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萍,趙 琳,何章彪,王雪莉,從國彬,王 颯,張 萌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 商丘 476100)
隨著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智能手機、耳機、MP3、MP4、MP5等各類音視頻終端(Audio and video terminal)在當代大學生中已普遍存在。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每個班級均有部分學生出現耳鳴,且這種現象越來越多。耳鳴嚴重者甚至伴有焦慮及自殺傾向[1]。長時間手機通話和佩戴耳機一定會干擾聽覺生理,雖然噪聲干擾致耳鳴發生機制尚不明了,但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且臨床上無特效治療方法。本課題組成員于2013年3月3日(國際愛耳日)對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1級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部分學生實施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選自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1級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部分學生共2個班級。發放調查表300份,回收調查表256份,有效調查表256份。調查表發放之前告知學生填寫要求,進行實名填寫,集中發放,當場回收并核查。此調查問卷共涉及手機使用情況,耳鳴發生時間、間歇性或持續性,耳機應用情況,英語聽力訓練情況等共10多項指標。
1.2 結果 256份調查表顯示,年齡最小18歲,最大22歲,平均(20.0±0.5)歲,性別差異未做統計。手機使用者為100%,手機使用年限短者為2 a以上,長者為5 a以上,平均每天接聽時間均在3 h以上,右耳接聽電話人數為157人,左耳接聽電話人數為52人(單耳接聽電話人數共209人),雙耳接聽電話人數為47人。各種耳機使用者為195人,占76.2%;不用耳機者僅有61人,占23.8%,右耳使用耳機人數為30人,左耳使用耳機人數為32人,雙耳使用耳機人數為194人。報考CET-4、6級人數為115人,均進行聽力訓練,報考英語A級人數為138人,進行聽力訓練者為47人,僅有3人未參加任何英語級別考試。256人中耳鳴發生人數為100人,占39.1%(一般人群中耳鳴發生率為17%[2]),耳鳴發生時間不等,均在1 a以上,大多數為間歇性,右耳耳鳴為42人,左耳耳鳴為27人,雙耳耳鳴為31人。其中8項指標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有2項指標比較P<0.05,另外6項指標兩兩比較P<0.01。見表1。

表1 大學生耳鳴相關因素構成情況
隨機抽取22名耳鳴發生者實施臨床檢測。
2.1 耳鼻咽喉常規檢查 其結果為:①鼻中隔偏曲2例,男女各1例,男性為“棘突”,女性為“C”形偏曲;慢性單純性鼻炎2例。②1例耵聹栓塞,其余鼓膜均正常。③頸部觸診未發現異常。
2.2 聽力檢測
2.2.1 質量控制:音叉試驗選用256 Hz和512 Hz,純音測聽雙耳氣、骨導均未做噪聲掩蔽,檢測時間在同一周下午3:30~5:30進行,分4次完成。
2.2.2 聽力檢測結果:①音叉實驗:右耳氣導、骨導均縮短者共4人;右耳骨導正常,氣導縮短者13人;左耳氣導、骨導均縮短者2人;左耳骨導正常、氣導縮短者7人;雙耳氣導、骨導均縮短者共2人。②純音聽力檢查:此22名耳鳴患者共有17名接受純音聽力檢查,結果為:右耳氣導250~1 000 Hz聽閾在10~30 dB之間0人,30~60 dB之間共14人,其中10人聽閾超過45 dB,4人氣、骨差聽閾超過50 dB,1人2 000~4 000 Hz聽閾超過60 dB;右耳骨導1 000~2 000 Hz聽閾在10~30 dB之間共4人,1人2 000~4 000 Hz聽閾超過60 dB。左耳氣導250~1 000 Hz聽閾在10~30 dB之間共14人,30~60 dB之間共3人,其中0人聽閾超過45 dB,2 000 Hz以上聽閾均正常;左耳骨導1 000~2 000 Hz聽閾在10~20 dB之間共2人,2 000 Hz以上聽閾均正常;左、右耳共5人骨導聽力曲線圖出現卡哈切跡(Carhart notch)。
2.3 其它情況問診 上述22例耳鳴患者男性4人,女性18人,有4例女性月經周期不正常,1例女性曾查出患有腎結石,1例男性患有神經衰弱。22例耳鳴患者均無耳毒性藥物、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近1/2耳鳴患者心理壓力較大。
各類音視頻終端的應用是當代大學生耳鳴發生的主要因素,且以主觀性耳鳴為主。除周圍環境噪聲污染外,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耳鳴發生與長期使用耳機、英語聽力訓練、單耳接聽習慣等因素有關。這些存在于學習、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噪音較職業性噪音更容易忽略而疏于防護[3]。調查中另有同學填寫“頭暈、惡心、失眠”等癥狀。噪音不僅對聽覺生理產生危害,還會影響內分泌系統,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女性會出現月經周期不正常。噪聲還能損害人的視覺器官,同時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使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產生神經衰弱綜合征,早期可以恢復(筆者之前曾作過相關報道)。
因信息時代不斷發展更新,音視頻終端對當代大學生所呈現的諸多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對聽覺器官將會造成不可逆損傷。不僅引起耳鳴,還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永久性聽閾位移(PTS)——神經性聾。本次調查22名接受音叉試驗,其中17名學生接受純音聽力檢測,二者檢測結果基本吻合。純音聽力檢測結果顯示14名學生右耳氣導250~1 000 Hz聽閾超過30 dB,4人氣、骨差聽閾超過50 dB,這種結果與學生平時習慣右耳接聽密切相關。低、中頻氣導下降明顯,4 000 Hz氣導聽力正常(1例氣、骨導2 000 Hz以上聽閾超過60 dB),此結果與噪音導致PTS有差異。構成聽骨鏈的兩個關節錘砧關節和砧鐙關節與機體其他關節的運動有本質區別,這兩個關節的運動不受肌肉的牽拉和神經的支配,而是靠聲波振動并利用聽骨鏈的杠桿原理而運動。持續長時聲波振動有可能導致聽骨鏈杠桿力學機制對聲壓的增益作用發生改變,其原因可能為錘砧關節、砧鐙關節勞損,低、中頻傳導時兩關節無法正常接觸而導致聽力下降。4 000 Hz檢測聽力正常可能與高頻振動產生的高能量迫使錘砧關節、砧鐙關節正常接觸有關。對于不同頻率的聲強級導致耳鳴、耳聾發生機制還需深入研究探討。
[1] 段清川,劉俊秀,方偉,等.利多卡因對大鼠耳鳴模型聽皮層抗血酸變化的影響[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20(2):102.
[2] 孔維佳.耳鼻咽喉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20.
[3] 宋琳,黃智云.109例耳鳴患者病因及危險因素分析[J].海軍醫學雜志,2012,33(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