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改新
(河南省省直第一醫院眼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翼狀胬肉是臨床眼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環境因素中的風沙、紫外線刺激與翼狀胬肉的發病有關。近年來病理學研究表明:大量的成纖維細胞增生,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的異常增生、變性是翼狀胬肉的主要病理改變。手術是治療的根本辦法。雖然翼狀胬肉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但以往的術式術后復發率高。所以,恰當的手術方式和術后藥物應用是減少復發的重要手段。本文對河南省省直第一醫院137例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采用不同切除術式治療后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河南省省直第一醫院診治的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137例(137眼),將行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絲裂霉素治療的66例(66眼)患者作為對照組,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的71例(71眼)患者作為研究組;對照組男女比例31∶35,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1.27 ±9.38)歲,胬肉面積為16.38 ~40.29 mm2,平均(24.16 ±4.27)mm2;研究組男女比例 32∶34,年齡41~79歲,平均年齡(50.87±10.15)歲,胬肉面積為16.83 ~39.97 mm2,平均(24.34 ±4.17)mm2。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為原發性翼狀胬肉且單眼;胬肉頭部侵入角膜內4~6 mm者;均簽署治療方案的知情同意書;無手術禁忌證[1]。排除標準:有近期眼科用藥史者;有其他眼部炎癥者;復發性與假性胬肉;不配合治療實施者[2]。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3 d均使用諾氟沙星滴眼液滴眼,術前均使用Alcaine(Alcon)或倍諾喜(參天)作結膜和角膜的表面麻醉,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加1‰腎上腺素2~3滴作結膜下浸潤麻醉;對照組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術,術后1周拆線;研究組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術后2周拆線[3]。術后均行眼部加壓包扎,術后1~3 d給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4次/d),術后3~14 d給予皮質類固醇滴眼液滴眼。
1.4 觀察標準 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1周與術后2周的刺激癥狀發生情況,包括畏光、流淚、疼痛、異物感4項;術前與術后1個月分別行淚膜破裂時間(BUT)與淚液分泌實驗(SIT)檢查,評價患者的淚液功能情況[4]。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19.0軟件包統計分析,定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刺激癥狀發生情況兩組患者術后2周的刺激癥狀發生率均明顯低于術后1周,并且研究組術后1周與2周的刺激癥狀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的刺激癥狀發生情況[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淚液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BUT與SIT檢測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淚液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淚液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BUT/s SIT/mm對照組 手術前組別 時間12.58 ±1.07 10.67 ±4.06術后1 個月 10.45 ±2.42 11.19 ±4.12研究組 手術前 12.52±1.03 10.78±4.05術后1個月11.36 ±1.37 11.41 ±4.16
翼狀胬肉是瞼裂球部結膜與角膜上的一種贅生組織,臨床對其發病機制闡述尚未明確,初步認為與外界(如風塵、日光與煙霧)長期的慢性刺激有關,針對已侵入近瞳孔區或進行性且肥厚充血的胬肉多行手術切除,治療原則為在干凈切除胬肉的同時達到良好的光學效果并盡量避免復發[5]。相關研究表明,淚液功能的改善情況與術后胬肉的復發率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并指出單獨采用胬肉切除術式盡管可以有效切除胬肉但其復發率相對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本文對照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治療,絲裂霉素通過有效抑制纖維細胞增殖,進而有效抑制創面肉芽組織細胞行有絲分裂,實現控制胬肉組織復發的效果。研究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通過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有效修復眼表地形與病灶區角膜緣干細胞,最大限度恢復原有眼表環境與屏障功能[6]。
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段的刺激癥狀發生情況,發現兩組患者術后2周的刺激癥狀發生率均明顯低于術后1周,提示翼狀胬肉切除術后行相關聯合治療方案均可相應提高術后患眼對外部刺激的適應度。而且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刺激癥狀發生率43.66%顯著低于對照組89.39%,與術后2周的刺激癥狀發生率14.08%明顯低于對照組53.03%,表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在修復角膜緣的屏障功能上效果更顯著,具有高效可行性。同時,通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淚液功能指標變化情況,發現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BUT與SIT檢測結果比較均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種治療方案對患眼的淚膜穩定與淚液分泌的影響均較小,可以盡量避免或減少術后干眼癥等并發癥的出現,均有利于患者的良好預后。
綜上所述,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行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能夠最大限度提高患眼角膜緣的屏障功能并對淚液功能影響較小,值得臨床應用。關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不同類型翼狀胬肉的應用價值,需要臨床進一步研究證實。
[1] 朱映芳,劉玉君.不同手術方式翼狀胬肉切除術后鞏膜并發癥的臨床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1,11(7):1243-1244.
[2] 李大鵬,戴靜.翼狀胬肉不同手術方法患者淚液功能的臨床分析[J].實用防盲技術,2013,8(3):122-124.
[3] 蔡光輝.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1,19(2):168-170.
[4] 賴兆光,賈燁.翼狀胬肉切除術式對術后眼表修復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2013,33(1):80-83.
[5] 崔文會,孟兆平.原發性翼狀胬肉幾種手術方法臨床研究術后引起干眼癥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3):214-215.
[6] 張宏.翼狀胬肉改良自體結膜移植術后論著干眼癥狀及淚膜功能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19):1531-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