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芳+楊潁

北京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近日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代表集體意見的報告書,再次建議增加“地鐵禁食”條款。這意味著,這一備受關注的禁令或許有望復活。
北京地鐵禁食的立法過程可謂一波三折。2014年2月18日,《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草案)》向社會征求意見,其中提出的“地鐵禁食”條款引發公眾熱議。之后,法制辦在提交給市人大常委會的審議稿中,將該條刪去。
盡管目前“地鐵禁食”能否入法仍懸而未決,但經過此番波折,相關話題在輿論場中已然炙手可熱。
北京是絕對主角
2014年以來,圍繞地鐵禁食的新聞報道出現了兩次明顯的傳播高潮:2月份后期和5月份后期,后者強度遠高于前者。
從地域來看,作為話題主場的北京顯然匯聚了最多的輿論聲音,但公眾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也并不局限于一地,其他幾個有類似舉措的城市在關注度上也不遑多讓。尤其是上海、深圳、南京、鄭州等地,這一話題拉高了它們的“出鏡率”。
綜觀監測期內的“地鐵禁食”傳播情況可知,北京的“一顰一笑”對整體輿論走勢有著絕對的牽動作用。兩次傳播高峰的出現與北京相關動作出現的時點高度吻合。
道德、法律成為考量標尺
在輿論對地鐵禁食話題的探討中,出現了四大主要觀點:支持地鐵禁食,但不支持立法;不支持地鐵禁食,應當考慮有特殊情況的人群;支持地鐵禁食立法,并以此倒逼文明建設,但要平衡好各方利益;“一波三折”的立法隨意性有損法律的公信力。
第一種觀點在輿論場中占據主流。
雖然北京一再宣稱,地鐵禁食是國際通行做法,但這些理由顯然沒有給立法的緊要性與正當性作出充分注解。
有媒體認為,官方混淆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針對道德問題不該開出法律藥方。“……試圖將任何道德問題法律化,這是一種雖有民意基礎卻又簡單粗暴的思維。”據監測,持這一立場的言論占36%。
平衡各方利益是最大共識
從爭議中可見,禁令導致的利益平衡問題才是“地鐵禁食”成為世界性難題的重要原因。
國內媒體評論,無論禁食與否,抑或是有無立法,盡量平衡各方權益成為價值共識,政府部門應在充分聽取意見的前提下,理性判斷、充分平衡,才可能使問題獲得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有關本次“地鐵禁食”風波的負面聲音中,官方動作簡單粗放成為輿論最主要的質疑點。面對這些反對意見,《京華時報》、《北京日報》等北京本地媒體,均發出了有助于輿情化解的聲音。但相較而言,質疑與批判的聲音依然強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