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每年5月,日本企業都會根據過去一年的業績和總體經濟形勢,對未來一年的財務狀況作出展望。各大企業中,日立制作所(即日立公司)有望在2014財年(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獲得近年來的最高效益,營業利潤增加5.1%,達到5600億日元,日本媒體甚至給出了更高的盈利預測。
日本大企業正面臨一場大洗牌——能夠順利開拓新業務的企業,將在這一輪競爭中勝出。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日立能從2013年起連續沖頂更高的盈利紀錄,與其在各大事業領域的快速調整密切相關,其中就包括向醫療業務的轉型。
如何迅速“變形”
2014年3月,日本媒體說,日立制作所和北海道大學共同開發的新型癌癥治療設備——帶動體追蹤照射技術的小型化“質子治療系統”已引進北海道大學醫院,為患者提供治療。
質子和重離子一樣,都屬于“粒子”范疇,以它們為放射源進行癌癥治療的“粒子束治療系統”,能夠對腫瘤組織進行更為精準的照射,不但效果好,還大大降低了對人體正常組織的傷害,提高了人的生存質量。
普通消費者對日立的家電比較熟悉,而其尖端癌癥治療技術并不為大眾熟知。其實包括日立在內,不少日本大企業的家電業務,僅是其龐大業務體系的冰山一角。隨著這些年市場環境的變化,日本企業開始淡出已無太多盈利空間的家電市場,向技術門檻更高、未來增長空間更大的醫療、信息通信、社會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領域集中力量。
之所以能夠如此轉型,與日本企業多元化的業務結構關系密切。在日本,無論是傳統意義的家電類企業(如索尼、松下)、綜合機電類企業(如日立),還是化學或控制系統類的企業,往往橫跨數個或十幾個行業,用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打造了一個業務多元又能夠內部橫向聯合的綜合集團。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他們便進行內部調整,將戰略和資源向前景好的業務傾斜。
5年后醫療業務“翻一番”
2014年4月1日,日立總公司宣布成立“健康管理集團”,這是日立繼基礎設施、信息通信、電力、工程機械、尖端材料和汽車系統后,建立的第七個橫向統管相關業務的內部集團。
健康管理業務的中國負責人之一、日立(中國)有限公司信息通信部總經理金城凌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新集團有員工6000人,囊括了日立集團旗下的健康管理事業戰略本部、信息通信系統集團的健康管理IT業務、電力系統集團的粒子束治療系統業務、以及子公司株式會社日立醫療。”
2013年,日立在醫療方面的營業額為3200億日元,而通過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到2018年,也就是用5年時間,日立計劃將醫療業務營業額翻一番,做到6000億日元。”金城凌說。
“健康管理信息化”
醫療信息化,或更廣義的健康管理信息化,是不少日本企業著力發展的方向。隨著老齡化和慢性病等問題的加劇、醫療費用的大幅增長,日本等國家已經將健康管理的重點從事后治療向事前診斷和預防轉變。信息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城凌介紹說:“日立公司內部的健康保險組織有成員27萬人,每年都會進行體檢,并將診療信息做成數據庫。醫療機構會基于數據庫,對每位員工的健康狀況進行持續性的監測和管理,如評估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展,對員工進行健康指導,等等。”
不少日立員工都會在腰間掛一個計步器,每天工作結束后將其中的信息通過電腦或手機上傳到數據中心。公司醫療機構會定期向員工發送郵件,向其匯報近期的健康監測結果,并提出改進計劃。
“通過對健康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可以預測員工的健康走勢,提前防病,治療時也會更有效率。”金城凌說。
日立的這一技術,在公司外也有廣泛應用。2011年,日立參與了日本經產省的“慢性病預防管理支援項目”,以中青年為對象進行健康管理。2013年又和英國國民健康服務總局(NHS)合作,打造約有300萬人的曼徹斯特健康醫療數據綜合平臺。
在中國,北京日立北工大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工業大學的配合下,從2013年6月開始對北工大的部分教職員工進行“康樂瘦”實證實驗。
這是一個通過控制攝入與消耗體內的熱量減輕肥胖、以幫助預防生活習慣病的健康平臺。實驗結果是,絕大多數參與者均在血糖、血壓、體重等指標方面有明顯改善。
“粒子束治療系統”開創世界先河
把不同領域的技術橫向整合應用,是日本企業做醫療設備的一大特點。
“日立用于癌癥領域的粒子束治療系統,其技術源于電力業務。”金城凌介紹說。將高速加速的粒子束應用于癌癥治療,是日益受到關注的最新技術。日立運用發電領域的技術開發了同步加速器,讓帶電粒子以極快的速度、以最小的能量損失穿透人體正常組織,到達目標腫瘤后釋放最大能量殺滅癌細胞。
在北海道大學醫院成立質子治療中心之前,日立的粒子束治療技術已經被日本、美國、歐洲、亞洲的多家醫療和研究機構采用或決定采用,治療患者超過7000人。在與北海道大學的合作中,雙方將北海道大學的“動體追蹤照射技術”和日立的“點掃描照射技術”相結合,開發出能精確治療動體腫瘤的系統,開創了世界先河。
金城凌介紹說,日立的醫療產品很早就進入了中國。1978年上海華山醫院就引進了日立的CT-H2,這也是中國第一臺CT。盡管粒子束治療系統的建造規模相當龐大,引進成本也較高,進入中國市場尚需一些時間,但日立的X光機、超聲波診斷儀、CT、核磁共振等產品,已經進入中國很多醫院。
醫療將成為不少日本企業研發及拓展市場的重點方向之一,在生產家電、電子和機電產品時積攢下來的制造、信息等技術,也有了用武之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