒冷的環境中進行露天采剝作業,如果勞動防護不好,容易凍傷作業人員手腳,輕則紅腫疼痛、重則可能造成終身殘疾。
(5)地震。地震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要按照地震烈度設防。
2結論
綜上所述金屬非金屬礦山露天采場主要危險有滑坡與坍塌、滾石、火藥爆炸、高處墜落、車量傷害、機械傷害、容器爆炸、火災、觸電等。主要有害因素有粉塵、噪聲、鑿巖機振動。存在的自然災害和地質災害有嚴寒、酷暑、冰雹、雷擊、地震、泥石流、塌陷等。
礦山露天采場重點防范上述各類因素發生的可能,及時動態的對各類因素進行安全評價和分析有著重大意義,有利于礦山安全科學高效管理,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安全對策措施,預防、消減、控制有害因素,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依法從事生產活動,從而實現安全生產。
參考文獻
[1] 陳才高.露天礦山安全手冊.航空工業出版社,2006.06.
[2] 楊勇,張浪,張彬.礦山安全評價技術.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09.
[3]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GB1642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