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蘭
教學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導向作用。
一、新課引入有創意
音樂導入法。在講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播放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有所不同。因此,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這樣的創意引入,為后面的課堂教學埋下了伏筆。在講解“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播放《春天的故事》,使學生能從歌詞和畫面中感悟“改革開放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在講解“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時,播放《愛我中華》、《歌唱祖國》,在雄壯激昂的歌聲中,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對理解“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這一知識點奠定了愛國的情感基礎。
二、教學模式要新穎
創新不能只從結果上看,學生創新精神的可貴不僅在于結果“新”,更在于“創”的過程。創新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獨立探究的精神,關鍵在于使學生在創新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而不是盲從、迷信,學會獨立探究、獨立發現而不是跟著別人的腳印走。
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去嘗試新穎的模式,改變已往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方式,探究“師生互換”教學模式。老師和學生從傳統角色定位的束縛中走出來,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示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在講授“理智面對學習壓力”和“克服考試焦慮”時,我考慮到這部分知識學生比較熟悉,有切身體驗。于是我引導學生自己擬定出討論的問題,給出充足的自學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大膽發表自己對“學習壓力”、“考試中存在緊張心理及焦慮情緒”的見解和體會,正確看待考試和掌控自己的情緒,為中考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看、聽、說、辨、演等多種途徑,在參與教學活動中明確知識所在。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模式就要新穎。
三、知識導向必明了
現代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理念,教師要利用自己的創新品質來影響每一位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的創新品質對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上,教師要創造性地挖掘教材內容,讓學生上每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引發其創新的興趣。比如在學習“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時,由于此內容比較抽象,原則性強,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我運用比喻方法進行教學:把“經濟建設”比作一艘輪船,“四項基本原則”是導航系統,“改革開放”是動力系統,從而說明經濟建設是“中心”、“關鍵”,四項基本原則是“方向性問題”、“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速度動力”、“強國之路”,進一步說明這兩個系統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最后,再以圖表的形式設計板書,這樣,就把新知識明了地導向出來。
通過比喻、圖表,把抽象的內容具象化,明了簡潔,既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又加深了理解記憶,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課本內容,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盡量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盡量給學生空間。
四、時事滲透需恰切
聯系時事是中學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特點,中考試題中絕大部分試題都是以“時政”為素材設計的。據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滲透時事熱點并加以運用,使“觀點材料化、材料學生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創新思路,把課本與時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生對時事的敏感性和領悟性。如學習“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時,向學生介紹中國入世、北京申奧、上海申博、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等,對學生就是一次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既可以使學生更加關心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又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奮發向上的精神,并能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在講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時,采用課前10分鐘“時事開講”,了解中東局勢,了解利比亞、敘利亞。
責任編輯 邱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