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宗


“今天是對我們國家的未來至關重要的一天。我呼吁民眾能在雨水、寒冷和敵人的威脅中前往投票站,讓這個國家再次向成功邁出一步。”
當地時間2014年4月5日清晨,阿富汗現任總統卡爾扎伊現身投票站為繼任者大選投票,他說:“我投出了自己的票,為自己是一名阿富汗公民感到高興和自豪。”根據阿富汗憲法規定,連任兩屆的現任總統卡爾扎伊不能再次參加總統選舉,因此這次大選已經成為阿富汗自2001年重建以來首次權力移交。
亂世經歷
這位曾因號令范圍不出首都而被戲稱為“喀布爾市長”的政治人物,自2001年起,身居阿國政壇頭號寶座。屹立不倒13載后,人們似乎才發覺,弱即是強的道理,再次在政治生活中得到證明。平衡手段、妥協藝術和謹慎態度,有時比鐵腕鐵血走得更遠更穩。尤其是在阿富汗這樣的國家。
卡爾扎伊1957年12月出生在被稱作全球頭號危險城市的塔利班“巢穴”坎大哈市。他出身普什圖族,與塔利班基干力量同屬一族。然而,崇尚武力和極端宗教情緒,似乎與這位普什圖人無緣。
祖父兩代先后擔任阿富汗國家議會副議長的背景,似乎給予小卡爾扎伊政治天賦,也部分解釋了他的碩士學位為何是國際關系與政治學。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阿富汗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是蘇聯入侵。這對所有阿富汗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卡爾扎伊也不例外。在印度取得碩士學位后,青年卡爾扎伊赴印阿兩國的鄰國巴基斯坦,為反對蘇聯入侵的“圣戰”組織募集資金。人們猜想,文人卡爾扎伊是在巴基斯坦的“圣戰”營地第一次接觸槍支等武器。同一時期,“基地”組織首腦本·拉登也在巴基斯坦開展活動。當然,沒有證據顯示這二人有任何交集。
1988年,卡爾扎伊回到阿富汗,目的是將一些反抗入侵的部族聯合起來并對納吉布拉親蘇政權的政府軍展開策反。這或許是時年31歲的卡爾扎伊,第一次展現斡旋和談判的政治技巧。蘇聯撤軍后,納吉布拉于1992年交卸政權,卡爾扎伊也隨同“圣戰”武裝成為首批重返首都喀布爾的一員,并擔任塔吉克人總統拉巴尼的外交部副部長。但和拉巴尼政敵希克馬蒂亞爾的過從甚密,導致卡爾扎伊被控間諜罪。他乘坐年輕的外交部副部長希克馬蒂亞爾安排的車輛逃離喀布爾,初嘗政壇險惡。
卡爾扎伊再度逃往鄰國巴基斯坦,棲身距巴阿邊境不遠的奎達市。之后,塔利班掌控阿富汗政權。起初,卡爾扎伊支持塔利班,認為這一組織有能力結束暴力和腐敗。但當塔利班邀請其擔任大使職務時,卡爾扎伊加以拒絕。他告訴朋友,擔心塔利班受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控制,危害國家利益。這似乎預示著卡爾扎伊和三軍情報局之間未來的不愉快關系。執掌阿富汗權柄后,卡爾扎伊多次遭遇暗殺,背后均有這一情報組織的可疑身影。
卡爾扎伊和塔利班的徹底決裂發生在1999年,他的父親遭遇暗殺身亡,據信是塔利班策劃實施。2000年起,卡爾扎伊赴歐美為反塔利班運動爭取支持。他還和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首領馬蘇德一同警告美國,說“基地”組織有可能襲擊美國本土。這一警告遭美方忽視,導致“9·11”事件發生。不過,這或許增加了卡爾扎伊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印象分。
2001年10月,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時,卡爾扎伊在奎達,手下有些武裝人員。他決定帶人返回祖國,發動游擊戰,配合美軍和“北方聯盟”的攻勢。就在那個月,卡爾扎伊及部屬未遭塔利班毒手,卻被美國軍機誤炸。未來總統的臉頰神經受損,后遺癥在他發表講話中時有表現。當權后,卡爾扎伊多次強烈譴責美機轟炸傷及無辜。
2001年卡爾扎伊就任臨時政府主席,2002年成為過渡政府總統,2004年經過選舉,成為阿富汗歷史上首位民選總統。2009年勝選連任。并將于2014年卸任
執政十年的阿富汗
作為推翻塔利班之后阿富汗的第一任總統和阿富汗近代史上第一個逃脫了被處死或被罷黜的命運、順利結束其任期的總統,卡爾扎伊的名字注定將載入史冊。那么,卡爾扎伊10年的執政,到底給阿富汗留下了什么?
阿富汗有二十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又分為若干個大部族或集團,部族的內部事務由各自的首領管理,而且大多數部族擁有自己的武裝,矛盾錯綜復雜。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里,這些不同的部落和民族并沒有形成共同的阿富汗國家認同,也沒有現代政府的管制經驗。用小說家奈保爾的話說,阿富汗是“半成品社會”,糾結于不再可用的歷史和還未達到的未來之間。再加上近代以來國運的多舛和連綿的戰爭,以及美軍的進駐和塔利班的反撲,治理的難度可想而知。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卡爾扎伊政府的執政雖然飽受詬病,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就。
塔利班執政時期最受詬病之處就是禁止女童上學和女性離家工作。當年塔利班統治下,有120萬兒童接受教育,其中幾乎沒有女孩;如今受教育的兒童人數為900萬左右,其中40%為女孩。現在阿富汗國會的下議院中有27%的議席由女性持有。阿富汗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了根本改善。
另外,從前阿富汗的基本醫療保障只覆蓋了全部人口的8%,如今則有80%。手機擁有率快速上升——60%的阿富汗人擁有一臺手機;有75個電視頻道及175個電臺。可以說,阿富汗這10年的變化是明顯的、積極的,而塔利班政權不倒臺,這些變化是不可能發生的。
但與此同時,阿富汗方方面面的問題也堆積如山,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就是糟糕的經濟狀況和嚴重的腐敗現象。
和前兩次一樣,此次阿富汗大選,很多媒體都報道了毛驢拉選票的現象,這除了能反映阿富汗人的民主熱情之外,也證明了這樣一件事:阿富汗的基礎設施很差,迄今為止連一條環繞全國的高速公路都沒有。在經濟領域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阿富汗的罌粟種植創下了歷史紀錄。2013年的種植面積達到20.9萬公頃,供應了全球90%的鴉片消費,而2001年美國對阿富汗展開軍事打擊行動那一年,阿富汗的罌粟種植面積只有8000公頃。endprint
阿富汗的腐敗問題更是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國際媒體上。聯合國的報告就顯示,2012年阿富汗公民的行賄總額是39億美元,是該國財政收入的兩倍。
拒簽阿美安全協議
卡爾扎伊曾經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達了自己對美國政府的“極度憤怒”,稱阿富汗戰爭“并非考慮阿富汗的利益”,“阿富汗人死于一場不屬于我們的戰爭。長達12年的阿富汗戰爭是為了美國的安全和西方的利益。”卡爾扎伊在一次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說:“2008年前后,阿美矛盾就趨于公開化。主要原因就是美國在阿富汗境內進行的所謂反恐戰爭偏離正軌。我認為,美國和它的北約盟友們應該把矛頭指向恐怖主義的真正根源,而不是在阿富汗轟炸村莊,濫殺無辜平民和老幼婦孺。”
今年初,阿富汗再次遭受了一系列的恐怖襲擊,對阿富汗國內的穩定造成了極大破壞,阿富汗政府認為美國有能力對實施恐怖襲擊的組織進行打擊,可是美國政府并不想對這些組織或國家實施阻止。卡爾扎伊對此譴責美國阻礙阿富汗的和平進程,并公開發言“阿富汗的和平進程遇到了我們的美國朋友有意設置的許多障礙”。卡爾扎伊與美國國務卿克里通電話時暗示“最近阿富汗遭到一系列恐怖襲擊,本月20日,首都喀布爾一家豪華旅館遭到恐怖襲擊,隨后全國又發生多達5起爆炸事件,這背后有外國情報機構的黑手。”
不但遭受恐怖襲擊,美國在阿富汗國內的平民襲擊傷亡事件也時有發生,2013年11月卡爾扎伊譴責美國空襲阿富汗南部,造成一名兒童死亡,兩名婦女受傷的行為是對平民生命的不尊重。阿富汗的平民傷亡消磨了卡爾扎伊的阿富汗政府與美國“共同事業”的基礎。卡爾扎伊譴責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造成平民傷亡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美國將于2014年撤出主要作戰部隊,同時保留一些部隊繼續為阿富汗安全力量提供培訓和后勤支持。為此,美國不斷要求與阿富汗政府簽署《雙邊安全協議》為美軍在2014年之后繼續留在阿富汗提供法律保證。2013年以來,卡爾扎伊遲遲不肯簽約,并提出美軍先滿足推動和平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等前提條件,即要求美國必須啟動與塔利班和談,并停止對阿富汗居民區的打擊,他才會簽署協議。美國對此大為惱火,國家安全顧問賴斯等多名政要以“若不簽約,美國大兵將一個不留”等威脅卡爾扎伊政府。可是卡爾扎伊隨后在阿富汗議會講話時表示,美國士兵可以在今年年底離開阿富汗,因為阿富汗軍隊已經守護了93%的領土,并準備全面接管安保工作。不過,參加4月5日阿富汗總統大選的10名候選人已經表示,一旦當選,將與美國簽署《雙邊安全協議》。此次大選亦正中美國下懷。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此表示,要做好2014年以后美軍可能全部撤離阿富汗的準備。但白宮聲明稱,不排除今年晚些時候敲定雙邊安全協議的可能性。
退幕之后的阿富汗
“任何暴力襲擊都削弱不了阿富汗人民建設穩定、繁榮未來的決心,國家的和平進程一定要繼續走下去。”這是卡爾扎伊對這個國家的寄望。
即將結束政治生涯,同時阿富汗國內正經歷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三重過渡,能否順利產生新一屆政府恰恰是政治過渡的關鍵內容。未來產生新政府會不會一帆風順,還存在很大變數。無論誰當選總統,都要面臨盡快結束內戰、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民眾生活的難題。
在他當權期間,國際社會批評阿富汗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腐敗嚴重,選舉存在舞弊嫌疑,地方勢力割據一方,國家分裂現狀并未結束。然而,人們似乎忘記,盡管恐怖襲擊頻發,這卻已然是阿國歷史上最穩定的時期。阿富汗和歐美、印度、鄰國伊朗和巴基斯坦均維持較好關系。與塔利班的和平進程也在緩慢推進中。無論阿富汗今后的局勢朝向何方,人們不應忘記卡爾扎伊這位過渡人物對休養生息階段的貢獻。對他的評價,伴隨歲月推移,將會日益客觀和清晰。
談及卸任后的生活,卡爾扎伊在采訪時說:
“等我成為前總統和一名普通公民時,我將有更多時間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參加更多社會活動”。
“如果將來寫一本回憶錄,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阿富汗,一個有喜怒哀樂的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