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萍
(長江大學 教務處,湖北 荊州 434023)
淺議地方高校課程建設
——以長江大學為例
汪 萍
(長江大學 教務處,湖北 荊州 434023)
課程是體現學校培養目標的基本單元,是教學基本建設的重點工作。地方高校在課程建設中應明確課程建設目標,把握課程建設內涵,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積極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加強教學研究與改革,完善課程管理,有效提高課程建設水平。
課程建設 教學研究 教學改革
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務。課程是體現學校培養目標的基本單元,課程設置反映了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要培養基礎扎實,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關鍵在課程。因此,高校應將課程建設作為教學基本建設的重點工作,常抓不懈。
課程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建構的各學科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既包括學科體系,又包括其他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體系。課程是人才培養活動中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統一,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手段。課程又是學校辦學思想、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等轉變為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介。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
教育部1998年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強調,“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中關于“十五”期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明確指出,要“改革教學內容,構建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課程體系,確定符合素質要求的課程、內容、目標與標準,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建設水平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因素之一,所以,構建符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重要保證。
課程最直接的表現是師生在課堂內外進行的教學活動。課程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構成這類教學活動的諸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效果。因此,課程建設的內涵相當豐富,包括教學思想與教學目標,課程結構與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教師的素質與水平,教學基本條件與教學管理等。
(一)更新教育教學思想
課程建設與改革必須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指導下才能取得明顯成效。我校自2003年合校后,先后召開了以“轉變教育觀念,推進學分制改革”為主題,以結合本科教學評估,加強本科教學工作為內容的兩次教學工作會議,就更新教育教學思想觀念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討論。經過研討,學校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培養基礎扎實、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學質量觀,進一步明確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觀,克服主知主義的影響,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和諧發展,從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社會需要,從學校的辦學定位等方面規范教學活動。既把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作為教師有效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個性差異,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互動與教學相長。
(二)優化課程結構
課程的結構決定了學生的基本知識結構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在課程建設中優化課程結構,就是要依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設置課程,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轉化為課程目標,明確各門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加強課程之間的銜接,將不同類型的課程系統化,實現課程的總體功能。
學校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在制訂本專科生的人才培養計劃時,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都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實現了“四壓縮四增加”,即壓縮專業課學時,增加基礎課學時;壓縮必修課學時,增加選修課學時;壓縮理論課學時,增加實踐課學時;壓縮非主干課學時,增加主干課學時。經過改革,學校各專業課程結構、學時分配更加合理,反映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課程分必修課與選修課,二者的學分比例一般為7.5∶2.5。必修課是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必須修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選修課是按學科類別,為滿足社會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和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的需要,為拓寬學生知識面,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而設置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其中,學生畢業必須修滿10個學分的通識教育選修課。
(三)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
教學內容對增強教學效果和提高課程建設水平具有重大影響,學校適應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切實改變部分課程教學內容陳舊、分割過細、重復過多和簡單拼湊的狀況,及時將課程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同時,學校把教學內容的新穎性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推動教學內容的更新。學校在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重組的同時,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注重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新編了各專業各類課程的教學大綱。
教材是教學內容改革最集中的表現形式,學校在教材選用方面,不斷完善教材選用機制,嚴把教材質量關,積極編寫新教材。主要課程選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家規劃教材和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鼓勵教師編寫高水平、有特色的專業課教材及實驗、實習教材。學校先后分五批對133種教材進行了立項建設。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是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學校把開展研究性教學,推進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和合作式學習方式等作為加強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方面,通過多種途徑,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學校開展的教師課堂教學評估、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教學質量獎評獎、教學名師評選等,推動了教師對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的探索與改革;學校每年在教學研究項目立項評審過程中,對受益面大、推廣應用價值高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同時,立項開展雙語教學,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學校按照教學規律和課程特點,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鼓勵教師自主開發多媒體課件。
“十一五”期間,學校把精品課程建設作為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程,帶動全校課程建設水平的提高。學校依據教育部 《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的精神,建立了每兩年開展校級精品課程立項建設工作制度。“十一五”共立項建設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4門省級精品課程、128門校級精品課程,對所有精品課程實現了網絡教學與管理,做到了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已形成了多學科、多課程的網絡共享平臺。
“十二五”期間,學校按照教育部、教育廳相關工作要求,積極組織申報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程,成功獲批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2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我校獲批國家級和省級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與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的數量在省屬高校中均名列前茅。
課程建設是一項嚴肅的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對教學計劃的修訂、課程結構的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必須進行認真的研究,在建設中進行研究,邊研究邊建設。自2003年以來,學校先后獲批148項省級教研項目,立項442項校級教研項目,其中涉及課程建設與改革的省級教研項目24項,校級教研項目154項。這些研究項目以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為先導,在探索21世紀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與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相一致的主要課程內容與體系的基本模式,構建了以人才素質和能力培養為起點,以課程結構體系為骨干,以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為支撐點的新的教學體系。在學校先后獲得的4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中,涉及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教學成果為14項,并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推廣應用,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
課程的管理包括對課程實施過程的管理和對課程編制過程的管理,課程目標的確定與實現,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落實,課程內容的組織及對課程的評價等。學校制定了《長江大學課程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課程建設的組織領導,對課程建設的管理,按項目管理方式,實行項目負責人制,做到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并設立課程建設專項基金,制訂《長江大學精品課程建設評估指標內涵及標準》,確保課程建設質量。學校每年在制訂新的人才培養計劃時,對課程編制的指導思想、原則進行說明,對課程學時、學分進行要求,保證了課程編制的系統性和合目的性;在課程教學大綱中,對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的選擇與組織進行了明確規定。此外,學校實施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建立了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
課程建設作為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提高課程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