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華 林 品 黃佳瑩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汽車運用工程系,福建 福州 350007)
青年,寄托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人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國家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任何國家都把培養青少年作為重點來抓,因為他們直接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祖國的未來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青年是國家強大的真正寶貴資源,是國家的期望所在。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不僅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且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報告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論斷,其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是我黨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奮,備受鼓舞。2014年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相關部署,為廣大職業院校的改革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思路,將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確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種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相互激蕩,不斷交流、交融與交鋒。多元文化本身有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增強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多元文化在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多元文化導致多元價值觀,人們在多元價值觀面前無所適從,缺乏分析、判斷和選擇的統一標準,從而引起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混亂與錯位,給個體的心理及社會帶來沖擊,引起震蕩[1]。
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撲面而來,中國社會呈現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態勢,給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強烈的沖擊。多元文化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
首先,作為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職院校,教師在教授課程當中更注重知識的能用度及實用性,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導致部分高職院校片面追求就業率,重技能輕德育現象較嚴重[2]。
其次,大部分思政教師的作用僅限于課堂,真正參與大學生德育第二課堂的次數和幾率不容樂觀。而且對于年輕的“80后”青年教師來說,其自身的價值觀更多元,要“消化”課程并引導學生,難度是比較大的。
最后,近幾年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普遍不高,不但影響了技能知識的傳授,而且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壓力。多元文化環境下,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功利化的思想意識逐漸在大學生的思維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當代大學生群體性地缺乏合作精神,行為模式趨向功利化,缺少艱苦奮斗精神,以個人意志為出發點,社會責任感淡薄等都是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造成的負面結果。同時,互聯網的不斷滲透及大學生中手機的高度普及,使得大學生越來越多地將交流對象轉移到虛擬網絡空間,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越來越趨于冷淡、缺乏信任。
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從意識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加以豐富和創新,以弘揚主旋律教育與德育體制全面教育相統一的方法,針對多元文化背景下傳統工作模式的不足,提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四種轉變,即由對象型教育向主體型教育轉變;由說服型教育向關懷型教育轉變;由應試教育向創新能力型教育轉變;由封閉靜態型教育向開發實踐型教育轉變。
多元文化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注重人文關懷。應努力做好幾項工作: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主體積極參與意識;學生工作者由 “教育者”轉變為“引導者”,學會積極引導,而不是試圖束縛學生的思想和行為[3]。
多元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廣的傳播媒介,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更有利于師生間溝通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要做到課堂上平等互動,網絡中文明互動,心理上情感互動。
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至少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能力,即道德素質、創新素質、審美素質、技能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創新素質是核心,道德素質是根本。知識經濟時代下復合型人才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和創新意志、創新實踐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特殊方式,是師生共享、共創的過程。一方面,教師通過教學活動進一步拓展自身知識儲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完善內在自身的認知結構和創新意識,使其創造潛能不斷得到開發。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教學活動,不僅掌握一定知識,而且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
多元文化的發展越是蓬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就越要加大,堅持發展中不斷創新。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對象和任務,我們以“育人為本”的理念為指導,導入積極德育理念,建立“積極德育”的策略,從多維度實施積極的育人,破解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難題。
積極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價值理念表現為[4]:倡導從受教育者的積極道德品質、道德發展愿望與潛能出發,采用以肯定、鼓勵、欣賞、強化等積極、正面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使所有學生不論性格和學習基礎,都能學習、發展和成功;建立充滿尊重、真誠、理解、關愛、信任、公正的道德教育關系,打開學生心智,喚醒主動發展意識;學校、家庭、教師、環境和活動整合起來,為高職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教會學生做人,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對生活有愛的人,是當今學校德育工作的共同目標。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從隊伍建設入手,在校園文化營造、班主任培養、活動平臺搭建、特色班級創建等方面進行積極嘗試,著力構建積極德育模式。
1.文化育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學校教育視角看,校園文化環境是深層次影響學生思想、觀念、行為的關鍵因素,建設有效的積極德育體系,首先要創造健康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健康的文化陶冶人。校園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輿論文化,通過校園廣播等多種媒體、《道德講堂》等形式,強烈渲染正面文化,使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為一體,班級文化和專業文化和諧統一。
2.構建“四位一體”的班主任培養模式。
在一個人的素質培養過程中,社會、家庭和學校是一個完整的教育大環境,其中,學校環境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而學校環境中,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第一梯隊,因此應全面構建“知識建構+能力培養+實踐智慧+行動研究”四位一體的班主任培養模式。一方面,促進高職班主任隊伍的專業成長。另一方面,準確把握“90后”高職學生的特點,全面促進高素質高技能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3.積極搭建學生活動平臺。
在不斷豐富學生活動的基礎上,學校應進一步整合和開發活動資源,全面搭建學生活動平臺,確保學生自我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欣賞、自我評價等目標的實現。學校把握開展時間和參與范圍兩個維度,通過參觀學習、主題教育、專題培訓、專業展示、技能比賽、綜合實踐、文體活動、社團活動、創業實踐教育活動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體驗快樂,收獲成長。
4.圍繞“五結合”要求創建特色班級。
班級是學校的細胞,班級要有生命力,就要有特色。班級特色要圍繞“五結合”,即與專業、行業、企業、職業、創業相結合,要求全體班主任堅持親近智慧,用思想去行走,用文化去堅守的理念,引導和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熱愛專業、勤于學業、走進企業、樂于創業,使其在健康向上且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中健康成長,讓特色成就班級,讓班級成就學生。
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們要培養全球化的人才,但是,全球化人才不但要具有參與全球化競爭的科學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面向全球化競爭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素質領先,德育優先,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在多元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應結合當代學生的特點,結合學校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認真分析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新任務、新特點和新要求,緊緊圍繞思想道德教育創新工作方式,以“育人為本”的理念為指導,導入積極德育理念,形成“積極德育”的策略,從多維度實施積極的育人,助力大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勇擔重任的高素質人才。
[1]王學風.論多元文化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科學社會主義.2006,第二期:77-79.
[2]郭芳,羅憶.淺議高職院校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第一期:22-23.
[3]張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北京:北京教育大學,2009.
[4]周圍.積極道德教育——積極心理學視域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