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愛華 伍文中
【摘 要】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的順利實施且達到政策設計的良好愿景,呼喚一個強有力的省級政府做后盾。文章客觀評價河北省“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運行狀況,對目前省級財力保障能力進行評估,針對性地提出提升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能力的路徑與措施。
【關鍵詞】 省直管縣; 省級財力; 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4-0084-03
從2012年開始河北省全面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省直管縣”之后省與縣直接“對話”,省對縣的資金撥付、信息搜集、監督調控等業務更加復雜,省級財力承擔的責任空前增大,其保障能力大小直接關乎改革是否順利推進。作為一個轄縣大省,面對陡增的管理對象數量和迥異的各縣縣情,省級財力能否滿足全省所有市縣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調控需要?如何保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科學、有效和項目配套資金及時跟上?基于此,本文在評估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機制的基礎上,構建省級財力穩定增長及均衡配置平臺,確保省級政府在省管縣財政改革實踐中能“管得夠、管得住、管得好”。
一、“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下河北省省級財力及政府間財力概況
(一)河北省省級財力總量及人均概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河北省省級財力不斷提升。2004年河北省省級財政收入為778.33億元,財政支出為785.56億元,到2011年省級財政收入增加到3 017.59億元,增長了近3倍,財政支出增加到3 537.39億元,增長了3.5倍。但是,河北省又是人口大省,人均財力匱乏。以2011年為例,人均財政收入為全國水平的54%,人均財政支出為全國水平的60.2%。非但如此,其在全國的排名也不甚理想。河北省人均財政收支能力在全國居中下游,財政支出更是倒數三名之列。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容樂觀(見表1)。
(二)河北省政府間財政收支配置格局
選擇從2004年開始進行分析,主要考慮到河北省從2005年開始推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這樣就更能全面考察“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對河北省政府間財力配置影響(見表2)。
河北省本級財力占比基本上在20%~25%之間,縣本級占比在30%~35%左右徘徊,而市本級占比從2004年開始上升,基本在43%左右。這說明,自“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實施以來,河北省財政收入配置格局是省縣兩頭小、市級中間大的“紡錘狀”。這與“省直管縣”財政體制設計初衷“做大省級、做小市級、做強縣級”所要求的“啞鈴狀”格局大相徑庭,甚或是漸行漸遠。這與擴權強縣的改革趨勢、與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目標、與“省直管縣”背景下提升省級財政保障能力的現實需要都是背道而馳的。
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下省級財力保障能力評估——以河北省為例
(一)評估指標體系
基于既有的財政管理技術水平,兼顧指標選取獨立性、可量化、全面性、獲得性等原則,將嘗試性確立地方政府基本財力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見表3)。
(二)評估程序
第一步,計算各縣市基本財政能力
本文的財政能力其實包含了現實的財政能力和潛在的財政能力。在計算各地標準財政能力之前必須對計量單位各異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為了排除各項指標量綱帶來的數值間的懸殊差別影響,一般需要對評價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常用的無量綱化方法有“標準化法”。其數據消除量綱的方法為:
取Xi=(xi-xi)/Si (i=1,2,…6表示標準財力中的6個指標) (1)
式中xi、Si分別為第i項指標觀測值(樣本)平均值和(樣本)均方差。顯然,Xi的(樣本)平均值和(樣本)均方差分別為0和1。
指標調整之后,各縣市的財政能力指數總值FC為:
第二步,計算各縣市標準財政需求
計算各縣市標準財政需求的辦法和過程與計算標準財政能力一致,在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基礎上加總。可以得出各地的基本財政需求指數總值FD為:
第三步,計算各縣市財政保障能力指數
在計算了各地的標準財政能力指數和基本財政需求指數之后,用標準財政能力指數減去標準財政需求指數,可得到各地財政保障能力指數FI為:
FIj=(FCj-FDj)/FDj
如果某地的財政保障能力指數小于0,則表示其標準財力低于其基本財政需要。在計算了各地的財政保障能力指數之后,用省級政府轉移支付來矯正原有標準財力低于基本財政需求的縣市。彌補缺口和省級財政實際可支配轉移支付資金的差額就可以評估出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前者大于后者,說明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弱;反之,則說明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強。
(三)評估結果——以2011年為例
按照上文的計算程序和方法,計算河北省2011年各個縣市的基本財政保障能力,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將河北省縣市財政保障能力為正的縣市列于表4。
可以看出,河北省近幾年來,135個直管縣縣市中只有赤城、藁城、灤平、寬城、沙河、三河、大廠等22個縣市能做到基本財力自保,占全省縣市數的16.29%。其余各縣市多年來一直處在基本財力欠賬的地步。縣市基本財力欠賬的原因很多,但可以說,省級財政保障不力是主要原因。尤其在財政部要求各省力爭實現“縣市基本財力保障”之后,更說明了河北省的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很弱。河北省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比如整體財政實力薄弱。客觀地說,河北省是“經濟強省”,但不是“財政強省”。同時,“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不徹底也導致了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足,突出的表現就是市級財政占有財力過大。
三、提升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能力策略研究
(一)強化省級財力汲取能力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對省級財政保障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強化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重新劃分省市收支責任,將市級政府一部分與支出責任沒有對應的財政收入上劃到省級。第二,強化稅收征管,提高各級稅務機關稅收努力程度。第三,明確省級政府保障能力的目標。提高省級政府財力比重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建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構建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其實就是確保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保持充分和彈性增長。就河北省而言,當務之急是實現從“經濟強省”到“財政強省”的跨越。目前河北省GDP構成比重仍呈現高度的重化工特征,第二產業占比近5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34.6%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3.1%近9個百分點。構建穩定增長的收入機制根本的出路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河北省GDP的整體質量。
(三)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
在增強省級財政調控能力的同時必須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建立與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基本思路:第一,樹立持久推進的戰略考量。盡管中央財政對各地消除縣級政府基本財力缺口考核時間為2012年底,但縣級基本財政保障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尤其對縣級差距懸殊的省份更是如此。第二,改革財政困難縣(市)一般性財力轉移支付。建議將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緩解縣鄉財政困難轉移支付、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社會保障和就業一般公共服務轉移支付等整合為“縣鄉基本財力轉移支付”,專門用于對縣鄉財政基本支出缺口彌補,目的明確,方向突出,又便于管理。第三,建立縣級財政努力激勵機制。將現行的激勵性財政體制轉移支付、對縣稅收返還、部分非配套性的專項轉移支付等統一整合為“縣鄉財政努力激勵性轉移支付”。
【參考文獻】
[1] 賈康.中國財政體制改革之后的分權問題[J].改革,2013(2).
[2] 鄧子基,楊志宏.省管縣改革、財政競爭與縣域經濟發展[J].廈門大學學報,2012(4).
[3] 毛捷,趙靜.“省直管縣”財政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2(1).
[4] 邢國輝.科學切分河北省財政“蛋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6).
[5] 鐘曉敏.省直管縣改革:緣起、路徑與未來方向[J].財經論叢,2011(6).
[6] 于長革.“省直管縣”財政改革需要在推進中完善和創新[J].中國財政,2011(8).endprint
【摘 要】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的順利實施且達到政策設計的良好愿景,呼喚一個強有力的省級政府做后盾。文章客觀評價河北省“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運行狀況,對目前省級財力保障能力進行評估,針對性地提出提升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能力的路徑與措施。
【關鍵詞】 省直管縣; 省級財力; 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4-0084-03
從2012年開始河北省全面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省直管縣”之后省與縣直接“對話”,省對縣的資金撥付、信息搜集、監督調控等業務更加復雜,省級財力承擔的責任空前增大,其保障能力大小直接關乎改革是否順利推進。作為一個轄縣大省,面對陡增的管理對象數量和迥異的各縣縣情,省級財力能否滿足全省所有市縣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調控需要?如何保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科學、有效和項目配套資金及時跟上?基于此,本文在評估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機制的基礎上,構建省級財力穩定增長及均衡配置平臺,確保省級政府在省管縣財政改革實踐中能“管得夠、管得住、管得好”。
一、“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下河北省省級財力及政府間財力概況
(一)河北省省級財力總量及人均概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河北省省級財力不斷提升。2004年河北省省級財政收入為778.33億元,財政支出為785.56億元,到2011年省級財政收入增加到3 017.59億元,增長了近3倍,財政支出增加到3 537.39億元,增長了3.5倍。但是,河北省又是人口大省,人均財力匱乏。以2011年為例,人均財政收入為全國水平的54%,人均財政支出為全國水平的60.2%。非但如此,其在全國的排名也不甚理想。河北省人均財政收支能力在全國居中下游,財政支出更是倒數三名之列。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容樂觀(見表1)。
(二)河北省政府間財政收支配置格局
選擇從2004年開始進行分析,主要考慮到河北省從2005年開始推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這樣就更能全面考察“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對河北省政府間財力配置影響(見表2)。
河北省本級財力占比基本上在20%~25%之間,縣本級占比在30%~35%左右徘徊,而市本級占比從2004年開始上升,基本在43%左右。這說明,自“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實施以來,河北省財政收入配置格局是省縣兩頭小、市級中間大的“紡錘狀”。這與“省直管縣”財政體制設計初衷“做大省級、做小市級、做強縣級”所要求的“啞鈴狀”格局大相徑庭,甚或是漸行漸遠。這與擴權強縣的改革趨勢、與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目標、與“省直管縣”背景下提升省級財政保障能力的現實需要都是背道而馳的。
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下省級財力保障能力評估——以河北省為例
(一)評估指標體系
基于既有的財政管理技術水平,兼顧指標選取獨立性、可量化、全面性、獲得性等原則,將嘗試性確立地方政府基本財力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見表3)。
(二)評估程序
第一步,計算各縣市基本財政能力
本文的財政能力其實包含了現實的財政能力和潛在的財政能力。在計算各地標準財政能力之前必須對計量單位各異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為了排除各項指標量綱帶來的數值間的懸殊差別影響,一般需要對評價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常用的無量綱化方法有“標準化法”。其數據消除量綱的方法為:
取Xi=(xi-xi)/Si (i=1,2,…6表示標準財力中的6個指標) (1)
式中xi、Si分別為第i項指標觀測值(樣本)平均值和(樣本)均方差。顯然,Xi的(樣本)平均值和(樣本)均方差分別為0和1。
指標調整之后,各縣市的財政能力指數總值FC為:
第二步,計算各縣市標準財政需求
計算各縣市標準財政需求的辦法和過程與計算標準財政能力一致,在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基礎上加總。可以得出各地的基本財政需求指數總值FD為:
第三步,計算各縣市財政保障能力指數
在計算了各地的標準財政能力指數和基本財政需求指數之后,用標準財政能力指數減去標準財政需求指數,可得到各地財政保障能力指數FI為:
FIj=(FCj-FDj)/FDj
如果某地的財政保障能力指數小于0,則表示其標準財力低于其基本財政需要。在計算了各地的財政保障能力指數之后,用省級政府轉移支付來矯正原有標準財力低于基本財政需求的縣市。彌補缺口和省級財政實際可支配轉移支付資金的差額就可以評估出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前者大于后者,說明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弱;反之,則說明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強。
(三)評估結果——以2011年為例
按照上文的計算程序和方法,計算河北省2011年各個縣市的基本財政保障能力,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將河北省縣市財政保障能力為正的縣市列于表4。
可以看出,河北省近幾年來,135個直管縣縣市中只有赤城、藁城、灤平、寬城、沙河、三河、大廠等22個縣市能做到基本財力自保,占全省縣市數的16.29%。其余各縣市多年來一直處在基本財力欠賬的地步。縣市基本財力欠賬的原因很多,但可以說,省級財政保障不力是主要原因。尤其在財政部要求各省力爭實現“縣市基本財力保障”之后,更說明了河北省的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很弱。河北省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比如整體財政實力薄弱。客觀地說,河北省是“經濟強省”,但不是“財政強省”。同時,“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不徹底也導致了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足,突出的表現就是市級財政占有財力過大。
三、提升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能力策略研究
(一)強化省級財力汲取能力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對省級財政保障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強化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重新劃分省市收支責任,將市級政府一部分與支出責任沒有對應的財政收入上劃到省級。第二,強化稅收征管,提高各級稅務機關稅收努力程度。第三,明確省級政府保障能力的目標。提高省級政府財力比重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建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構建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其實就是確保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保持充分和彈性增長。就河北省而言,當務之急是實現從“經濟強省”到“財政強省”的跨越。目前河北省GDP構成比重仍呈現高度的重化工特征,第二產業占比近5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34.6%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3.1%近9個百分點。構建穩定增長的收入機制根本的出路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河北省GDP的整體質量。
(三)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
在增強省級財政調控能力的同時必須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建立與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基本思路:第一,樹立持久推進的戰略考量。盡管中央財政對各地消除縣級政府基本財力缺口考核時間為2012年底,但縣級基本財政保障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尤其對縣級差距懸殊的省份更是如此。第二,改革財政困難縣(市)一般性財力轉移支付。建議將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緩解縣鄉財政困難轉移支付、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社會保障和就業一般公共服務轉移支付等整合為“縣鄉基本財力轉移支付”,專門用于對縣鄉財政基本支出缺口彌補,目的明確,方向突出,又便于管理。第三,建立縣級財政努力激勵機制。將現行的激勵性財政體制轉移支付、對縣稅收返還、部分非配套性的專項轉移支付等統一整合為“縣鄉財政努力激勵性轉移支付”。
【參考文獻】
[1] 賈康.中國財政體制改革之后的分權問題[J].改革,2013(2).
[2] 鄧子基,楊志宏.省管縣改革、財政競爭與縣域經濟發展[J].廈門大學學報,2012(4).
[3] 毛捷,趙靜.“省直管縣”財政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2(1).
[4] 邢國輝.科學切分河北省財政“蛋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6).
[5] 鐘曉敏.省直管縣改革:緣起、路徑與未來方向[J].財經論叢,2011(6).
[6] 于長革.“省直管縣”財政改革需要在推進中完善和創新[J].中國財政,2011(8).endprint
【摘 要】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的順利實施且達到政策設計的良好愿景,呼喚一個強有力的省級政府做后盾。文章客觀評價河北省“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運行狀況,對目前省級財力保障能力進行評估,針對性地提出提升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能力的路徑與措施。
【關鍵詞】 省直管縣; 省級財力; 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4-0084-03
從2012年開始河北省全面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省直管縣”之后省與縣直接“對話”,省對縣的資金撥付、信息搜集、監督調控等業務更加復雜,省級財力承擔的責任空前增大,其保障能力大小直接關乎改革是否順利推進。作為一個轄縣大省,面對陡增的管理對象數量和迥異的各縣縣情,省級財力能否滿足全省所有市縣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調控需要?如何保證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科學、有效和項目配套資金及時跟上?基于此,本文在評估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機制的基礎上,構建省級財力穩定增長及均衡配置平臺,確保省級政府在省管縣財政改革實踐中能“管得夠、管得住、管得好”。
一、“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下河北省省級財力及政府間財力概況
(一)河北省省級財力總量及人均概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河北省省級財力不斷提升。2004年河北省省級財政收入為778.33億元,財政支出為785.56億元,到2011年省級財政收入增加到3 017.59億元,增長了近3倍,財政支出增加到3 537.39億元,增長了3.5倍。但是,河北省又是人口大省,人均財力匱乏。以2011年為例,人均財政收入為全國水平的54%,人均財政支出為全國水平的60.2%。非但如此,其在全國的排名也不甚理想。河北省人均財政收支能力在全國居中下游,財政支出更是倒數三名之列。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容樂觀(見表1)。
(二)河北省政府間財政收支配置格局
選擇從2004年開始進行分析,主要考慮到河北省從2005年開始推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這樣就更能全面考察“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對河北省政府間財力配置影響(見表2)。
河北省本級財力占比基本上在20%~25%之間,縣本級占比在30%~35%左右徘徊,而市本級占比從2004年開始上升,基本在43%左右。這說明,自“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實施以來,河北省財政收入配置格局是省縣兩頭小、市級中間大的“紡錘狀”。這與“省直管縣”財政體制設計初衷“做大省級、做小市級、做強縣級”所要求的“啞鈴狀”格局大相徑庭,甚或是漸行漸遠。這與擴權強縣的改革趨勢、與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目標、與“省直管縣”背景下提升省級財政保障能力的現實需要都是背道而馳的。
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下省級財力保障能力評估——以河北省為例
(一)評估指標體系
基于既有的財政管理技術水平,兼顧指標選取獨立性、可量化、全面性、獲得性等原則,將嘗試性確立地方政府基本財力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見表3)。
(二)評估程序
第一步,計算各縣市基本財政能力
本文的財政能力其實包含了現實的財政能力和潛在的財政能力。在計算各地標準財政能力之前必須對計量單位各異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為了排除各項指標量綱帶來的數值間的懸殊差別影響,一般需要對評價指標作無量綱化處理。常用的無量綱化方法有“標準化法”。其數據消除量綱的方法為:
取Xi=(xi-xi)/Si (i=1,2,…6表示標準財力中的6個指標) (1)
式中xi、Si分別為第i項指標觀測值(樣本)平均值和(樣本)均方差。顯然,Xi的(樣本)平均值和(樣本)均方差分別為0和1。
指標調整之后,各縣市的財政能力指數總值FC為:
第二步,計算各縣市標準財政需求
計算各縣市標準財政需求的辦法和過程與計算標準財政能力一致,在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基礎上加總。可以得出各地的基本財政需求指數總值FD為:
第三步,計算各縣市財政保障能力指數
在計算了各地的標準財政能力指數和基本財政需求指數之后,用標準財政能力指數減去標準財政需求指數,可得到各地財政保障能力指數FI為:
FIj=(FCj-FDj)/FDj
如果某地的財政保障能力指數小于0,則表示其標準財力低于其基本財政需要。在計算了各地的財政保障能力指數之后,用省級政府轉移支付來矯正原有標準財力低于基本財政需求的縣市。彌補缺口和省級財政實際可支配轉移支付資金的差額就可以評估出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前者大于后者,說明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弱;反之,則說明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強。
(三)評估結果——以2011年為例
按照上文的計算程序和方法,計算河北省2011年各個縣市的基本財政保障能力,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將河北省縣市財政保障能力為正的縣市列于表4。
可以看出,河北省近幾年來,135個直管縣縣市中只有赤城、藁城、灤平、寬城、沙河、三河、大廠等22個縣市能做到基本財力自保,占全省縣市數的16.29%。其余各縣市多年來一直處在基本財力欠賬的地步。縣市基本財力欠賬的原因很多,但可以說,省級財政保障不力是主要原因。尤其在財政部要求各省力爭實現“縣市基本財力保障”之后,更說明了河北省的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很弱。河北省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比如整體財政實力薄弱。客觀地說,河北省是“經濟強省”,但不是“財政強省”。同時,“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不徹底也導致了省級財政保障能力不足,突出的表現就是市級財政占有財力過大。
三、提升河北省省級財力保障能力策略研究
(一)強化省級財力汲取能力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對省級財政保障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強化省級財政保障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重新劃分省市收支責任,將市級政府一部分與支出責任沒有對應的財政收入上劃到省級。第二,強化稅收征管,提高各級稅務機關稅收努力程度。第三,明確省級政府保障能力的目標。提高省級政府財力比重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建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構建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其實就是確保財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保持充分和彈性增長。就河北省而言,當務之急是實現從“經濟強省”到“財政強省”的跨越。目前河北省GDP構成比重仍呈現高度的重化工特征,第二產業占比近5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34.6%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3.1%近9個百分點。構建穩定增長的收入機制根本的出路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河北省GDP的整體質量。
(三)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
在增強省級財政調控能力的同時必須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建立與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基本思路:第一,樹立持久推進的戰略考量。盡管中央財政對各地消除縣級政府基本財力缺口考核時間為2012年底,但縣級基本財政保障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尤其對縣級差距懸殊的省份更是如此。第二,改革財政困難縣(市)一般性財力轉移支付。建議將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緩解縣鄉財政困難轉移支付、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獎補資金、社會保障和就業一般公共服務轉移支付等整合為“縣鄉基本財力轉移支付”,專門用于對縣鄉財政基本支出缺口彌補,目的明確,方向突出,又便于管理。第三,建立縣級財政努力激勵機制。將現行的激勵性財政體制轉移支付、對縣稅收返還、部分非配套性的專項轉移支付等統一整合為“縣鄉財政努力激勵性轉移支付”。
【參考文獻】
[1] 賈康.中國財政體制改革之后的分權問題[J].改革,2013(2).
[2] 鄧子基,楊志宏.省管縣改革、財政競爭與縣域經濟發展[J].廈門大學學報,2012(4).
[3] 毛捷,趙靜.“省直管縣”財政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財政研究,2012(1).
[4] 邢國輝.科學切分河北省財政“蛋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6).
[5] 鐘曉敏.省直管縣改革:緣起、路徑與未來方向[J].財經論叢,2011(6).
[6] 于長革.“省直管縣”財政改革需要在推進中完善和創新[J].中國財政,20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