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春 LUO Xiao-chun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西安 710018)
(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Xi'an 710018,China)
怎樣才能使思政課更具針對性、更受學生喜愛,是困擾思政課教師的難題。從高職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這一難題,我們發現,如果能把思政課與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結合起來,使思政課與具體專業相結合,將是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向。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其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又要有相關的非專業知識。經過對高職多個專業的調研,我們發現不管是物流專業還是路橋專業,不管是機電專業還是會計專業,也不管是汽車營銷專業還是汽車保險專業,都在其人才培養目標中明確列出: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較好的工作和生活態度等基本素質;具有端正的政治立場和良好的道德修養、組織紀律觀念、團隊意識等素質;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邏輯思維、社交活動、社會適應能力等素質;具有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和職業可遷移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顯然,這些能力是所有專業的高職學生必須具備的通用的素質和能力。在這些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中,思政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思政課不僅僅是高職院校的公共必修課,而且是受學生喜愛、使學生終身受益的高職重要課程,它要緊密聯系高職生的專業學習,為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服務。要有效的完成這個任務,研究高職院校思政課如何實現與專業人才培養對接就是非常必需和迫切的了。實際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專業知識的運用、技能的發揮往往與個人的責任心、道德感、合作精神、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等非專業方面的素養關系密切,這些非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專業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質量。從用人單位信息的反饋中,也證明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對學生的實際培養過程中所欠缺的恰恰是非專業素養,足以說明思政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結合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看到,在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和能力的高職教育中,思政課主要發揮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法律政治素質,鍛煉學生的合作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的適應、分析認知、應變能力。
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普遍被輕視,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校有效學習時間大大減少,思政課更是被認為是擠占學生有效學習時間的無用之課,有此認識的不僅是專業課教師,還有學生自己,甚至更有專業系部主任和領導。思政課的地位和作用如此尷尬,一方面有人們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也由于思政課教師自身不能適應高職教育新理念,一味抱怨生源質量,而不能適時改革,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不能脫離高職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特點,思政課教師必須緊跟時代,充分認識到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和就業質量的好壞是檢驗高職學生是否合格、是否受社會歡迎的試金石,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
因而,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從學生前途、學院生存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大局出發,與時俱進,提高就業導向意識,多角度全方位地在思政課教學中滲透就業教育。思政課教師必須樹立起服務意識,為專業系部人才培養工作服務,緊密結合專業特點,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課程改革,在思政課教學中要融入職業、企業、實踐等代表高職人才培養特色的要素,關注學生特點變化,關注高職教育動態,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使思政課更好地適應高職院校這一新型育人模式,最終達到提高思政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的目的。
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筆者與學生有著良好溝通交流,特別是在學生畢業離校后,仍然與很多學生通過網絡聯系交流。在思考如何將高職思政課與專業人才培養對接課題時,筆者專門設計了有關了解學生對思政課態度的調查問卷,發放給我的這些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們,通過他們反饋回來的問卷,看到了畢業生普遍的對思政課的認識和想法。
在回答“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要來看,您認為思想政治課可以做些什么?”時,畢業生們普遍都認為思政課應該幫助學生認識和做好職業規劃,更好的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更多實際觀察和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理論灌輸。現在的學生對于理論說教有著較強的反感和排斥,傳統的思政理論必須灌輸的理論應該改變手段和方法。不少同學反映在工作中最感欠缺的不是工作技能,而是人際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特別是人際之間的問題,不知道該怎么面對和處理;一些同學由于缺乏正確的職業規劃,對工作很茫然;如何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如何與同事合作和相處;如何使自己被他人接受;遇到委屈和挫折該如何面對……諸如此類問題都反映出高職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職業技能,還需要有對自己準確認識正確規劃的自知力、對工作中的重復和單調的認知力、認識社會的觀察力、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應對新問題的應變能力、抗挫折的忍耐力、對工作中的規范和標準的堅守能力,等等。
學生們希望思政課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實際的幫助,比如如何為自己制訂職業發展規劃,如何與他人相處和合作,如何保持持續的生活熱情和工作熱情,等等。有學生說:對于專業知識的重視,讓我們走上工作崗位不會與別人交流,不會溝通。面對生活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會逃避,不能學會團結,有所擔當。這些已經工作的畢業生們希望思政課能結合以后的工作崗位中可能面臨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困惑和困難,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輔導,培養學生學會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這些具體的能力可以歸納為:合作交流溝通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分析認知能力、應變和適應能力、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具備了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有這些能力的配合,才能使高職生迅速的適應工作、適應崗位。
經過實際工作的體驗和感受,畢業生們感到用人單位對于畢業生的工作技能和人格品質同等的重視,甚至在不少情況下,員工的誠信品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更受重視。在工作單位中,那些思想道德素質高、能力強、專業技能過硬的員工最受青睞和歡迎,也更容易獲得升職的機會。因此,與在校生不同,已經畢業的學生們普遍認為思政課很重要,特別是認為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和認識社會、提高思考分析問題方面,思政課發揮實際的作用。學生們迫切希望思政課能在這方面給予他們實用有效的幫助。有從事建筑施工崗位工作的學生建議:大學思想政治課不要局限于課本,應結合建筑施工實際情況,將思想政治結合到施工生產中來。有學生建議思想政治課能給他們在工作中如何與領導同事和客戶更好相處和交流提供直接幫助,以便于他們更好的開展社會交往,提升工作能力。
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秉持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會在教學中以什么樣的態度、方法和模式開展教學。守舊者衰,在現代教育的種種挑戰中,“創新”是第一挑戰,它促進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觀的更新和演進,教師要創新教育理念,就必須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上提出了“教育創新”的理念,[1]對于高職思政課教師來說,在上述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應該秉持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呢?
思政課教學要服從和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教學中,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的。因此,教學要以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方式為主,更多采用情景式、案例討論式、辯論會式等多樣的方式方法。實踐教學中,也以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自己得出結論和認識,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的分析的思考。
思政課是一門要求教學內容入腦入心的課程,因此,要注重教學實效性,關注教學效益。這里的效益不是說一次課里,教師給學生教了多少,而是學生在這一次課里掌握了多少。要以改變學生的錯誤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引導和影響學生的行為為觀測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每一次備課時,明確教學目標,教學之后反思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同時還要注意跟蹤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思想政治課教學需要教師具備這兩種優秀的品質——反思和分享。思政課教師要具備反思教學的意識和習慣,每一個思政課教師要有這樣的習慣: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同樣的教學方式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效果可能會不大一樣,這就更需要教師在每一次課后都認真總結和反思教學。通過反思,使自己不斷改革教學方式、手段和方法。同時,還要經常性的與其他思政課教師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和教學體會。通過不斷的反思和經常性的分享,改進教學,提升教學水平和效果。
[1]《江澤民在慶祝北師大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 ,2002.9.8,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9/08/content_554049.htm.
[2]王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1).
[3]王穎,張潔.高職院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淺析[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
[4]楊玫,李鑠,李杰,林麗紅.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研究[J].農業與技術,2006(05).
[5]黃云鵬.強化實踐教學與服務體系建設 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J].中國林業教育,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