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楊建
?
淺談三重穴的臨床應用
王玉華,楊建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針刺療法;董氏奇穴;三重穴
當董景昌先生編著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以下簡稱董氏奇穴)于1973年公開問世后,醫學界對此褒貶不一。有些醫家認為其有效果,并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但還有一部分醫家認為其有欺世盜名之嫌。筆者在臨床上多結合董氏奇穴,效果甚好。其中三重穴使用較為廣泛,故以此為例,將多年臨床心得加以說明。
三重穴是組合穴,其一重穴在外踝尖直上3寸向前橫開1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2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2寸。詳見圖1。

圖1 三重穴示意圖
三重穴三穴同用稱為“倒馬針法”[1],可用來治療甲狀腺腫大、扁桃腺炎、面癱、鼻炎、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舌強難言、肩關節痛、上臂痛、手腕痛等。操作時通常選擇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出品0.30 mm×40 mm毫針針刺1~1.2寸,不能拘泥于酸脹麻的針感即停止,否則療效很有限。應采用動氣針法[2],即采用各種方法促使患處氣血流通。如面癱患者,當醫生在三重穴下針后,應囑咐患者反復做鼓腮、閉眼等動作,這樣可加強療效。
三重穴之所以會有如此確切的療效,是由于其位于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兩經之間,可溝通兩經經氣。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行于頭面部及身體前面;足少陽膽經為陽氣初生的經絡,其性質介于陰陽之間,行于頭面及身體側面。三重穴可調控兩經功能,起到了樞紐的作用,故針刺三重穴可治療兩經病變。醫者常形容針刺三重穴相當于開一副小柴胡湯,可起到疏肝解郁、和解少陽、和胃降逆、扶正祛邪的治療作用。且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針灸選穴原則,針刺三重穴可治療頭面部疾病,如面癱、鼻炎、三叉神經痛、偏頭痛等。此外,根據對應取穴法,踝關節對應腕關節和肩關節,故針刺三重穴還可治療手腕痛和肩臂痛等病癥。
[1] 丘雅昌.論“董氏奇穴”的特點和理論基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6):76-77.
[2] 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灸學[M].第2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5: 91-93.
2013-10-17
王玉華(1963 - ),女,副主任醫師
楊建(1987 - ),男,住院醫師
1005-0957(2014)03-0262-01
R245.9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3.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