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李 梅
(1.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成分科 河南 鄭州 450012;2.鄭州人民醫院 產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產科出血大多發病較急,臨床上以大出血為主要特點,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梢鹗а孕菘恕a褥感染、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嚴重并發癥。因此一旦發生產科出血應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而成分輸血是其重要治療手段之一?,F將鄭州人民醫院收治的39例產科出血并發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成分輸血在產科出血并發癥中治療的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鄭州人民醫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產科出血并發癥患者39例。年齡在21~43歲,平均年齡為(31.23±6.44)歲;初產婦 30例,經產婦9例;單胎妊娠33例,雙胎妊娠6例;患者產后出血量在700~3 100 ml,平均出血量為(1 367.4±626.9)ml;出血的病因為:胎盤早剝4例,產后出血29例,前置胎盤4例,子癇前期1例,羊水栓塞1例;發生的并發癥有:低血容量性休克24例,DIC 6例,產褥感染4例,嚴重貧血5例。
1.2 治療方法
1.2.1 病因治療:查明出血原因,針對病因治療,力求盡早控制出血。產后出血導致的單純失血性休克容易搶救,若胎盤早剝,羊水栓塞等導致DIC,則處理較為復雜。去除病因是治療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注意加強支持治療,包括補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痙攣、糾正酸中毒等,必要時進行抗凝治療。對大出血患者一旦懷疑DIC,應立即檢查血常規和出凝血值,動態監測出凝血功能,還應根據患者的血紅蛋白值、血細胞壓積、血小板計數及凝血功能情況適當選用濃縮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FFP)、冷沉淀等。
1.2.2 擴容及輸血治療
1.2.2.1 應用休克指數進行出血量的估計:休克指數=脈率/收縮壓,當血容量正常時,休克指數為0.5;如休克指數為1.0,血容量喪失為20% ~30%;如指數大于1.0,血容量喪失30% ~50%。指數每增加0.5,或平均脈壓每降低1.33 kPa(10 mmHg),其失血量增加500 ~1 000 ml。
1.2.2.2 補充血量:所有病例立即建立2~3條靜脈通道,以補充有效循環血量。遵循原則:①失血量<血容量的20%,紅細胞壓積>0.30或Hb>100 g/L者,原則上不應輸血,但應輸注晶體液或膠體液補充血容量。②失血量>血容量的20% ~30%,紅細胞比積<0.24或血紅蛋白<80 g/L,且伴有臨床出血癥狀或活動性出血時,在擴容的基礎上需輸血治療。
1.2.3 成分輸血方案的選擇:①紅細胞輸注:產婦貧血嚴重有輸血指征者,可選用懸浮紅細胞。②新鮮冰凍血漿(FFP):大量輸血后如有微血管出血表現,凝血酶原時間(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大于正常對照的1.5倍,應輸注FFP;實驗室檢查凝血因子過少(如纖維蛋白原<1.0 g/L)時,可輸注FFP,輸注時劑量要足,首次可按10~15 ml/kg的劑量輸注,維持量5~10 ml/kg。FFP不宜用于補充血容量,也不宜與紅細胞搭配使用,以免增加輸血風險。③血小板輸注:主要用于大量輸血后稀釋性血小板減少,血小板低于(20~50)×109/L,臨床有明顯出血癥狀并有微血管出血表現,是輸注濃縮血小板的指征。是否需要輸注血小板應以臨床出血癥狀而定。臨床無出血癥狀,不應預防性輸注血小板。④冷沉淀輸注:適用于出現DIC者。對出血不止的患者,如纖維蛋白原低于1.0 g/L,應輸注冷沉淀。
1.3 療效判斷 治愈:出血停止,無出血并發癥,凝血功能指標恢復正常;好轉:出血停止,無出血并發癥,凝血功能較治療前改善但未恢復正常;無效:出血未得到控制,凝血功能較治療前無改善,遺留嚴重出血并發癥或患者死亡。
2.1 成分輸血的用量 補充懸浮紅細胞:4~8 U 20例、9~14 U 9例、15~20 U 6例、>20 U 3例,平均11.8 U;補充新鮮冰凍血漿:400~800 ml 15例、900~1 400 ml 7例、1 500~2 000 ml 5例、>2 000 ml 1例,平均1 000 ml;輸注單采血小板:1個治療量10例、2個治療量4例、>2個治療量20例,平均1.8個治療量;補充冷沉淀:5 U 18例、10 U 9例、>10 U 3例,平均8.2 U。補充纖維蛋白原6例,平均用量1.42 g;補充以上血液成分后,Hb、RBC、HCT、PLT、PT 值均有很大程度改善,并發癥得到控制,輸血前后各項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成分血輸入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表1 成分血輸入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指標 輸血前 輸血后P Hb/(g/L)55.71 ±10.10 92.52 ±9.91 <0.05 RBC/(×1012/L) 2.68 ±0.52 3.42 ±0.61 <0.05 HCT 0.23 ±0.08 0.36 ±0.07 <0.05 PLT/(×109/L) 68.91 ±17.30 112.11 ±8.12 <0.05 PT/s 15.93 ±0.92 13.83 ±0.61 <0.05
2.2 治療效果 35例患者治愈,治療后出血停止,無出血并發癥,血紅蛋白、紅細胞比容及紅細胞輸血后較輸血前均有顯著升高,凝血功能指標恢復正常,治愈率為89.7%;3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計數改善顯著,出血停止,無出血并發癥,但凝血功能未恢復正常,治療總有效率為97.4%,死亡1例,病死率為2.6%。
患者大量失血后機體代償功能不能滿足正常機體需要,就需要輸血治療[1]。妊娠婦女在懷孕期間,血液中的紅細胞增加15%,血漿量逐漸增加約50%[2],致使紅細胞壓積下降至0.32,血液黏滯度下降。同時凝血機制有所改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僅凝血因子Ⅺ、Ⅷ降低,血小板略有減少,纖維蛋白溶酶原增加但活性降低,這些變化使孕產婦血液處于高凝、低纖溶狀態,如不及時處理,常引起嚴重并發癥,如失血性休克、產褥感染、甚至出現DIC等[3]。失血性休克在產科產后出血中更為突出。正常情況下孕婦能耐受500~1 000 ml的出血,當出血量大于1 500 ml時即為嚴重出血,相當于血容量的25%,是身體由代償機制轉向衰竭的起點,當孕婦發生嚴重出血則往往需要輸血。在臨床中對于產科出血量比較多,不能判斷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情況下,能否積極補充血容量,維持重要器官功能是搶救出血性休克的關鍵[4]。成分輸血是產科出血的重要治療方法[5],可以使血液得到充分利用,減少輸血不良反應及傳染病的發生。懸浮紅細胞是由全血去除絕大部分血漿后,再添加少量紅細胞保養液制備而成的血液制品,具有濃度高、輸血不良反應少等優點,可用于婦產科的各種急性失血。輸注懸浮紅細胞是治療產科出血的主要方法,本組中懸浮紅細胞用量平均11.8 U;新鮮冰凍血漿中含有大量的血漿蛋白及凝血因子,在急需擴容和補充凝血因子時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可有效緩解病情,本臨床研究中患者新鮮冰凍血漿用量平均為1 000 ml;冷沉淀1 U是由200 ml新鮮血漿制成,1 U容量只有25 ml,含有豐富的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而且具有體積小的特點,可以有效提高RBC、PLT、PT,并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既可補充凝血因子又可以有效地防止循環超負荷,在少量出血及大量出血時均可應用。本臨床研究中患者冷沉淀用量平均為8.2 U。產科出血合并DIC時,早期凝血過程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血液從高凝狀態轉變為低凝狀態,常引起廣泛而嚴重的出血。當血小板計數低于50×109/L或出現手術滲血不止時,應考慮輸入血小板。一般情況下,機采血小板1個治療量可提高血小板(20~60)×109/L,本組中血小板用量平均1.8個治療量。纖維蛋白原的補充適用于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的DIC患者,這類患者在病因去除的情況下,依據實驗室結果,適當補充纖維蛋白原可有效控制出血。本組臨床研究病例纖維蛋白原平均用量1.42 g,在補充纖維蛋白原后,要注意凝血功能的監測,防止再次出現血液高凝狀態,繼續加速凝血因子消耗。綜上所述,成分輸血綜合療法療效顯著,是治療產科出血并發癥的重要手段,對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
[1] 劉新君.成分輸血在大量輸血患者中的合理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268-269.
[2] 梁艷玲,陸艷杰.成分輸血對產科 DIC的探討[J].中外醫療,2007,26(20):36.
[3] 王文權,朱淼勇,朱永林,等.血液成分輸血治療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7):119-120.
[4] 郭曉儉.成分輸血在婦產科失血性休克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4):486-487.
[5] 李遙金,王翔,蘭珂.血液保存對紅細胞攜氧功能及能量代謝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09,22(6):43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