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毅文



在歷史的長河中,多少紅塵往事被歲月的潮水沖刷得無影無蹤,多少人杰鬼雄隨著歷史的久遠而無聲無息。然而,人們只要提起彭雪楓的名字,便產生由衷的贊美和無限敬仰之情,這一切都來自彭雪楓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堅定的黨性原則。
彭雪楓乳名叫彭隆興,學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七里莊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取唐朝詩人杜牧《山行》一詩中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意,改名為彭雪楓。
彭雪楓生活的年代,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少年時的彭雪楓就立志報國。1921年,14歲的彭雪楓只身投奔在天津教書的伯父,考進天津南開中學。大革命時期,他在黨的影響教育下,接受了馬列主義。1925年,彭雪楓投身“五卅”運動,1926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積極從事學運、農運、兵運等革命工作,組織參加了北京南宛暴動,成為北京城區著名的學生運動領袖和地下負責人。
后來,彭雪楓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之后,又參加了許多重大戰役,并成為了新四軍的一名師長。
與陳毅賽馬
“雪釀寒石蒼皆白,楓競霜后葉先紅。”這是淮北名士李耀庭送給彭雪楓的對聯。這副對聯不僅把彭雪楓的名字嵌進了對聯中,還點化出彭雪楓的人格形象:真誠、坦蕩、自信、親和,同時棱角嶙峋、剛硬至猛。
一次,彭雪楓和陳毅一起出去飲酒,老板把陳毅當作彭雪楓的隨從,殷勤敬酒,彭雪楓沒有任何解釋,安之若泰。與陳毅賽馬,彭雪楓從不故意輸,總是把陳毅拉得無影無蹤。遇到有同志對他產生誤解時,他堅守三個原則:“一不辯駁,二不迎擊,三不傷神。”這種“敞亮豁達”的處事之道得到陳毅的高度贊賞,陳毅說他是霽月風懷,一身傲骨,鄧子恢則說他身上找不到一絲媚態。
彭雪楓對上級是不卑不媚,對下級戰士卻是隨和有加,能同甘共苦。在彭雪楓任第四師師長期間,新四軍為保護干部,決定給旅以上的干部開小灶,伙食從優,各師都認真地執行了,唯獨四師抗命不遵。陳毅到四師司令部的第一餐就是吃的大灶,照例是白菜、蘿卜、土豆絲和燒豆腐。
“小鬼,你們師領導每天吃啥子飯喲?每餐都和今天一樣?”陳毅來到炊事班了解情況。小戰士說:“我們吃什么,師首長就吃什么,有鹽同咸,無鹽同淡。”陳毅找彭雪楓談心,希望彭雪楓能考慮到干部的身體情況認真落實小灶政策,但彭雪楓認為,官兵一致是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越是條件艱苦,干部就越應該與普通戰士打成一片。
陳毅走后,一到吃飯時,彭雪楓便端著空碗來到戰士們中間。其他首長一見這種情況,也都下到大灶,小灶名存實亡。陳毅聽說后,只好自我解嘲:“這彭雪楓是個犟頭。”
“調虎離山”之計
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道路泥濘。
“老鄉,開門啊,我們是新四軍。”彭雪楓帶領隊伍在大雨中尋找宿營地,便發現這里不尋常——家家戶戶合門閉戶,路上空無一人。
看到一戶人家室內無人,卻井井有條,戰士們覺得可以在這里落腳。
但彭雪楓卻寫了一幅字,讓警衛員貼在了門上。
閃電中,這幅字更顯得遒勁有力:老鄉不在家,開門就犯法。
這個雨夜,彭雪楓帶著他三百多人的隊伍在破爛的關帝廟安下了家。
1938年9月,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中共決定派部隊挺進豫皖蘇抗日前線。
毛澤東親自點將彭雪楓。
“彭雪楓現在手上只有不到四百人,跟光桿司令差不多,還是讓他多準備一段時間吧。”一名軍委參謀提醒毛澤東。
“你蠢嘛!等你準備好了,日本人也站穩腳了。彭雪楓喜歡挑戰,越困難,干勁越足。”毛澤東說。
9月29日,彭雪楓帶領373名戰士,100多支槍出發了。
那個雨夜正是彭雪楓初到豫皖蘇。
豫皖蘇地區有一萬多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和國民黨軍,還有大小20多股共一萬多人的地方武裝。受到地方武裝和國民黨部隊的排擠不說,當地老百姓根本不相信他們是來抗日的。
在關帝廟落腳的第二天,井水就被下毒了,不少戰士嘔吐不止。
地方武裝派人送來一包藥和幾十塊大洋,還有一封信——
“貴軍到此地定會水土不服,此藥服下必解。銀子不多,作為上路盤纏。”
這時,兩個國民黨士兵也帶來口信:“岳師長說,這里是19路軍的防區,請你們撤離。”
“岳師長?莫非是岳中夏?”彭雪楓問。
“是。”來人回答。
“請回去復命,我彭雪楓要拜見他。”
前往約會地點的路上,兩人還未靠近,忽然,岳中夏的戰馬受驚,把他掀翻在地,脫韁狂奔。
彭雪楓立即縱馬追趕。眼看疾馳的火車頭向驚馬沖過來,彭雪楓飛身把戰馬拉下鐵軌。
岳中夏驚魂未定,見到救險者是彭雪楓,更是目瞪口呆。
兩人來到岳中夏師部落座。
“你這三百來人,百十條槍,何不歸編我部,我請示上級,暫時委任你獨立師副師長,仍授少將軍銜,待日擇機騰達……”岳中夏邊想邊慢吞吞地說。
“將軍的美意,彭某愧不敢當,岳將軍的最后通牒我已經收到了,不過,我不會離開此地,我還要向將軍借地抗日。”彭雪楓毫不示弱。
“彭將軍,你不要太難為我啊!”
“岳將軍出身黃埔,驍勇善戰,今天怎么了?”彭雪楓反問。
岳中夏低頭望向別處,臉有些紅:“不是本人……哦,我的職責是……”
“日寇進犯我們的家園,如入無人之境,貴部防區擁兵上萬,竟然對日寇的行徑熟視無睹,請問將軍責任何在?”
岳中夏沒有說話。片刻,他才說:“追車換馬,讓我領略了將軍的風采,好,我借你地方,讓你和日本人打一仗,期限一周,不打沒離開,打了沒打贏,我都打你。”
二人對視,看似無聲,勝似有聲。endprint
賭一把,值!
當夜,在關帝廟,彭雪楓和戰士們在煤油燈下討論,只有彭雪楓默不作聲。
戰士們突然看著他,都不說話了。彭雪楓站起身,來回踱了幾步,來到馬廄,給戰馬添了些草料。
彭雪楓看著戰馬若有所思,踱步回到屋內。
“這仗必須打!打誰?打日本人!不但要打,還要打好、打贏、打出影響。”落座后,彭雪楓堅定地說。
幾天后的一個夜晚,彭雪楓和大家圍坐在一張桌子前,桌上放著日軍軍需庫的地圖。
“此仗敵眾我寡,一路負責攻占軍需庫,必須在90分鐘內結束戰斗,二路在30分鐘內消滅浴池的鬼子,然后火速增援一路,剩下的人和我把地雷全部埋在鬼子增援部隊的路上,并在那里拖延時間。”
說完,他又站起來再次強調:“這一戰關鍵是速戰速決,否則鬼子援軍一到,我們是頂不住的。”
“但是,就賭這一把,值得!”說著,彭雪楓握緊了拳頭。
經過一夜的激戰,彭雪楓所部成功襲擊了日軍軍需庫。
第二天晌午,“歡慶勝利”幾個大紅字貼在院子的墻上,戰士們正興奮地領著昨夜繳獲來的武器彈藥。
“這是我們第一期《拂曉報》的特刊。”屋內,彭雪楓將一張紙遞給警衛員。
“這不是向世人宣布,這一仗是咱們打得嗎?”
“對!拿筆來。”彭雪楓說,“我要讓豫皖蘇人民都知道,新四軍是抗日的隊伍,讓國民黨和大大小小的地方武裝都知道,日本人是可以戰勝的。”
彭雪楓修改了頭條標題后,用力把筆拍在了紙上。
日本人看到《拂曉報》頭條新聞:“新四軍豫皖蘇第一捷”后,恨得直咬牙。
“漂亮!漂亮!好一個彭雪楓!”岳中夏看后暗自感嘆。
第二天,彭雪楓把糧食送給了老百姓,把武器彈藥送給了地方武裝,還給岳中夏送去了一把繳獲來的日本軍刀。
晚上,彭雪楓組建的拂曉劇團正演出《滿江紅》。
岳中夏和彭雪楓相鄰而坐。看到一半,岳中夏悄然離座。
兩人來到一座小橋上。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身為岳門之后,愧對列祖烈宗,在彭將軍面前,岳某深感汗顏……”岳中夏惆悵地說。
“這不是將軍的初衷……”彭雪楓勸慰道。
“鄙人不問政治,唯知軍人上命下行。”岳中夏說。
“但雪楓望能與將軍相互響應,御侮驅寇。”彭雪楓字字鏗鏘。
“彭將軍,不管如何,我岳某絕不會幫日本人助紂為虐。”
兩人的目光緊緊地交織在一起。
形勢發生轉變。當地老百姓,甚至一些地方武裝都爭著參加新四軍。
招兵會上,一對年輕人找到彭雪楓。
“謝謝彭將軍的對聯!”男的說。
“對聯?”彭雪楓正納悶,兩個人便誦讀出了對聯——“老鄉不在家,開門就犯法”。
“我從來沒見過像你們這樣紀律嚴明、能打日本鬼子的軍隊,我們要參軍。”女的說。
“歡迎你們,新四軍需要你們這樣的愛國青年。”彭雪楓緊緊地握住了二人的手。
短短3個月后,彭雪楓部的人數就增至兩萬人,創建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數字報到延安,軍委機要局以為出了錯,多加了兩個零。幾天后,彭雪楓電復中央:統計準確無誤。
這下,延安沸騰了,毛澤東得意地說:“我說嘛,越困難,彭雪楓就越有勁頭。”
不久,彭雪楓和日軍展開決戰。
岳中夏頂著各方壓力,大開防區大門,放彭雪楓的部隊通過。新四軍聯合地方武裝從后方直搗空虛的端城,日軍中了彭雪楓的“調虎離山”之計。
原本要支援軍火庫的日軍主力又火速班師回援端城,但趕到時,只看到彭雪楓留下的一張紙條——你輸了!
彭將軍賣馬
無論條件如何艱苦,環境如何險惡,彭雪楓總把對黨的無限忠誠作為身體力行的準則,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為黨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1932年9月,在江西樂安,時任紅二師師長的郭炳生企圖帶部叛逃,彭雪楓無私無畏,僅帶幾人親往追趕,直奔虎穴,斗智斗勇,揭露了叛徒的陰謀,挽救了受蒙蔽的同志,榮獲中央軍委頒發的“紅星獎章”。
1939年2月9日,彭雪楓率部3400多人進駐河南永城南書案店,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艱苦卓絕的歲月,又恰逢多年未遇的春荒,部隊經費給養奇缺,人民群眾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彭雪楓見此情形心急如焚,決定“賣馬度春荒”。他率先垂范,先后賣掉包括他的坐騎在內的幾十匹戰馬,救濟無糧斷炊貧困戶,維持部隊生活開支。春播前,彭雪楓還抽出一些錢,來解決群眾買種子的困難。群眾聞之感慨不已,稱贊:“新四軍乃天下文明第一軍!彭將軍賣馬濟貧,亙古未有。有此仁義之師,何愁倭寇不敗。”
因工作需要,黨中央派彭雪楓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到確山竹溝創辦抗日軍政教導大隊,組織訓練抗日武裝,消息傳到彭雪楓家鄉鎮平后,他的幾個親戚聽說他當上了共產黨的“大官”,相約來到竹溝,希望能謀個好差事。彭雪楓和藹地對他們說:“我代表省委,歡迎你們來這里加入新四軍打日本鬼子。但必須向你們說明,共產黨領導的隊伍與國民黨的軍隊不一樣,既沒有薪水,又沒有官餉,現在更沒有白面大米吃。我能做到的是,能吃苦的可以留下來背大槍進學員隊;不愿吃苦的可以回鄉生產。”
彭雪楓一生從不搞特殊化。由于條件艱苦,工作繁忙,彭雪楓日益消瘦,炊事班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總想為他做點好吃的,改善生活,但每次都換來他的嚴厲批評。有一次,彭雪楓與參謀長張震到一個營視察。午飯時,營里多做了炒雞蛋、炒粉絲兩道家常菜。得知這是專門為他加的菜后,彭雪楓馬上嚴肅地說:“把菜端回去,分給有傷病的同志吃!”接著他又說:“你們的心意我領了,部隊的生活很困難,群眾的生活更艱苦,如果我們特殊了,就脫離了群眾。”營長趕忙把菜端走,分給傷病員,又換上大鍋菜湯,彭雪楓才高興地吃起來。
由于彭雪楓堅定的黨性原則,毛澤東稱贊他是“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人民群眾設案致祭
1944年9月11日,彭雪楓在河南夏邑八里莊的一次戰斗中,不幸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7歲。追悼會那天,淮北各界數千人前往洪澤湖畔,恭迎彭雪楓的靈柩。從洪澤湖到半城,沿途幾十公里,人民群眾都在靈柩經過之處設案致祭,案上不約而同地放著一碗清水,一面明鏡。這是淮北人民的最高禮節,象征著彭雪楓一生清如水,明如鏡。靈柩運往墓地時,百姓成群結隊地尾隨其后,不少年邁的老人拄著拐杖,在子孫的攙扶下,一步一哭地與這位被毛澤東、朱德等稱贊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的將軍作別。
“為民族,為群眾,二十年出生入死,功垂祖國;打日本,打漢奸,千百萬同胞自由平等,澤被長淮。”中共中央送給彭雪楓同志的這幅挽聯,是對他革命和戰斗一生的生動寫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