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焰軍
面對社會轉型和黨的歷史方位變化帶來的各種新情況,黨的群眾工作如何適應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增強國家治理能力的需要,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如何更好地為實現黨的中心任務和推進黨的整個事業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保障,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全黨對群眾工作的認識,正在逐步探索形成黨的群眾工作的新經驗,在這個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提高黨的群眾工作的制度化水平,健全完善黨的群眾工作的常態化機制,是我們下一步需要下功夫解決的重要問題。
要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邁進
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工作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群眾工作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并通過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為黨的整個事業的發展和成功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工作在歷史發展的每個時期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黨從每一歷史時期的實際要求出發不斷轉變群眾工作觀念,改進群眾工作方法,豐富群眾工作內涵,推進群眾工作創新。
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的常態化機制,是執政黨群眾工作的本質要求。因為同革命時期比較,發生了下面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黨的任務發生了變化。過去黨是組織動員人民群眾通過階級斗爭的手段破壞一個舊世界,執政以后要領導人民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建設一個新世界。而建設新世界,必須有系統嚴密的法規制度,必須在一切工作中體現制度化、規范化的要求。
二是黨實現人民利益的途徑和方式發生了變化。革命時期作為一個為人民謀利益的黨,主要是通過剝奪有產階級以滿足窮苦大眾的方式來體現黨為人民謀利益的要求,如打土豪、分田地,就是我們在農村實現廣大窮苦農民利益的主要途徑。執政以后,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黨則要通過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社會經濟的辦法來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發展經濟,就必須有管理社會經濟和管理各項社會事業的能力,必須建立保障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秩序。
三是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致力于推翻舊的政權,顛覆舊的秩序,共同面對著當時社會的統治者和舊政權的維護者。執政以后,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的政權和新的秩序,黨本身成為執政者,黨的組織和廣大干部成為社會的管理者和新秩序的維護者。盡管我們所建立的政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我們維持的秩序是要實現人民利益的秩序,和舊制度舊秩序有著根本的不同,但管理和被管理、領導和被領導這樣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存在的關系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當國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不能達到理想狀態時,管理和被管理、領導和被領導之間的矛盾就會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基于這些方面的不同,執政黨處理黨群關系、做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與過去革命時期也就必然有所不同。簡單地說,革命時期的群眾工作是黨所領導的革命工作的組成部分,它必須與當時革命運動的整體特征和要求相適應;執政時期的群眾工作是黨所領導的經濟社會建設工作的組成部分,它必須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特征和要求相適應。而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特征和要求就是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所以群眾工作也必須適應這種要求,不斷健全完善常態化機制,進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狀態。
要完善利益訴求群眾參與機制
執政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應該說我們黨的群眾工作根據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黨才能夠在這樣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曲折的情況下,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取得各項事業的成功。然而,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在當前新的形勢下,我們黨的群眾工作還有很多不能適應黨的整個事業發展要求的地方。而這中間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群眾工作的常態化機制尚不夠健全和完善。
其一,黨的群眾工作還沒有完全納入常態化的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很多群眾利益的實現和群眾訴求的滿足,不是通過正常的制度化途徑來實現,而是通過領導批示、組織關懷、政府送溫暖等途徑來實現,盡管這也密切了黨群關系,滿足了群眾要求,但因為有些做法沒有形成制度,工作的成效常常取決于領導的素質和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其二,黨的群眾工作還沒有完全納入法制化軌道,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常常不是也很難通過正常的法治途徑來實現,“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嚴重存在。這一方面是我們一些領域的法制本身還不夠健全,存在司法不公等問題,我們在一些法規制度和政策的規定上不夠嚴謹明晰,在干部的考核方面一些指標的提出過于表面化。另一方面是我們有的領導在處理一些問題時法制觀念不強,以權代法、以言代法,在群眾中造成權大于法的印象。
其三,在各種重大問題決策中廣大群眾的參與程度不夠。毛澤東當年在延安和黃炎培先生談到讓人民監督政府,是他對未來人民當家作主的構想,也是執政黨群眾工作的一個根本要求。這些年來,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黨的各種文件中,本身就說明我們黨已經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但在實踐中怎么樣在各個層面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序參與,依然是我們需要在制度設計和制定中進一步解決的問題。干部深入實際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是我們的一個傳統,對于我們制定正確決策,體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而群眾有序參與,同樣具有這種意義。特別是后者對于推進黨的群眾工作的制度化更具有根本意義。
整體思考健全制度體系
健全黨的群眾工作的常態化機制,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次全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制度化這個根本問題,而且就黨的群眾工作的制度化提出了很多明確的要求。根據這些要求,各地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也從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出發,建立了很多新的制度。深入領會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考察各地建立黨的群眾工作制度的實踐,學習我們黨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累的群眾工作豐富經驗,當前建立黨的群眾工作常態化機制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提高黨的群眾工作制度化水平,需要我們在黨的群眾工作方面轉變思維方式,改變思想觀念。我們黨的群眾工作優勢,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就形成的。對于歷史上黨的群眾工作的很多寶貴經驗,我們必須繼承發揚。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這些經驗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不能簡單地照搬。一方面,那個時候,條件不允許我們在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各個層面體現我們黨的群眾工作主張,變化多端的外部環境,使得我們只能以各種靈活機動、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來做群眾工作,只能在方法層面上下功夫,很難形成系統、穩定、全面的黨的群眾工作法規制度。另一方面,那個時候,因為我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每一個在實際工作中的黨員干部、甚至每一個革命隊伍中的同志都能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壓力,都很容易接受并實踐密切聯系群眾的理論和要求。但今天,以上情況已發生了根本改變。作為執政黨,我們有充分的條件把對黨的群眾工作的要求更多地通過國家法律和社會管理制度的形式體現出來,而且從國家治理的要求來看,從保障群眾根本權益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要求來看,也必須這樣去做。加上對我們黨員干部來說,革命戰爭年代那種時刻都能感受到的直接生存壓力沒有了,要求大家密切聯系群眾,除了思想教育以外,也必須有制度約束。所以,我們做群眾工作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需要從新的實際出發進行轉變。
其次,對于黨的群眾工作傳統優勢,需要從制度層面不斷豐富、發展、完善。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形成的群眾工作傳統是非常寶貴的,特別是在群眾工作方法藝術方面,很多都對我們今天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有直接的借鑒和應用價值。但是,我們在繼承這樣一個傳統優勢時,更需要從新的實際出發從制度層面不斷給予豐富和發展。例如對群眾利益的滿足,我們需要更多地通過制定不同的社會利益分配調節法規制度來滿足群眾的利益,包括各種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服務等等,都需要把它們納入正常的制度軌道,盡量減少那種臨時性、隨意性的送溫暖之類的活動;再如群眾教育,我們需要有長遠的、系統的、目標明晰的教育規劃,并用法規的形式把其內容、方式等穩定下來,在實踐中長期堅持,一以貫之,不能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不能只靠搞活動的方式來進行群眾教育,更不能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因領導的變動而隨時變動,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還如對各種社會矛盾的處理和各種群眾實際問題的解決,我們需要不斷推進法治建設,依法辦事,并形成各種協調處理民間糾紛的長效機制,克服目前存在的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有法難循,“信”訪不“信”法的現象。
再次,我們要把黨的群眾工作納入到整個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水平的提高這一總目標下,通盤考慮和設計。現在黨的群眾工作方面存在的許多新問題,實際上是我們整個國家在完善市場經濟制度過程中,在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具體層面的國家和社會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迅速發展的社會實踐要求。如社會利益格局變化、社會組織形式變化、人們思想觀念變化、信息技術發展等因素,都對我們黨的群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對于這些問題,如果我們就事論事,不從整個國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這一戰略角度來通盤考慮和整體思考,寄希望于通過一些具體方法的改進來解決問題,肯定是不行的。而從這樣一個高度來思考當前黨的群眾工作問題,我們就要在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前提之下,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的各方面的制度改革入手,逐步在各個方面形成更能夠與群眾各種利益要求相適應的、更有利于調動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更能夠正確規范群眾各種行為并引導群眾積極向上的、更有利于密切黨和人民群眾關系的制度體系。
(作者: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