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進
“主任,快來,有人上了樓頂……”2013年10月的一個中午,巴南區信訪辦接待大廳里,一個身影奔進信訪辦主任辦公室。
“什么情況?”區政府黨組成員、區委群工部部長、區信訪辦主任吳偉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一邊趕往現場,一邊了解情況。
“魚洞一個商品房小區,開發商超過交房期一年半還沒交房,十幾名購房者拉著橫幅上了該小區一棟18層樓房的天臺。”身邊的工作人員向吳偉匯報。
“是正當訴求嗎?”吳偉問。
“是的。”
“十幾個人,18層樓……”信息迅速在吳偉的腦海里織成一張網。
“各位朋友,我是信訪辦的吳偉,我理解你們辛苦大半輩子買套房很不容易,但對于你們的家人來說,你們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沖動,我一定盡力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復……”午后的太陽正當頭,吳偉手拿擴音器,反復不停地向樓頂的群眾喊話,直至次日凌晨,這群人才被成功勸返。
“只有換位思考,從群眾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難處,才能更好地解決他們的難題。”從事信訪工作七年,從接待信訪群眾到處理突發事件,吳偉從參與處理的上千次信訪事件中得出了“真經”——“換位思考”。
“說群眾聽得進去,說得攏的話”
2013年11月的一天,接待大廳來了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大爺。
“我的房子遭拆了半截,沒人賠我損失!”老大爺走進大廳,鋪開一張小涼席,往地上一坐就開始哭訴。
“來了一個‘長期作戰的。”大廳里有人開始議論。
原來,老大爺因征地拆遷時房屋補償面積一直沒和拆遷方協商好,以至于一直沒領到拆遷補償金。
“拆了我180平方米的房子,現在只賠我100平方米房子的錢,我不得干!”說起賠償,老大爺氣憤不已。
“什么情況?”吳偉一邊走出辦公室,一邊低聲向同事詢問。
“拆遷方的拆遷記錄里只有100平方米,可老大爺一家卻說有180平方米。”了解完基本情況后,吳偉朝老大爺走去。
“老大爺,坐地上多涼啊,起來起來,我們到屋里去,坐在凳子上再說。”吳偉笑臉迎上,攙著老人起了身。
“180平方米有點大喲,大爺,你家以前有幾間房呀?”
“五間,拆遷拆了三間,還有兩間。”
“拆遷的房子真有180平方米嗎?”吳偉向老人遞上一杯茶,溫和地問。
“我沒量過,但我兒子說的有180平方米。”老人說。
“三間房180平方米,平均一間差不多有一塊院壩大喲,被拆的那幾間是什么房呢?”吳偉心平氣和地問老人。
“一間是豬圈,一間是灶屋,一間是側屋。”老人一邊回答,一邊嘀咕,“你這么一打比方,好像是沒得這么大,你跟我仔細說道說道吧。”
在巴南區信訪辦接待大廳里,像這樣的“麻煩事”經常發生。在吳偉的工作中,連續接訪七八個小時是常有的事。
“傾聽是一種理解,‘講理更是一種化解,但面對不同的群眾,要講不同的道理。”吳偉說,“說群眾聽得進去,說得攏的話,才能和他們坐到一條板凳上。”
“問題不解決,他們睡不著,我也睡不著”
2014年1月19日早上8點50分,接待大廳剛剛開門,農民工陽方軍就一臉笑容地走了進來。
“老陽,這么早來,有事嗎?”吳偉親切地和陽方軍打招呼。
“我是特意來感謝吳主任和信訪辦的各位工作人員的,沒有你們的幫助,我的血汗錢不會這么順利地要回來,感謝你們!”陽方軍緊緊握住吳偉的手。
然而半個月前,陽方軍還是怒氣沖沖來到這里的。
“還我血汗錢!”2013年12月30日,陽方軍帶著200多名農民工闖進接待大廳。
“我們要討個公道!”原來,陽方軍和另外300多名農民工在巴南區的一處安置房工地從事土建工作,項目完工半年多,10個班組400名農民工的190余萬元工資卻一直未發。
“家里老人等著錢治病。”
“一年沒給家里寄錢了。”
…………
“假如我是其中的一名農民工,辛苦掙來的血汗錢被拖欠,我得有多著急!”吳偉一邊耐心地傾聽農民工們的抱怨,一邊設身處地思考。
“各位朋友,你們的難處和要求,我感同身受,到信訪辦來反映情況,說明你們信任我們,請放心,我們一定盡全力解決好這件事!”吳偉斬釘截鐵地說。
“多拖一天,農民工兄弟就會多擔心一天。問題不解決,他們睡不著,我也睡不著。”送走陽方軍一行人,吳偉迅速和同事們研究制訂方案。
“那段時間,吳主任經常在辦公室過夜,餅干當飯吃。”群眾訴求表達科科長楊倫說。
接下來的半個月,信訪辦召集區城鄉建委、人力社保局、公安分局等十余家單位,召開了十余次協調會。
2014年1月18日,農民工們終于領到了被拖欠的工資,而吳偉卻瘦了一圈。
其實,吳偉原本是可以告別信訪工作的。在2012年換屆調整時,吳偉主動放棄調任的機會,向組織申請繼續留任信訪辦主任。面對同事和朋友們的不解,吳偉平靜地說:“我就想為老百姓多干一點實在事,晚上睡個踏實覺。”
“多聽群眾的抱怨,才能更好地解決群眾的難題”
“你們一會兒喊找這個,一會兒喊找那個,到底要找好多人……”2011年12月的一天,一位手提文件袋的群眾,在接待大廳發起了火。
因為社保金問題,這位居民往信訪辦已經跑了八趟。
“今天找不到的人,明天繼續找,今天辦不完的事,明天繼續辦,這樣做,不僅浪費群眾的時間,也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吳偉決定從機制上解決信訪渠道不夠順暢的問題。
2012年春節假期,吳偉閉門不出,思考解決方案。
“他一工作就鉆進去了,真是一股子‘牛勁兒。”父母這樣評價吳偉。
“在接訪大廳設立聯合接訪中心和涉法涉訴聯合接訪服務中心,統籌安排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上訪量較大的單位入駐中心,共同接待來訪群眾,建立‘大信訪制度。”節后上班的第一天,吳偉就向區領導匯報了自己的設想。
“那段時間,政府辦公樓各個樓層,都能看到吳主任忙碌的身影。”網絡輿情科科長熊曉松說。
三個月后,在區領導的支持和指導下,巴南區“大信訪”模式正式啟動——區信訪辦利用搬遷的契機,建成總面積1500余平方米的聯合接訪中心,并根據群眾信訪熱點,安排相關單位入駐中心,主動接訪。
“在中心就能把要找的部門找完,不用東奔西跑了,真是大大方便了我們。”跳石鎮信訪群眾熊先奎說。
“巴南區信訪辦建立聯合接訪中心,有效地改變了過去來訪群眾多頭上訪的現象。”市信訪辦和巴南區領導高度評價這一創新舉措。
從事信訪工作七年,吳偉不僅贏得了信訪群眾的信任,也得到了組織的認可,他先后獲得“重慶市人民好公仆”和“全市信訪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談起工作體會,吳偉說:“從事信訪工作一定要換位思考,多聽群眾的抱怨,才能更好地解決群眾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