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平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0135)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金融風暴席卷全球。首先房地美、房利美被接管,世界聞名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倒閉,雷曼兄弟破產。歐盟深陷債務危機,冰島整個國家宣布破產,希臘政府也在破產邊緣徘徊,歐盟經濟陷入衰退。我國的出口導向發展模式遭受到了嚴峻挑戰,經濟也受到嚴重影響。次貸危機,引發人們對這種根植于金融創新而得到飛速發展的金融體系影子銀行的深刻反思。很多專家認為,就是這種隱藏在證券化中的影子銀行引發了此次的金融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應對經濟下滑的風險,我國政府出臺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投資,規模大大超過了四萬億。在四萬億的刺激下,我國的影子銀行體系不斷發展壯大。影子銀行的不斷發展,引發大批中小民間金融機構,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租賃公司等風生水起。但是近年來民間地下融資也出現極端跑路現象,如2011年9月22日溫州最大眼鏡制造企業信泰集團董事長跑路事件,使政府甚至全國民眾開始審視已經潛行多年的民間借貸鏈條,地下金融、高利貸暴露于陽光之下。甚至有專家認為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是中國金融界埋的一個最大“地雷”。
影子銀行(Shadow Bank)概念最早在2007年的美聯儲年度會議上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的執行董事保羅·麥考利提出,他用影子銀行體系概括那些有著部分銀行功能,卻不受監管或少受監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影子銀行是指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行使傳統銀行功能,但運作模式、交易方式、監管制度等都與傳統銀行完全不同的金融運作機制。具體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通常從事放款業務,也接受抵押,是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復雜金融工具的金融機構。因此它的本質內涵不單指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金融機構,還涵蓋進一步細分的各種類似或替代傳統銀行業務的業務部門和金融工具。
1.杠桿性高
影子銀行由于不能像商業銀行那樣吸收存款,因此沒有豐厚的資本金,所以影子銀行大量利用財務杠桿舉債經營。整個金融體系的杠桿率隨著影子銀行資本運作杠桿率的提高而提高,這樣也放大了金融體系的系統風險。
2.監管不完善
一方面,監管法律不健全。如網絡借貸,目前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出臺進行監管約束,因此監管也就無法可依。另一方面,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方式也不到位。如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頒布準入名單,確立了準入機制,但如何對其監管卻沒有明確提出。
3.信貸創造效應
影子銀行的主體是金融中介機構,載體是金融創新工具,這些中介機構和工具充當了信用中介功能。影子銀行也以資金為經營和交易對象,因此部分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邊界和業務范圍,影子銀行實質上具有了信貸創造效應。
4.業務的表外性
由于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邊界被跨越了,因為商業銀行可以廣泛參與投資銀行的資產證券化和結構化投資業務,但這些業務的運作卻難被監管所觸及,而且都游離于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之外。這些業務的表外性,使影子銀行與傳統銀行進行了廣泛而緊密的合作,形成了多方“共贏”的局面。
在我國影子銀行被普遍認為主要集中于銀行表外業務、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民間金融三種形式的融資。
據統計,2013年末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達到25萬億元,同比增長300%。為了規避監管層對信貸規模、撥備等的管控,部分理財產品資產池涉及到委托貸款、信貸資產轉讓等。信托資產方面,銀監會非銀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底,整個行業的信托資產管理規模已經擴張至10.6萬億元。民間金融方面,2011年爆發的溫州民間借貸鏈條斷裂,凸顯出民間借貸快速發展中的一些風險。受此前風險暴露影響,近兩年來規模有所萎縮,余額降至3萬億元左右。僅這三種影子銀行的簡單加總,2013年末影子銀行的規模就達到約38萬億元。
然而,“影子銀行”規模到底有多大,迄今仍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發展速度太快,以至于還沒有清晰而統一的概念界定,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民間借貸規模無法衡量。
1.滿足社會融資需求
自2010年開始,由于我國轉向金融緊縮政策,實體經濟陷入了資金緊缺。尤其是成為宏觀調整重點的房地產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及中小民營企業的資金嚴重短缺,這極大地催生了影子銀行的發展。
2.滿足投資方需求
影子銀行提供了除銀行存款、股票、房地產、匯率之外的新型投資產品,影子銀行產品的收益率明顯高于銀行基準存款利率,對投資方來說極具魅力。
3.突破管制利率政策限制
影子銀行利用金融創新規避監管套利。我國政府規定了利率限制和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現在大型銀行為20.0%),并通過存貸款比例(貸款額不得超過存款額的75%)和窗口限制規定等,對銀行貸款加以限制。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銀行為了規避限制,利用影子銀行,采取非常規渠道放貸和吸儲。
由此可見,在歐美,影子銀行是活用資產證券化的技術而形成的,而中國的影子銀行是對金融緊縮政策和利率限制等導致的銀行信用中介功能下降的補充。
1.隱含于銀行機構內部的影子銀行
整個影子銀行體系中最重要的“交易對手”或“中間人”就是銀行機構內部的影子銀行。商業銀行內部的不斷創新和分工協作內生出影子銀行部門,證券機構、投資銀行、基金公司等非銀行機構正是憑借商業銀行內部的影子銀行部門,才得以貼近商業銀行豐富的客戶資源和項目資源,從而成為影子銀行。
2.網絡借貸、第三方支付等具有銀行借貸功能的機構
我國對從事金融借貸業務的機構有著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很少有脫離金融監管的機構。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部分機構借此進行金融創新,已具備了影子銀行的特點,較大的網絡借貸公司如拍拍貸、人人貸月均貸款余額已接近1億元。
3.政府相關部門核準或報備的專業性公司
相關主管部門,依據職責分工,同時也為了支持特定群體,運用行政手段協調部分資源以服務特定對象而設立了如典當行、類似投資公司專業合作社、青年互助與創業信貸擔保公司等特有功能機構。
4.民間借貸機構
民間借貸目前集中于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機構,這些機構手中有大量的資金需求信息,因此在利益的驅使下,紛紛涌入民間借貸市場。民間借貸解決了部分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在經濟景氣時能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在經濟波動時,也會加大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
1.降低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政府的宏觀調控由于影子銀行將資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業、“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等行業和領域而受到嚴重干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影子銀行通過剛性兌付政策來掩蓋債務問題,可能引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2.操作風險。影子銀行的資金運作并沒有完整而嚴格的制度可循,因此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因為人為因素而導致更多的風險,甚至還可能出現違法亂紀的情況。
3.沖擊正規金融機構經營。很多影子銀行收益率很高,當然風險也很高,可是其對外宣稱風險低,這樣誤導客戶加劇了金融市場的不正當競爭,也造成金融機構業務流失。
4.信用風險。目前有關部門對近年來一些快速發展的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融資性擔保公司等具有融資功能的非金融機構缺乏及時有效的監督,因此這些公司不重視風險管理,內部缺乏風險防范機制,而進行盲目的擴張,易形成信用違約風險。
因此,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已經開始威脅金融系統的穩定。
我國應當充分汲取美歐等國在影子銀行問題上的前車之鑒,按照規范運作、有效監管、分類指導的原則,強化影子銀行監管,促進金融體系穩健發展。
建立和健全覆蓋影子銀行體系的法律法規至關重要。完善影子銀行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通過立法把目前脫離于監管之外的機構納入監管范圍,提高金融監管的覆蓋面,防范風險隱患。二是盡快協調出臺《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細化對基金管理公司門檻、資質、基金管理模式、募集對象基本資質、投資規范、限售渠道的要求。三是要明確規定影子銀行機構的業務范圍,創新業務要報批,影子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本來源、杠桿比率也要有明確的界定。四是盡快出臺《金融機構破產條例》,讓經營狀況不好,經不住市場競爭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提升市場效率;也為金融市場的規范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影子銀行的不斷發展壯大暴露了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的不足,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已經適應不了金融混業發展的大趨勢。我國影子銀行包含的金融機構類型眾多,主管單位有金融監管部門、商務部、地方金融管理機構等,但卻沒有一個統一的監督管理體系,所以導致影子銀行在灰色地帶不斷發展壯大。為了適應國際混業監管的發展趨勢,也為了維護金融穩定,需將影子銀行的監管納入到宏觀監管體系之中,加強金融監管的頂層設計,建立專門應對系統性風險的部門,完善監督管理機制,最終形成統一的監管機制。
為了避免影子銀行體系資金的斷裂而導致對整個金融體系的沖擊,應妥善處理好影子銀行體系與正規金融體系的交互關系,使在金融體制內外的資金都能良好循環疏通。同時,為了阻斷銀行體系和影子銀行間的風險傳導,需要在二者之間設立防火墻機制,因此,傳統銀行應該嚴格遵守“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嚴格控制表外業務的發展,降低對影子銀行業務的依賴,防止風險的傳導和轉移。
影子銀行的發展,突破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監管邊界。當前我國一行三會、分業監管的模式已落后于金融綜合業務的發展,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需要監管部門之間強化溝通與協調,加強對金融機構之間交叉業務的監管,建立起跨市場的協調監督機制。
人才是金融監管的第一要素,發達的監管制度框架和健全的監管法律體系,需要高素質的監管人員進行有效的識別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甚至跨國境的金融創新和風險,才能保證依法監管和有效監管,維護金融穩定。所以要經常加強業務培訓與講座學習,增加監管人員交流和深造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風險意識和技能,培養高素質的金融監管人才。
[1]劉文雯,高平.“影子銀行體系”的崩塌對中國信托業發展的啟示[J].上海金融,2010(7).
[2]巴曙松.加強對影子銀行系統的監管[J].中國金融,2009(14).
[3]李東衛.關于影子銀行系統監管的幾點思考[J].金融會計,2011(4).
[4]李揚.影子銀行體系發展與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2011(12).
[5]鄭聯盛.影子銀行體系:發現、內涵與未來[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