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罕亭 圖/重慶史迪威博物館
一大早,從南岸海棠溪江邊渡口到黃山蔣介石官邸,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地布滿了軍警檢查站,對前往南山的行人和貨物,進行嚴密盤查。在一串摩托車的護衛下,一隊飄著美國星條旗和英國米字旗的黑色轎車,緩緩駛進了黃山官邸。從轎車里走出蒙巴頓、史迪威、索莫維爾、梅里爾等,蔣介石向他們迎了過去,身材魁梧的蒙巴頓微笑著握住蔣介石的手說:“我來向你報告來了。”這時,笑得合不攏嘴的蔣介石回應:“哪里哪里,歡迎你,蒙巴頓勛爵。”
此時,軍樂隊奏出的《美麗的亞美利加》曲子,變成了莊嚴的《星條旗永不落》樂曲,蒙巴頓和蔣介石在樂曲聲中登上長長的階梯,進入會客廳。大家坐定后,蔣介石示意身邊的劉斐拉開墻上的帷幕,一幅太平洋戰場的兵力態勢圖呈現出來,劉斐用精煉的語言作了概括性的介紹之后,蒙巴頓即席報告加拿大魁北克會議情況。隨后,索莫維爾就空運方面作了形勢分析,蔣介石很想巴結補給司令索莫維爾,因為空運物資是他最關心的事情。

1943年,史迪威將軍和東南亞戰區司令,英國蒙巴頓上將在緬甸前線。
史迪威匯報了在緬甸對日本作戰有30個師,這30個師的作戰方案事先與蔣介石商議過的,但蔣介石有些后悔了。蔣介石在聽完大家的發言之后,用浙江話一板一眼地說:“依我看,第一,攻擊北緬日軍的日期定在1944年1月15日,此時距雨季有數月時間,還可以組織力量,務必做到萬無一失。第二,我同意在駐印軍到達北緬加邁以前,由蒙巴頓將軍指揮。”蔣介石停頓了一下,故意看了看史迪威的表情,他特別補充道:“我建議由蒙巴頓將軍擔任這次反攻緬甸的總指揮。”頓時會場上響起了一陣掌聲,蒙巴頓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站起來對蔣介石表示感謝,會議在一片掌聲中圓滿結束。在午宴祝酒時,蒙巴頓提議,把1944年1月15日,定為聯軍歷史紀念日。
史迪威陪同新任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由重慶飛往印度,他們巡視了由孟加拉到阿薩姆的交通運輸情況,到了處于極限工作量的阿薩姆空軍機場,并在印度蘭姆伽檢閱了中國軍隊。這時,蒙巴頓匆匆忙忙趕往錫蘭去了,在那里建立東南亞戰區司令部。留在蘭姆伽的史迪威召集中國軍官和美國聯絡官開會,宣告了重慶黃山軍事會議的安排,決定執行計劃,將作戰部隊集中,隨時投入奪取北緬的戰斗。

中印公路于1943年春開始施工。圖為中國士兵在修筑公路。

1943年,史迪威將軍(后排右三)陪同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在會議上擔任蔣介石的顧問。會議期間,蔣介石會見了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討論了戰爭問題。
就在這時,羅斯福總統的私人密使帕特里克·赫爾利來到重慶。原來,羅斯福為了創造歷史場面,決定在開羅和德黑蘭召開會議,讓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和蔣介石會面,確定對日本和德國進行最后攻擊,并討論建立未來世界的雛形。羅斯福決定派私人密使赫爾利,帶著自己的親筆邀請信當面交給蔣介石,邀請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
蔣介石接受了羅斯福的邀請后,立即囑咐史迪威代擬出中國出席開羅會議的軍事提案,并加緊趕制他和宋美齡的出國服裝。這時,有外交官向蔣介石夫婦講解外國禮儀,包括握手到言談舉止,蔣介石感到很麻煩。
1943年11月18日,蔣介石、宋美齡、王寵惠、商震、黃仁霖和廚子、傭人一行,乘飛機從重慶經印度前往開羅。此時,史迪威在前3天就離開重慶到達印度。在蘭姆伽,史迪威召開了駐印度的中美高級軍官會議,進一步檢查軍隊調往利多地區的情況,他命令皮爾遜上校和布朗上校帶領工兵部隊和印度民工,從利多地區向胡康河谷方向筑路,以便接應部隊的供給。
11月23日,開羅會議在羅斯福的別墅里正式開幕,來自美國、英國、中國和各自的一大群幕僚出席會議。由羅斯福主持。
蔣介石發言就像中國人的姓名一樣,把“丘吉爾”的第一個音節當成了他的姓來稱呼。當蔣介石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后,各國參會有代表們立即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那是絕對不愿意用中國軍隊去投入一場在他看來是沒有多大把握的戰爭。
11月26日,暖暖的太陽臨空高照,美國、英國、中國首腦齊聚羅斯福的別墅。雖然是軍事會議,但他們都身穿便裝,唯獨蔣介石穿著整整齊齊的呢料軍服,系著武裝帶,佩著短劍,顯得很不協調。
這次會議簽署的《開羅宣言》,公開宣布了美國、英國、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對日本決戰的誓言。在這其中,讓蔣介石感到高興的是,會議確定了凡是被日本奪取的中國的領土,包括臺灣、東北三省、澎湖列島必須歸還中國。蔣介石帶著開羅會議的輝煌成果,帶著英國在緬甸進行兩棲作戰的許諾,登上了停在開羅機場上的“美齡”號專機。飛機起飛后,蔣介石從機窗下看到了燈光閃閃的開羅向后移去,很快便是一片碧海青天。此時的蔣介石,心中升起迷茫的感覺,虛無縹緲的念頭油然而生,他握住了坐在身旁的宋美齡的纖纖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