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簡論世界大學城空間建設與應用中的人本主義原則
王 芳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世界大學城的出現源于對人的需求的發現和滿足,要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則需要在空間技術、空間資源建設和空間應用等方面始終堅持人本主義的原則,即尊重人的主體性,關注并滿足人的需求,為人的發展服務。
世界大學城空間 建設 應用 人本主義原則
人本主義(Humanity)在西方哲學中一般指從人本身出發研究人的本質、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理論[1]。人本主義哲學緣起于人的創造物對人的異化,人在不斷創造,在不斷克服宿命論中生長、發展,變得高大起來。但我們不難發現,創造得越多,一方面使自己擁有得越多,另一方面使自己喪失得越多,人所創立的東西常常成了自己相對的另外。橫流的物欲,無上的神權,強霸的科學,變態的社會,以及其他種種,成了人意想不到的異化自己的力量[2]。異化即人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的力量又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而只是片面甚至畸形發展。異化的“異”是相對于一種理想的人而言的,理想的人是完整的人、高大的人,理想的人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外在物的奴隸。人本主義正是人在剖析和反對異化的過程中出現的。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是人本主義(或稱人文主義)思潮的大爆發。幾個世紀以來,人本主義理念在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領域得以深入研究,涌現出眾多著名的人本主義理論和理論家。人本主義理念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作為新事物,世界大學城的出現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產生了重大影響。世界大學城個人空間的實名制、海量資源的匯集重整、新的學習方式,等等,從思維理念到行動方法,對教育管理者和每一位師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從這個向度來看,人是要適應物的。然而,人與物的關系不僅僅是人對物單向度的被動適應,相反,人在人與物的關系中始終是處于主導地位的,人是人的一切創造物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是源于對人的需求的關注,因滿足人的需求得以被人接受。新事物要保持恒久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則要不斷研究人的新需求。世界大學城空間在建設與應用過程中必須創新求變方可葆有魅力,創新求變的核心,即尊重人的主體性,關注并滿足人的需求,為人的發展服務。這就是世界大學城建設與應用中的“人本主義”原則的題中之意。堅持人本主義原則,世界大學城空間才不會為空間而空間,才會始終不脫離技術為人服務的主題。
世界大學城空間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技術是人的創造性的結晶,新技術的產生源于人的需求,新技術的發展動力在于人的需求。世界大學城空間作為一項應用技術,其出現源于發現了教育領域對信息集成、便捷溝通、自主學習等方面的需求,該技術因滿足了這些方面的需求而得以迅速推廣。但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樣性和可變性,要求世界大學城空間技術必須不斷變革創新。
關注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是世界大學城空間技術不斷求變求新的關鍵所在,即遵循了人本主義原則。目前,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大學城空間越來越富于變化,功能越來越齊全,操作越來越人性化,反映了技術對人的尊重,人的需求又推動著技術不斷進步,人與技術之間便建立了和諧關系。
海量資源是世界大學城空間的突出特點。在大學城空間建設過程中,空間資源是建設的重中之重。然而,海量資源也是集優勢與缺陷于一體的。一方面,網絡提供了極大的信息容量,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過多、過濫的信息干擾了學習者對有用信息的正確分辨與選擇。尤其那些自身主體性不強的學生便會無所適從,甚至會為洶涌澎湃的信息浪潮所淹沒。
在世界大學城空間資源建設的初級階段,其基本上處于一哄而上的狀態,重數量而不重質量,導致重復資源、無效資源堆積,泥沙俱下,良莠不齊。資源不經篩選盲目堆砌,對于空間使用者來說是弊大于利的,這便不符合人本主義原則尊重用戶需求的涵義。目前,空間資源建設朝著個性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很多學校開始建設主題空間、特色空間等,這實際上是對空間海量資源按一定的邏輯思路加以歸類整理,空間資源的個性化、有序化、系統化是資源建設中的人本主義原則的充分體現。
世界大學城空間建設的目的在于以新的技術手段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服務,進而促進人的發展,建設是為了應用。要使世界大學城這一新的技術手段在學校發展、學生發展中發揮最大效用,無疑應堅持人本主義原則。
(一)以人為本開展空間教學
空間應用于教學,是對世界大學城空間的創造性運用。空間教學是教師利用世界大學城空間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新的教學形式,空間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空間教學以人為本,即以教師和學生為本,尊重教師和學生在空間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和學生在空間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傳統教育理論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當做教學活動的對象。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3]。作為教育者,教師通過自身的主體性引導和規范受教育者學習和發展。
在空間教學中,尊重教師和學生在空間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在空間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應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只要有良好的平臺,人便可以發揮出無窮創造力。每位師生都可以利用世界大學城空間打造一個極具個性的獨特世界。在空間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學城空間的資源優勢和溝通優勢,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學生則可以利用大學城空間便捷的參與方式和更加自在的溝通方式,創造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師生都以主體地位參與其中,師生創造性得以發揮,便可從空間教學中體驗到價值感、成就感和極大的樂趣,空間教學便有了生命力。
空間教學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另一層含義即滿足師生在空間教學中的多樣化需求。只要師生以主體地位參與到空間教學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如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需求,教師在教學方面的需求,師生在空間使用中的對空間技術的需求,等等。對于師生的需求,各相關者(如大學城空間管理者、學校管理者、教師等)應予以密切關注并創造條件滿足,以師生需求為自身不斷進步的動力。
(二)以人為本進行空間管理
空間應用于學校管理,是對世界大學城空間的另一創造性運用。學校管理的對象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學校管理不是“為了便于管理”,而是為了為師生和學校的良性發展服務。這也是空間管理的人本主義原則。
1.利用空間讓師生參與學校決策與管理。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良性發展有賴于師生的共同努力,發揮師生主人翁精神,讓師生參與學校決策和學校事務的管理,無疑是有效的途徑。大學城空間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通暢的溝通渠道,為師生參與學校事務提供了條件,學校可在大學城空間開辟專門的平臺方便師生建言獻策,并對學校工作進行監督。
2.利用空間為師生提供便捷服務。利用網絡獲取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學校可利用大學城空間為師生提供多樣化的便捷服務,學校還可以利用大學城空間交流的便利性調查師生的滿意度,作為服務質量和管理績效的考核標準。
(三)以人為本實現空間育人
育人是學校的根本目的,世界大學城空間開辟了學校網絡育人陣地。大學城空間育人陣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育人陣地是指專門建設的針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主題特色空間,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勵志園”、“怡心園”等。廣義上的育人陣地則是整個世界大學城空間。空間育人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利用大學城空間的豐富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內涵,全面發展是包括學生的“知、情、意、行”在內的發展。傳統教育形式由于種種原因,往往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養成無暇顧及,對于學生多元化的興趣愛好也無法滿足。大學城空間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可利用自己的特長,建設除專業課程空間以外的多樣化的主題特色空間,在此基礎上實行空間選修課等,不僅可為學生提供更為精深廣博的學習資源,而且可以為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自身發展的更多可能性創造條件。
2.利用大學城空間時空無限制的特點,發揮空間全程育人的優勢。育人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大學城空間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動態,師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這使得育人的全程性、即時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3.發揮個性化師生空間的隱性教育功能。從廣義上來看,整個世界大學城,每個教師和學生的空間都是育人的場所。個性化的教師空間和學生空間是巨大的隱性教育資源。見空間如見其人,師生個人空間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展示了空間主人鮮明的個性色彩,很多師生空間也因其個性魅力擁有了大量粉絲,產生了巨大影響力。這些個性化的師生空間是巨大的隱性教育資源,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素質養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空間建設中應大力倡導師生空間做出自己的個性和特色,發掘每個空間的隱性教育功能。
[1]鐘熠,楊澤泉.論大學管理中的人本主義[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6(6):142.
[2]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8.
[3]商磊,劉析鷺.人本主義教育:中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丟失與尋找[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