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宗

孔子定下的教育精神
自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以后,我們從他所修訂的“六經”,和他的遺著中,仰窺三代,俯瞰現在,綜羅上下三千年來教育之目的和精神,一言以蔽之,純粹為注重人格養成的教育。
《禮記》遺篇中的《大學》《中庸》《儒行》等,雖然敷陳衍義,但自都是對孔子教育精神的總結和延伸,就像《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謂“修身”,用現代語來說,便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勢必先從心理和思想的基本修正著手,因此《大學》便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一系列程序的述說了,這也因此鋪墊開了中國的教育之路……
科舉從“策論”到“八股”
中國的歷史到了隋、唐之際,唐太宗李世民擴充了隋朝選舉雛形,正式施行開科考試制度,科舉由此而生。
唐代所謂的科舉考試,就是由主考官出一個與時事政治有關,或對照古今有關治國親民的題目,讓參加考試的仕子們發揮思想和建議,以此做文章。這種文章的體裁叫“策論”,即包含了謀略、計劃,也包含了文學辭章,而且沒有規格和框架。
唐朝一代圣君李世民用這種方法作為選取人才的方式,這不僅要求天下想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精通詩詞歌賦,又要總覽天下,俯仰古今,胸懷大志,知民疾苦,還能為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出謀劃策。因此唐太宗才得意地說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這一千古的豪語。果不其然,唐朝歷經百年盛世,涌現出了不少的良臣名相,這也與科舉息息相關。
從此以后科舉成了歷朝歷代選取人才的靈丹妙藥,永為世法了。民間的學子除了“淡泊名利”之輩,意欲入官場進仕途的無不對科舉“牽腸掛肚”,于是便有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等功成名遂深植人心的仕子夢。但是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任何事情都是在變,無論初衷或者達到的效果多么恰如人意,但是這種“美意”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變成另一種結果.
科舉考試的方法,到了明朝已經變相為八股文的科舉。
所謂八股文,就是根據朱熹注解的四書為考試范圍,由主考官取一兩句書的內容,定一個題目,密封后交給進場的仕子們拆開,仕子們根據朱熹注解的四書五經的意思,自行發揮,但是格式上要“起、承、轉、合”,先承題,再破題,在“起、承、轉、合”的每一段、每一節,又需要有正反相對稱的文字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科舉從此不再關注天下仕子的胸懷和才略,只需要按照“考試范圍”固定的思想,固定的文章格式把文章寫出來,寫的文章還要詞滿語順,朗朗上口,這樣才可成為登科狀元,所以仕子們就在措辭上下功夫,文章讀起來唇齒留香,但是華而不實,這種文風也是當時那個時代的風氣。從“策論”到“八股”,法久弊深,可見一斑。
淺析個中原因,朱元璋想給自己找個有名氣的宗族,所以欽定朱熹的文章為考試的標準思想意識形態,“儒家”變成了“朱家”,教育的精神也局限在朱熹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上。而天下的書生還是有著“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盼望,為了功成名就,朝廷讓讀什么書就讀什么書,為了不“跑題”,就甘愿在朱熹對四書解釋的“考試范圍”里游走。科舉從此一路畫地為牢,磨盡天下英雄氣。
到了清朝時期,以八股制義的“考試”取士制度,流弊叢生,教育思想也陳腐朽敗。
清朝有一書生去拜訪朋友,見朋友正在書房讀《史記》,便問道:你怎么還有功夫讀閑書呢?《史記》是哪位先生寫的書?
在當時這些書生的觀念之中就是為了成名而科舉,為了科舉而讀書,和科舉無關的所有書都是閑書,都不可讀。他們一心只究“八股文”,兩耳不聞窗外事。尤其清末“考場”陋習與笑料,如《范進中舉》般見于近代史者,隨處皆是。因此才引起清末有學問、有思想知識分子的不滿,配合民族革命的主張,就結束了三百年來的滿清王朝,也由此而推翻了二千多年來舊傳統的教育方式。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就像楚王愛細腰本沒有錯,細腰也確實很美,可是一旦設定了這樣的標準,人們就會迎合這種標準,想方設法達到這種標準。僅僅為了達到這一種“細腰”美,寧肯挨餓,甚至排斥“豐腴”以及其他的美,以至于“宮中多餓死”,那社會風氣就壞了。探究緣由不但楚王對“細腰美”的標準有責任,人們追隨“細腰”,迎合這種美時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更是不對。但這是民眾的一種心態,而且一直如此。
我們國家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當家長和學校為了盲目追求升學率,為了考試而考試,應試教育就成了社會的詬病,這一次從“良法”到“弊深”,不過十幾年時間。
今天的教育也在轉型
每逢大學畢業,那就是一個充滿壓力,充滿笑話,充滿申訴又飽含悲哀的季節。
新聞報道說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27萬,比去年增加28萬,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到處都在競爭,處處有失業,可是全國多省份的企業老板已經度過了糾結無奈的幾個月,他們招不到人,忍受著技工荒。
當前,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被確定在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這一調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國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調整的重點是一九九九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國家教育部已經成立了聯盟,有一百五十多所地方院校,報名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
高等教育的一些本科院校將轉為職業教育,此前一直是動議,從去年開始進入到實施環節。對于整個職業教育,國家構建一種新型職教體系,作為一種時代下的教育轉型并非只有中國如此。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二零一四年初發布的一份名為“教育與就業”的報告稱:歐洲青年人普遍缺乏職業技能。
麥肯錫的這次調查涵蓋歐盟八個成員國的五千名十六歲至二十四歲青年人、兩千六百名雇主和七千名高校教師,走訪了包括德國、瑞典這樣失業率偏低的國家,也包括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這樣受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國家。調查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認為,由于歐洲青年缺乏職業技能,在成本、質量和時間方面給公司業務帶來麻煩。與此同時,百分之二十七的受調查公司表示,過去一年中公司因雇不到掌握適當技能的人而出現崗位空缺。
據歐盟公布的數據,歐盟域內十六歲至二十四歲的青年人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既無工作也沒有在接受教育或培訓。而希臘和西班牙青年的失業率已高至百分之五十。麥肯錫的這份報告建議歐盟高校打破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界限,為青年人提供更多適應就業需求的技能培訓。
當下世界大范圍的教育改革正逐步向專業的技能培訓靠攏,以便和市場接軌,提高學子的就業率和人才的市場使用率……
家長們花了那么多錢給學校來培養一個大學生,學校不能說發給一張文憑就算給家長有個交代了,畢業之后怎么辦?連工作都沒有,你學校能沒有責任?
提高就業率,學校改革,先走好學生們畢業之后的這第一步棋,先想辦法就業再說。
可是,之后呢?就業不過是畢業學子們走向社會的人生開始,教育的精神只是為了就業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