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 孟建芳 趙 轍
(西安交通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9)
中國正在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發展潮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是中國順應全球化發展的關鍵,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順應時代要求、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時代使命。
國際視野是當前使用較為廣泛的一個詞語,也稱為全球視野、國際意識等。它是指人們能從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評價本國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在國際交往中有恰當的行為與態度。它是一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的意識、知識、能力的綜合體現。
1.1 國際視野的評價指標體系——意識、知識、能力
1.1.1 意識維度
意識對人的行為有能動的反作用,培養國際視野,首先是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對于國際意識的概念可以從兩個方面把握,一是國際意識是相對民族意識而言的,有時也被稱作“世界意識”或“全球意識”,是指國民對跨國事務或國際事務的認識和了解,簡而言之,就是是否能夠自覺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國際社會;另外,國際意識可以理解為一種情感和價值取向,是一種自覺地了解世界、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要求我們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平等、公正地理解、寬容地對待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的態度,同時是一種可以積極、平和、理性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高品質思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界泰斗張耀燦教授的學生畢紅梅在其畢業論文中指出:“所謂全球意識是指人類價值主體在承認國際社會存在共同利益和人類文化現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礎上,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分歧,克服民族國家和集團利益的限制,以全球視野去考察認識社會生活和歷史現象所形成的一種意識。但全球意識并非是指全球一體化,它更多的是指一種思維方式。”所以,我們認為,所謂的國際意識,其實就是具有一種國際化的心態和思維方式。
1.1.2 知識維度
國際知識是國際視野的基礎,國際知識的儲備是建立在對于我國社會各種知識的總體把握的基礎之上的,有關主要國家的國情與對華關系態勢,以及我國在當今國際社會的地位和主要領域參與國際事務的水平與程度等。當前,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國際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本的國情世情。看世情要立足于基本國情,這樣的國際視野才不會脫離現實。對于青年大學生,要讓大家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我們處于什么樣的世界”這些基本狀態的認知;二是國際規則。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要加入全球化的浪潮,必須遵守全球化的規則,才能立足于國際。所以要不斷對大學生加強規則意識、法制意識、市場意識等教育,讓大學生了解熟悉非歧視、透明度、國民待遇、公平競爭等國際經濟貿易原則及政治、科技、文化等領域國際規則和慣例;三是國際禮俗。世界各國、各民族在其自身發展、生存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了各種風土人情和習俗,令人贊嘆不止。同時由于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等不同因素,使得世界各國、各民族各自有其禁忌。隨著歷史的發展,國際交往的頻繁,懂得國際禮儀是非常有必要的。
1.1.3 技能維度
國際視野不僅停留在意識和知識層面,還應表現為一種行為能力,具體表現為專業能力、信息的獲取和取舍能力、創新能力及交往能力等。未來國家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各行各業高水平、專業化的人才。因此,具有國際視野的大學生,應該具備扎實的與專業相關的工作能力,才有可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國際化背景下,人們每天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需要人們具有相應的信息處理能力,這也是人們立足于社會的重要能力和先決條件。而國際化的一個直接影響是人們面臨越來越多的選擇,選擇既是一種機會,又是一種取舍能力。取舍能力使人們在多元的國際化背景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保持民族性與個性。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創新能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經濟競爭的核心。當今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由于國際環境千變萬化,各國都在深度融入競爭的同時探索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我們培養的青年學生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敢于面對挑戰,把握時機,打破常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競爭無處不在,這種競爭的殘酷性和多變性對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處理各種復雜多變的關系,并能在競爭中與人合作,具有較好的團隊協作精神。當然,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語言技能,掌握必需的外語及交流溝通技巧等。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國家視野認知現狀,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并在西安交通大學隨機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回收459份,有效率91.8%。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并結合以往文獻資料的研究,整體上講,我國當代大學生國際視野認知現狀不甚樂觀,整體水平較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國際視野知識需要包括的范圍很廣,涉及面寬,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類型、法律形態等都包括在內。
關于對民主的認識,89.4%的學生對于民主與國家制度的關系、民主與憲政的關系不是很清楚。
關于對經濟模式的認識,認識最深的就是市場經濟。77.3%的學生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就是競爭,淘汰,個人奮斗。市場經濟以個體利益為出發點,以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為目標。但在此過程中,要以個人信用、良好的道德觀念作為基礎。企業家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要肩負起一定的責任,唯利是圖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個人價值的實現中就包括利益實現、個人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關于對文化的認識,認識最多的就是西方文化,對伊斯蘭文化、非洲文化了解不多。73.8%的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就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所謂個人主義并非把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實現放在中心地位,以我為中心,而是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把個體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但最終實現的并非是個人目標。西方文化體現到企業文化中就是對個人的重視,注重團隊合作精神。
在涉及宗教的認識問題上,93.4%的學生知道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但對這些宗教的發展演變知之甚少,宗教在這些國家的發展和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如何也缺乏較深的了解和認識。95.6%的學生對于宗教與科學的關系認識上表示不能夠很好理解,超過60%的學生認為宗教與科學之間是相悖的,相信科學的人不應該相信神靈的存在,對同時相信科學又相信宗教表示很詫異。
世界公民意識較低,很多大學生對何為全球公民意識不是很清楚,大多數不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來。全球公民意識中最核心的要素乃是個人的行為與責任要能夠放到全球范圍中思考,而大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意識。比如在烏克蘭事件上,對于克里米亞地區獨立問題,78.3%認為這屬于烏克蘭內政,與我們無關。在對此事件的處理上,反映出大學生缺乏全球意識。
對他國文化、風俗、歷史了解不多,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比較欠缺。有協作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沖突,需要辯證地看歷史。在國家與國家關系越緊密的時代,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全球化能力調查分為兩個部分,即全球化理解能力(包含“對全球問題復雜性的認識和理解”、“將學科知識應用在理解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能力”兩個題項)及全球化交往能力(包括“對至少一門外語的掌握能力”、“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的愉快感、知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職業責任”四個題項)。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美國大學的得分要明顯高于我國大學,差異性比較明顯。
得分過低的原因可能由于我國大學的開放性還得提高。全球化經歷包括全球化學術經歷和全球化交往經歷。前者主要包括參加全球化方面的課程、參加全球化方面的講座或報告、參加全球化方面的會議并做報告等;后者主要包括與外國學生的各種課外交流、社會活動交往、參加全球化主題的表演等。
首先,在全球化交往經歷上,美國大學生參與各種交往活動的比例要顯著高于我國大學生,美國鼓勵本土學生與外國大學生“混住”(建立“國際公寓”),營造國際交往的氛圍和機遇,是提升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舉措。其次,在全球化學術經歷上,美國大學為學生創造全球化課程的修讀、全球化證書或學位的獲得、參加全球化主題的報告等。同時,美國很多大學為了提高學生的國際意識,設立了中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韓國研究中心等在內的幾十個區域研究中心,這些中心開設本科、碩士課程,舉辦學術研討會,授予全球化問題研究的學位。
借鑒一流大學的經驗做法,一方面,設立專門的區域研究機構(類似于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各個區域研究中心、首爾大學的國際研究大學院等),給予充分的人財物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各個區域研究機構日常的深度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開設相應課程講座(如美國學、日本學、歐洲史等),吸納本科生、研究生進行修讀。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就讀經歷,不僅僅是課堂、學術的經歷,而且包括課外、社交的經歷,后者既貼近于學生,又滲透于細微。因此,國際化活動的觸角應從課堂擴展至課外,從學術交往延伸至日常社交。所以,像班級旅游、班隊活動、學校社團、學校俱樂部、社區服務等課外活動,都應融入全球化元素,使學生能夠在親身體會和經歷的過程中獲得全球化意識和能力的深度的、立體的全面發展。
要建立與國外高校的訪問交流機制,鼓勵外籍教師來校授課。在學生的國際流動上,既要推出去,又要拉進來,積極推進大學生的國際交流和訪問。目前大學為學生創造的出國交流訪問的機會大大增多了,但是,這種增多只是絕對數量的增多,相對人數 (即獲得出訪機會的比例)仍然很少,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四年時間內仍然無法踏出國門。進一步地說,中國大學國際化拉動力量的不足(吸引機制、獎學金種類和額度、中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等等),導致國外學生來中國留學的數量仍然很少,留守本校的中國學生很難獲得與外國大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大學生整體的全球化素養及能力的提高。要改變現狀,政府需要高度重視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1]姚福生,王磊,張志偉,謝峰.新時期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初探[J].學術論壇,2008(1):182-183.
[2]畢紅梅.全球化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3.
[3]呂林海,鄭鐘昊,龔放.大學生的全球化能力和經歷:中國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比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34(4):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