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可洪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系,廣東 佛山 528041)
基于SWOT理論的工科類專業畢業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研究
毛可洪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系,廣東 佛山 528041)
本文以工科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就業能力為研究對象,通過SWOT分析理論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勢與劣勢分析,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分析,并探討與之密切相關的影響因素,從而制定有效的提升策略。
SWOT理論 工科類專業畢業生 職業素養 就業能力
伴隨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生在高等教育到就業的轉換中面臨失業等諸多問題。大學生就業已成為各國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也是目前國內外理論界研究的一大焦點。國內外學者運用SWOT分析理論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論文較多,大多數研究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就業問題的研究對象方面,絕大多數研究針對普通高校畢業生,或將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與高職畢業生混合進行研究,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宏觀方面,選取工科類高職畢業生進行專門研究的較少。事實上,由于辦學特點和培養目標不同,兩類大學生表現出不同的個性,若對二者分別進行研究則會更具針對性,研究的成果會更明晰和透徹。二是高職畢業生就業的研究視角方面,目前大多數研究多偏重于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角度,而從經濟學的視角,運用SWOT理論分析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特別是對于工科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的SWOT分析研究的研究尚少。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在博覽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工科類專業高職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運用SWOT分析理論,從多個主體角度,對工科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解決對策。
職業素養(professional attainment),從字面上理解即是人們從事某一職業應具備一定的素養,以符合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完成和發展職業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意識、能力和知識的集合,反映了從業者在從業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和能力水平[1]。綜合現有文獻資料看,學術界和職業界對職業素養的理解由于側重面不同而有一定偏差。學術界的職業素養內涵一般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而企業界的職業素養相比之下比較具體化,通常包括合作素養、創新素養、道德素養、專業素養等方面[2]。
綜合眾多學者觀點,筆者認為,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可以將學術界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界的職業素養二者統一起來。通過分析,從“工科類專業高職畢業生”從特殊群體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對他們的定位,筆者認為工科類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素養是指通過校企文化熏染、品德形成、技能教育及自我管理、自我陶冶和鍛煉,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其崗位需要所養成的職業認知、就業技能、工作態度、職業精神及其心理狀態。
就業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現于二十世紀初的英國,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認為就業力即“可雇用性”,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對此概念進行了修訂,認為就業能力是指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業力不僅包括狹義上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而且包括持續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職業發展提升能力[3]。
然而,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職場產生的深遠影響,就業力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知識技能是否扎實、就業心態是否端正、是否有適應崗位的實踐能力,等等。國內研究者朱新秤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成功地獲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轉換工作時所具有的能力?!保?]在他看來,就業能力是一種勝任力,它不僅包括大學畢業成功就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還包括一系列與工作崗位有關的個性特征。國內學者鄭曉明等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本領,是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一種突出的表現?!保?]綜合眾多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提升就業能力最關鍵的兩個方面是專業技能滿足狀況和職業發展提升意識。
SWOT分析理論最早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是目前被企業和研究者最為廣泛使用的戰略分析工具之一。所謂SWOT分析法,是一種綜合考慮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評價,從而選擇最佳經營戰略的方法。S是指自身內部的優勢(Strengths),W是指自身內部的劣勢(Weakness),O是指外部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T是指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s)。
筆者以工科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就業能力為研究對象,通過SWOT分析理論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勢與劣勢分析,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分析,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與分析工科類專業畢業生這一特殊群體在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方面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切影響因素,從而幫助制訂有效的提升策略和解決方案。
筆者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選取廣東職業技術學院2013屆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工業設計專業等工科類高職應屆畢業生共計140人為研究對象。在本次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的問卷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40份,收回有效問卷124份,有效回收率為88.6%。
在查閱大量文獻并綜合眾多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筆者主要圍繞職業素養的五個維度(職業認知、就業技能、工作態度、職業精神及其心理狀態)、就業能力的兩個方面(專業技能滿足狀況和職業發展提升意識),并結合SWOT分析理論進行問卷設計,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2.1 工科類專業畢業生在職業素養、就業能力方面的優勢——S。
調查結果顯示,75%的學生能夠較好地進行職業認知,并能夠很好地掌握所學專業知識,作為提高就業技能的資本之一,18%的學生認為自己基本能夠掌握所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只有7%的學生不能掌握所學專業知識或技能。在關于專業資格證書的調查中,專業資格證書持有率為99%,因工科類院系實行“雙證書”課證融通制度,工科類學生考取專業類資格證書的人數幾乎接近100%,這就是工科類高職畢業生的優勢所在。
工科院系對于越來越重視專業實踐與技能的培養。調查顯示,88%的工科學生表示能夠很好地完成實習任務與工作,10%的工科學生在實習中基本能順利地完成課程設計或頂崗實習任務,只有2%的學生表示完成課程設計或頂崗實習任務有一定困難。
調查顯示,學生在遵守規章制度、工作刻苦鉆研、積極進取等方面都有較好的意識與表現,在體現職業道德的服務精神方面,學生也表現出相對較高的意識程度與行動力。92%的學生對自己的定位比較準確,他們能夠認可自己在企業中的服務地位,并且愿意從基層做起并做好,以服務強勢彌補學歷不足,增強自身競爭力。
簡言之,具備以上各個層面的職業素養或就業能力的畢業生,也就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就業競爭力,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
2.2 工科類專業畢業生在職業素養、就業能力方面的劣勢——W。
在調查研究中,筆者發現,68%的畢業生認為自己仍然存一定的就業焦慮心理,即畢業生在落實工作單位之前表現出來的焦慮不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自信仍然不太自信,認為自己在初次就業時,簡歷中很明顯的劣勢就是缺少工作經驗。但是現在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大多要求應聘者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經驗,這對畢業生來說是暫時仍不能克服的“軟肋”。
調查顯示,約有50%的工科類學生在畢業實習半年期間跳槽過一次及以上。一方面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不利,另一方面給企業留下了高職工科畢業生工作不安心的印象,給高職畢業生求職就業帶來了影響。
當問及工科類專業學生在學習或實際操作中是否有過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只有5%的學生表示在課程設計或頂崗實習中嘗試過創造性地提出并解決問題,13%的學生表示思考過,但實際并未做過,82%的學生表示沒有想過。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習慣做安排好的工作,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大部分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與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另外,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多數學生就業目標不太明確,較為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隨著形勢發展,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有更深層次的要求,比如敬業精神、處理問題的基本能力、職業道德與操守、人際關系的處理等,也尚未得到畢業生的真正重視。
2.3 工科類專業畢業生在職業素養、就業能力方面的機會——O。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政策,要以改革的思路辦好職業教育,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各級地方政府和高職院校,均大力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為提高工科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
為了使畢業生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與社會、企業的需求接軌。各地院校都建立了一些實習實訓基地。調查顯示,98%的學生認為,學校大力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強化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工作適應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給畢業生實習和積累工作經驗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2.4 工科類專業畢業生在職業素養、就業能力方面的威脅——T。
在問卷調查中,93%的工科類專業高職畢業生認為在就業方面面臨的威脅主要包括: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環境;用人單位招聘條件與自身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的不對稱,導致就業市場相對狹小,不能提供過多的崗位;政府某些政策所導致的就業障礙。如,現存的戶籍政策、社會保障政策、人事政策等制度障礙,限制和約束了高職畢業生這類本科學歷以下的應屆畢業生的流動就業。
另外,近幾年來,由于畢業生隊伍的不斷擴大,一些用人單位片面追求高學歷人才。這種重學歷文憑輕素質技能的用人觀,無疑抬高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門檻。偏頗的社會心理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帶來傷害和威脅。社會上大多數人認為只有學術教育才是正統教育,而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更多的是屬于“勞力者”的范疇,這導致高職院校畢業生成為“失寵兒”。這種觀念構筑成一座隱性的心理堡壘,無疑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設置了一道障礙。
3.1 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
職業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應貫穿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和培養過程中[6]。高職院校應建立職業素養培養的長效機制,將職業素養教育納入滲透到教學體系中,貫穿高職教育的全過程。要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構建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結合的模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和與市場的銜接,借鑒和吸收企業文化的實質和內涵。工科院系要積極探索與創新高校教學手段,強化素養培養和訓練,逐步實現以“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為主線的培養模式[7]。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參加實際工作結合在一起,使他們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并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從而順利地開始職業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發展。
3.2 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學校要積極為大學生創造課外學習和鍛煉的機會,通過具備實際社會工作經驗的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職業層面的幫助,通過學習、實踐和鍛煉,逐步培養良好的職業修養和職業素質。要通過開展公益活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勤工助學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艱苦奮斗、吃苦耐勞和自強、自立意識,為他們自覺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打下基礎。
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使之成為一種無形生產力,作為學生職業素養和可持續成長的精神支柱,使得高職校園文化在原有的傳統校園文化中融入更多的職業特色,即更彰顯了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人文素質等因素,從而形成了具有職業素質教育特征的高職校園文化。
3.3 建立“雙軌制”就業指導體系,幫助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一般是從就業前的職業學習和培訓開始的,所以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應該貫穿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各高職院校應強化就業指導人員的專家化、職業化,逐步建立科學的、規范的就業指導服務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素養,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不斷提供就業能力。
高職院校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目標,建立“雙軌制”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按照“分工明確,職責分明,上下齊服務”的原則,用“兩條腿”走路。其中一條“腿”是通過專業教學團隊負責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另一條“腿”是通過學生工作團隊做好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和就業能力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兩條軌道貫穿人才培養和學生就業指導全過程,相互交替,緊密聯系。
3.4 工科類大學生應加強自我鍛煉,提高自我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
大多數工科類大學生的人文知識相對缺乏,在工科類專業高職學生的培養教育中,要強調配合性的實踐操作機制,強調規格性的操作規范。另外,從調查中,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工科專業學生缺乏獨特鮮活的個性,缺乏對問題的洞察力和敏銳性,缺乏挑戰精神和創新能力。工科類高職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輕視使這一問題更嚴重,直接影響和制約工科生的職業發展和職業素質的提高。
工科類高職學生應當客觀了解自我與社會,深入剖析自我,通過各種素質鍛煉、校內外實習實踐,明確自身的職業方向,了解社會及將來所要從事行業的發展狀況,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要合理安排時間,確定自身在不同階段的職業發展目標,制訂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始終清晰自己的既定目標,注意培養并提高人文素養、職業認知、職業道德意識和就業能力。
[1]湯華東.談高職教育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03(03).
[2]陸剛蘭.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
[3]百度百科.就業能力[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2540089.htm.
[4]朱新秤.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高教探索,2009(4).
[5]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5).
[6]王紅巖.高職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14(2).
[7]陳巧玲,徐敏,許志山.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工科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問題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4).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院級科研項目《基于SWOT理論的工科類專業畢業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研究》(J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