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國
(臺安縣西佛鎮紅廟小學,遼寧 臺安 114100)
所謂“新穎”,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出乎學生的意料,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如在講授《凡卡》一課時,我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是凡卡寫給爺爺的一封信。然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能從這篇課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嗎?這個問題是學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們懷著極大的興趣閱讀課文。通過認真閱讀,學生一方面進一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另一方面培養了自己逆向思維的能力。又如講授《窮人》一課時,文章結尾有這樣一句話——“桑娜拉開了帳子”,講到這里,一般老師常提出這樣的問題:“結果怎樣?”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問題沒有深度,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于是我這樣問:“假如桑娜收留西蒙的兩個孩子,二十年后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這樣一問,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學生說:“他們兄弟倆長大了都很孝順,出海打魚養家,孝敬漁夫夫婦?!庇械恼f:“在夫婦兩人的教導下,兄弟倆誠實、善良,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畢業后找到了工作,并把父母接進城安度晚年,徹底擺脫了貧困?!痹趯W生純真的想象里,桑娜夫婦好人有好報,不再是可憐的窮人。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還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做鋪墊,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弊詈螅陶呔晚槃堇麑?,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通過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的重點和難點肯定容易解決。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聰穎,思維活躍,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的因素。而且課堂的生動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引發的,這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的提問便是投石激水,一些靈感火花往往就在這樣的提問中產生。通過提問,學生討論,寓教于樂,激發興趣,把有些學生“要我學”的情緒迅速扭轉過來,變成“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消除學生對學習的內心疲勞,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我是這樣提問的:你們見過老虎嗎?它的脾氣怎么樣?“假如一只狐貍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呢?”“不用問,當然狐貍怕老虎,老虎吃掉狐貍。”“但是老師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貍的話,他非但不敢吃狐貍,反而覺得狐貍威風凜凜。你們說怪不怪?想知道為什么嗎?請打開課本看《狐假虎威》。”此時,教師的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被激發出來。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創造性提問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愿望,促進學生思維。創造性提問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通過這一問,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如在教學《南轅北轍》時,為了研究那個人能不能到楚國,如果直接問學生:“這個人能到楚國嗎?”那么學生肯定會回答:“不能?!边@樣設計問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我啟發學生:“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假如有足夠的盤纏,照這樣一直走下去,會有什么結果呢?”這下學生的思維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了。有的說:“到不了就會凍死,因為他會經過地球的南北極?!庇械恼f:“到不了,路上會有河流過不去?!庇械恼f:“可以到,因為地球是圓的,走到最后就回到原點了?!庇械恼f:“即使能到楚國,那也要走好多彎路,多此一舉。”大家討論結果,答案不唯一。這樣的提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實現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課堂的有效、高效。
教師提問后,應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維,讓大多數學生能及時調整思維內容和思維情緒,進行廣泛、深入的思考。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出現有創見的回答,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也只有這樣,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痹诖嘶A上還要開展扎實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辯論、查閱、批注、練寫、競賽等,不斷給學生新鮮的刺激,激起學生不間斷的、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發現語文學習的魅力,使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一種自我價值的體驗,在互動中更有效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課堂千變萬化,而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興奮點是千差萬別的,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調控藝術。因此,課堂提問的調控必須具有藝術性,才能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首先要巧妙地“放”和“收”。課堂教學必然要求老師放得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學習,消除緊張心理。“放”,可以是時間的放,即在一定時間內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時間一到,教師就要“收”,使教學回到正題?!胺拧边€可以指空間,即在活動空間上,教師不加限制,學生可以,自由討論,但時間一到,必須各就各位。“放”還可以指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海闊天空,自由馳騁地提問。有收有放,有自由有紀律,有個性有共性,通過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對課程標準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
其次要因勢利導。在課堂上,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不一定會全對,往往會出現偏差。教師對學生的有偏差的回答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應該尊重學生并分析學生出現偏差的原因,作相應的引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修正自己的偏差。這就是課堂提問的因勢利導的藝術。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要憑借學生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勢”?!袄麑А本褪墙處熞龑W生向著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向引導。學生的“勢”往往是對老師的提問的原始理解,是教師的教學起始點。沒有這個“勢”,教師的教學就失去了憑借,就無法對癥下藥。學生正確的回答可以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學生的錯誤回答可以作為教師向正確的方向引導的“勢”,同樣也可以推進課堂教學的深入,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及時把握稍縱即逝的“勢”,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心,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好問題不容易。好的提問就像一根無形的指揮棒,能把學生引進知識的迷宮,引導學生尋非探奇,探明底里,然后在山重水復,峰回路轉中走出迷宮,頓覺豁然開朗,一片光明。課堂教學中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能否使提出的問題達到預期目的,能否體現出提問的藝術,已成為衡量一個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強弱、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