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扣
(南京江北人民醫院普外科 江蘇 南京 210048)
粘連性腸梗阻是由多種因素阻礙腸道正常運行引發的一系列綜合征。臨床表現可因梗阻部位以及原因不同而存在差異。剖腹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大,術后容易引發腸粘連,造成腸梗阻,已經成為剖腹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1]。粘連性腸梗阻診治復雜,甚至需再次手術,臨床使用奧曲肽(屬于天然生長抑素八肽)緩解腸梗阻癥狀取得一定療效,進一步研究發現,劑量不同對患者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影響不同,為指導臨床用藥,本文對此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南京江北人民醫院普外科行腹部手術治療繼而出現粘連性腸梗阻的123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45例,患者年齡35~75歲,平均(45.24±2.34)歲。患者住院原發病包括:胃腸道腫瘤55例,消化道潰瘍性穿孔45例,其他23例。患者中84例為初次進行腹部手術,其余為二次手術者。患者術后出現腸梗阻癥狀的時間平均為(8.53±2.11)d。均確診為粘連性腸梗阻,排除絞窄性腸梗阻。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術后未服用過生長抑素及其衍生物,排除藥物過敏者。隨機將患者編號并分組,分為A組、B組和對照組,組間性別、腸梗阻出現時間等資料均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腸外營養等,同時進行對癥治療,對于電解質失衡者進行糾正,同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A組患者除給予對照組治療措施外,另行皮下注射0.1 mg奧曲肽(善寧,諾華制藥),1次/8 h;B組患者除給予對照組治療措施外,另行皮下注射0.1 mg奧曲肽(善寧,諾華制藥),1次/4 h。治療1周后,觀察患者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2]:治愈:患者梗阻癥狀消失,影像學檢查梗阻征象消失;好轉:患者梗阻癥狀明顯好轉,影像學檢查相關征象縮小;無效:患者癥狀并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3.2 實驗室指標: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和空腹血糖。
1.3.3 病情緩解指標:腹痛緩解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減壓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有效率等定性資料用χ2檢驗,實驗室指標等定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A組和B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68%(38/41)和 90.24%(37/41),均優于對照組78.05%(32/41)(P <0.05),A、B 組間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治愈率為70.73%(29/41),優于A組和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n,(%)]
2.2 實驗室指標比較 B組谷丙轉氨酶為(45.7±2.3)U/L,總膽紅素(29.4 ±3.1)μmol/L,空腹血糖(5.2±1.3)mmol/L,均低于 A 組和對照組(P <0.05),A組上述血清學相關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2 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 <0.05;A組與B 組比較,*P <0.05。
組別 谷丙轉氨酶/(U/L)總膽紅素/(μmol/L)空腹血糖/(mmol/L)對照組58.5 ±2.4 41.9 ±1.6 8.3 ±1.4 A 組 51.1 ±1.4▲ 35.9 ±1.3▲ 7.1 ±1.2▲B 組 45.7 ±2.3△* 29.4 ±3.1△* 5.2 ±1.3△*
2.3 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B組腹痛緩解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減壓量均較A組和對照組明顯改善,A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表3 3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 <0.05;A組與B 組比較,*P <0.05。
組別 n 腹痛緩解時間/d肛門排氣時間/d胃腸減壓量/(ml/d)對照組41 5.7 ±2.3 7.2 ±1.7 374.7 ±36.8 A 組 41 4.5 ±2.1▲ 5.6 ±1.2▲ 340.6 ±43.5▲B 組 41 2.5 ±3.1△* 3.6 ±1.5△* 246.7 ±45.2△*
粘連性腸梗阻多在剖腹手術后2周內發病,已經成為胃腸道手術后常見并發癥。剖腹手術后,手術操作范圍大,手術過程中多種原因可導致術后腹內容易發生感染,引發腸腔粘連,最終誘發腸梗阻。經證實腸粘連最終發生腸梗阻原因主要為幾下方面[3]:①腸粘連發生后,腸管嚴重受壓并發生扭轉,引發腸梗阻。②腸袢被套入成環孔,進一步引發狹窄,導致梗阻發生。③患者一般情況較差,腸蠕動減慢或者消失也是誘發因素之一。梗阻發生后,保守治療仍為首要選擇。
奧曲肽為臨床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常用藥物,屬于生長抑素類藥,可降低胃酸、膽汁、胰腺激素等分泌水平,對胃腸蠕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以上抑制作用相當于內減壓作用,有效改善腸梗阻相關癥狀。同時,奧曲肽還可以通過調節胃腸道附屬的神經纖維等發揮作用,緩解梗阻程度,達到較理想效果[4]。經進一步臨床研究發現,奧曲肽的給藥濃度不同,其臨床效果存在一定差異。本次研究顯示,雙倍劑量奧曲肽治療者雖然總有效率與常規劑量治療者差異不明顯,但是其治愈率高達70.73%(29/41),優于其他兩組;另外,雙倍劑量奧曲肽治療者的谷丙轉氨酶為(45.7±2.3)U/L,總膽紅素(29.4 ±3.1)μmol/L,空腹血糖為(5.2±1.3)mmol/L,均明顯降低,患者腹痛緩解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和胃腸減壓量較另外兩組明顯改善,恢復情況優于A組和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趙燦松等[5-6]研究結果相似,均證實雙倍劑量奧曲肽治療優勢高于常規劑量。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雙倍劑量者可將有效濃度持續性維持,早期改善梗阻癥狀,然而常規劑量者藥效波動較大,一定程度上降低效果。同時,高劑量奧曲肽能夠保護肝臟功能,控制應激性高血糖發生,其具體機制需進一步探索。
總之,奧曲肽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效果理想,并且不同劑量對患者癥狀緩解程度不同,對于常規劑量無效者,可考慮加倍劑量治療,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
[1] 張國峰,趙宏耀,靳彩霞,等.腹部手術后早期腸梗阻101例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6):1869-1871.
[2] 方東進,許劍萍,許桂芳.奧曲肽聯合泛影葡胺治療腸梗阻17例分析[J].海峽藥學,2010,22(1):1178-1181.
[3] 胡文昌,夏志偉,劉黎明,等.微量泵輸入大劑量奧曲肽治療急性腸梗阻的臨床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1,31(1):677-681.
[4] 邢玉慶,殷東風,高宏,等.奧曲肽持續皮下泵入治療惡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5):4509-4511.
[5] 溫廣邵.奧曲肽治療23例粘連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9):1489-1491.
[6] 趙燦松,湯旭華,張輝.不同劑量奧曲肽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對比研究[J].海峽藥學,2012,24(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