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賀 蓓 吳舒雅
生物鐘之謎
文- 賀 蓓 吳舒雅

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間,連續熬夜的球迷們有點“頂不住”了,白天犯困迷糊,晚上精神抖擻,“我的生物鐘紊亂了!”不少人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那么,你知道你的生物鐘長在哪里嗎?你知道沒有生物鐘會有什么后果嗎?你知道怎么調節生物鐘嗎?這些有關生物鐘的問題及其答案,知曉的人卻是非常之少。
天一亮就醒、季節一到就遷徙……身體仿佛被鐘表指揮,人類與動物會在某一特定時刻進行某種特定的活動。研究顯示,人體內確實存在某種神秘的“機關”——生物鐘,在操縱人的各種節律性行為。生物鐘大概調節基因組中約10%的基因表達,通過調節這些基因的表達,可以進一步調節生物的生理和行為的節律,包括睡眠、體溫、血壓、心率、激素分泌、代謝、肌力、學習和記憶、操作能力、警覺度等。
生物鐘在哪里?與大眾認為生物鐘只是一個“虛指”的詞不同,在生物體內,存在著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時鐘”。為了尋找這個時鐘,科學家們剝離了老鼠的腎上腺、性腺、腦垂體、甲狀腺、松果腺和胰腺,或者施以電休克,甚至還用酒灌醉了它。手段用盡,老鼠的節律性仍未被顛覆。直到切除位于老鼠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生物節律才終于消失。
研究發現,下丘腦內的視交叉上核部位,存在一個核心生物鐘,起著控制時間秩序的主導作用,對全身不同組織、器官里生物鐘起協調作用。
視交叉上核究竟在哪里呢?想像在你的大腦里有一根線從鼻梁通到頭骨底部,再想象有另一根線從雙眼出來,并在其后約兩厘米處穿過頭骨。視交叉上核就位于這個交叉點上,這個不到3立方毫米的細胞組織被稱為“頭腦時鐘”。
人的主生物鐘可以感受光線的刺激,從而對生物鐘起設定作用。它負責體內各個細胞生物鐘協調,通過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不同組織之間的生物鐘進行協調。只有眼睛能感受光線,體內肝臟、皮膚、心臟都沒有感光細胞,見不到光,因此視交叉上核在生物鐘調節體系當中,發揮著類似司令部的重要作用。
“生物鐘之父”Colin Pittendrigh說過:“一切人類的行為,都是適應地球自轉的結果。”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和演化,地球的自轉造成光線、溫度、磁場等的晝夜節律周期性變化,這也是地球上各種生物都具有晝夜節律的最根本原因。
研究發現,突變藍藻的生物鐘基因使藍藻的生物鐘周期顯著長于或短于24小時,把它與正常藍藻等比例混合培養,你會發現一個月后突變藍藻在培養液里基本消失了,因為這些藍藻的節律無法適應24小時的晝夜更替環境,生存競爭力降低了。
生物鐘對于人類同樣非常重要,曾有病人因患腦瘤接受手術切除,在切除腫瘤組織的同時,也切除了一塊視交叉上核組織,也就是說,破壞了這個病人的主生物鐘。手術后,這個病人的體溫、睡眠-覺醒的晝夜節律特性就消失了。
節律的異常或喪失會使人無法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比如,有一種遺傳性疾病叫家族性睡眠相位提前綜合征,患者生物鐘相位與正常人相比顯著提前,他們每天晚上7點左右就要入睡,而每天清晨3點左右就會醒來。這種病人,顯然無法與多數人的作息規律銜接。
你也許想象不到生物鐘徹底破壞后的后果。專家指出,如果在正常的自然界,生物鐘被徹底破壞后,動物根本活不下去。如美洲的黑脈金斑蝶,生物鐘對長途遷徙的方向定位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破壞了生物鐘,它們將無法正確判斷遷飛的方向。對于植物而言,生物鐘的紊亂也會對作物的產量產生顯著影響。
如果人體的主生物鐘與外周組織的生物鐘不同步,身體就會出現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時差現象,是生物鐘短暫被打亂的顯著現象之一。人們在長途旅行時,主生物鐘很容易接受光線刺激而重新設定,但身體其他組織的生物鐘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調整過來。
2000年,科學家克旺伍克·喬對有至少5年飛行經驗的女乘務員的神經系統及學習能力進行研究,發現那些頻繁往返于幾個時區的空乘人員思考能力發生下降。喬解釋說:“和那些短途航班空乘人員相比,不斷遭受時差反應的空乘人員的‘可的松’水平明顯要高,‘可的松’水平高和認知缺陷有關。”
因此,球迷在熬夜看球時,晚睡晚起不按規律作息,身體會出現異樣,這也是生物鐘被輕微打亂的表現。如果只是幾天的作息不規律,對身體沒有太大影響。因為即使是普通人,受工作/休息時間的影響每個星期的周末2天也都是遲睡晚起的。但如果長期黑白顛倒,作息規律紊亂,對身體健康就會有很大的損害——生物鐘紊亂不會讓你突然一下子死掉,它的損害是慢慢累積的,并且對機體和健康的影響十分廣泛。
研究已經證明,輪班、倒班、夜班等長期的生物鐘紊亂,人體的免疫力、代謝能力等會降低,可能導致肥胖,罹患心臟病、糖尿病、腫瘤等風險都將顯著增加。
所有的鐘表都可以調整時間,生物鐘也是如此,這歸功于生物鐘的可設置性這一特點。比如,光照作為輸入信號可以調節和重新設置生物鐘的節律。
要對付短暫的生物鐘變化,比如時差反應,你可以嘗試在飛行白天戴一個眼罩,或者在飛行的夜晚減少睡眠,以提前適應新時區的光線接觸,總之沿著正確方向“撥動”你的生物鐘。
對于世界杯期間日夜顛倒產生睡眠障礙的球迷,睡眠專家的建議是多曬陽光。因為光線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調整飛行時差、輪班時差及各種睡眠紊亂的影響。
此外,褪黑激素也可以作為一種化學療法,調節人體晝夜節律生物鐘。褪黑激素是松果腺分泌的一種天然荷爾蒙,對于驅動哺乳動物的光周期反應至關重要。研究發現,使用褪黑激素可以緩和各種晝夜節律紊亂,只要使用時間得當,可以讓飛行時差的不適緩解一半,且跨越時區越多效果越明顯。不過,在科學界,目前關于褪黑激素信號本身如何被解碼,尚不清楚。而且長期使用褪黑激素有何后果,也缺乏相關研究。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金虎教授領銜的生物晝夜節律實驗室,目前承擔國家973課題“近地軌道飛行條件下人的生物節律的變化規律及機制研究”、科技部重大研究計劃“生物鐘在生殖系統與發育中調節的機制”子課題等科研項目。
在973課題研究中,他們把測量生物節律的儀器搭載“神舟10號”飛船前往太空,以觀察在太空里人體生物鐘的變化規律。由于條件限制,目前國際上就人類在太空生物鐘節律變化的研究非常有限,在太空當中,由于環境特殊,宇航員一旦犯錯可能會造成巨大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影響。未來,這些數據將有望被應用,以尋找對抗和治療方法,提高人類在太空的健康狀況,提高作業效率。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剡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