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反復強調,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核心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貫徹落實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三個創新”要求,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根據發展形勢的變化,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是落實講話精神,以理論創新促進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重要方面。
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的必要性
在現代國家形態中,政黨政治是普遍的現象。擁有豐富的執政資源,不僅是一個政黨執政的“準入資格”,也是執政活動開展的有效手段,更是執政業績的衡量標準。結合我國的情況來看,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
推進社會轉型,建設現代國家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轉型加快,社會變遷加劇,社會結構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進入“發展黃金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矛盾凸顯期”,轉型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步釋放出來。這是因為,社會轉型是“社會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體的根本性變化過程”,我國的社會轉型是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全方位轉變,轉型時期異質雜陳,充滿矛盾斗爭和事物的自身不完備等規律特征將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具體表現出來。但是,“中國的轉型期不能無限地拉長”,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更需要加強理論創新,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促進我國順利實現“軟著陸”。
探索執政規律,提升執政能力的需要。21世紀初期,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央提出了研究執政規律,完善執政理論的戰略任務,要求從執政理念、執政基礎、執政方略、執政體制、執政方式、執政資源和執政環境等方面進行努力。在上述“執政七謀”中,執政資源和其他方面都有密切聯系,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不僅體現了科學、民主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理念,也將有力鞏固和夯實執政的階級和群眾基礎,促進執政體制改革創新,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執政方略落實到實踐中,為綜合采取行政、法律、經濟等執政方式提供有效手段,這正是適應新時期不斷變化的執政環境的具體體現。整體看來,“執政七謀”以提升執政能力核心,而執政能力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力量和本領。這些本領作為執政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主要體現在執政資源的規模、質量和運用中。因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執政資源狀況是執政能力和水平的綜合體現,執政能力在實質上是執政主體掌控、開發和運用執政資源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于防范執政風險、維護執政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運用多學科知識,拓寬治國思路的需要。“資源”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其本意指自然資源,后被借用到社會學、政治學等多種學科中,泛指有利于達到某種價值目標的各種積極因素和條件,是對其本意稀缺性、價值性、變動性等特征的衍生運用。這種運用超越了特定學科的范圍,有利于引入其他學科的理論豐富執政思想。在執政過程中,政黨同樣面臨著有效增加執政資源供給、充分降低執政成本耗費、實現執政效率最大化的問題。這樣,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中的成本效益理論、防止流失方法、優化整合觀念等都可以對執政資源的構建有所啟示。
樹立系統思維,應對形勢變化的需要。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我國原有相對簡單的社會結構形態被打破,逐漸向“復雜社會”轉變,社會矛盾和問題更多樣,更需要有系統、成體系的執政資源來充分應對這些變化。在現實中,由于執政資源始終是處于變動狀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發展,黨的執政資源經受著新的挑戰,構建系統執政資源體系對于利用各種有用資源鞏固執政地位、增強執政合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從執政資源的優化看,體系化的構建更有利于把握各種要素的位置和作用,組織各資源要素優勢互補,發揮系統協同作用,更好地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
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的內容組成
宏觀上看,執政資源是執政黨為實現執政目標可運用的各種有利因素和條件的總和,體現出階級性、稀缺性、價值性、成本性、可變性、系統性等特點。結合目前的有關研究,可以對執政資源進行不同分類。
共時視角的性質分類。從共時的視角看,執政資源可按不同性質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資源。其中,政治資源是執政資源的核心,包括權力資源、組織資源、制度資源、意識形態資源、軍事資源等。經濟資源是執政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包括自然資源、產業資源、財稅資源等。文化資源是執政資源的精神體現,包括思想資源、科技資源、信息資源等。社會資源是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包括民意資源、群眾資源,人才資源、社會組織資源、社會環境資源等。這些不同門類的資源,是執政黨治國理政的必要條件,發揮著維持國家和社會正常運行發展的重要作用。
歷時視角的時期分類。從歷時的視角看,執政資源可分為歷史資源、當前資源、未來資源。歷史資源是執政黨在發展壯大和執政實踐過程中積累和擁有的各項資源,是政黨執政的歷史依據,這些資源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都有所體現。當前資源是執政黨目前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在當下執政過程中發揮實際作用的資源,涉及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資源。未來資源是執政黨將來能夠獲得和占有的資源,是保障長期執政的必要條件。當然,這種分類可能會有交叉,如有些當前資源中包含歷史資源,也可能成為未來資源的組成部分,但三者并不等同,歷史資源并不都能成為當前資源,未來資源也可能并不都比當前資源規模大和質量高,這使三者的關系呈現錯綜復雜的狀態。同時,在時間層面執政資源還可分為傳統資源和新興資源。傳統資源是相對新興資源而言,新興資源是隨著時代發展出現的資源,其“新”之處在于時代內涵新,結構形態新,獲取方式新,同樣是執政黨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功能視角的作用分類。從功能的視角看,執政資源可以分為基礎性資源、運行性資源、鞏固性資源和保障性資源。基礎性資源是執政黨執政的基本依據和條件,政治資源和民意資源、群眾資源是其中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資源也不可或缺。運行性資源是執政過程中發揮實際作用,保障執政活動正常進行的資源,包括實際發揮作用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類資源。鞏固性資源是在基礎性資源和運行性資源基礎上,通過執政實踐而進一步獲得的有利于執政的各種資源,對于鞏固執政地位具有積極意義。保障性資源是執政活動的保障條件,包括一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資源和人才資源、軍事資源等。由于執政活動的有機統一性,這種功能分類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不同資源發揮不同作用,有些資源可以發揮幾種作用,這些資源形成的功能合力對于現實的執政活動意義重大。
此外,從范圍來看,執政資源可以分為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從載體方式來看,可以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前者主要是物質性資源,后者主要是精神性資源。執政資源體系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隨著執政環境和執政方式的變化而變遷,需要進行周密部署,完善執政資源體系。
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的路徑選擇
中央文件曾經深刻指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 ,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這更加表明了執政資源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樹立創新思維、發展思維和系統思維,構建符合時代需要的執政資源體系。
以防止流失為重點,激活保護歷史資源。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我黨積累了豐厚的執政歷史資源,這些歷史資源既體現在思想理念和文化理論等精神層面,也存在于具有時代內涵的器物上,還包含在一些優良的傳統制度規范之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優質歷史資源存在被忽略而流失的問題,需要激活歷史資源價值,妥善進行傳揚保護。在這方面,我們要吸取有些國家的教訓,重點做好防止流失工作。蘇東劇變原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割斷歷史,自我否定,流失了很多優質執政歷史資源。在現階段,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多樣化趨勢明顯,執政的合法性資源受到侵蝕,主流意識形態資源的權威性有所弱化,對歷史資源的價值估計不足。這就更需要以統一的歷史觀念,宏觀把握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整體性,激活保護歷史資源,為提高執政能力增加有力的歷史依據。
以提升效能為核心,整合優化當前資源。從執政規律探索的角度看來,衡量執政水平不僅要看當前執政資源的數量和規模,還要看質量和效能。這就需要在對現有執政資源科學分類,條理歸納基礎上,進行整合優化,集約開發,合理配置,從而使系統內的各資源要素協同共生,有效地降低執政成本,提高執政效率。結合十八大報告要求看來,整合優化當前資源,無疑是經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 “四大考驗”,抵御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四大危險”的重要抉擇。尤其是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觀背景下,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凸顯,只有調動多方面執政資源,發揮系統功能,才能使各項改革相互配合、協同推進。
以轉變方式為方向,開發拓展新興資源。如果說歷史資源和現有資源都可以說是存量資源,激活維護與整合優化都可以說是以“存量調整機制”的思路使既有資源的效用得以充分發揮,新興資源則可以按照“增量轉換方式”的思路,開發拓展新增的執政資源。目前,在新興資源中有兩類需要重點拓展。一是開發運用新媒體資源,創新管理方式,加強對新媒體輿論產生、傳播、整合與引導規律研究,努力在新媒體環境中發出主流聲音,為執政資源增加新媒體砝碼。二是拓展擴大國際資源,在增強綜合國力的同時,注重“軟實力”和“巧實力”的運用,提高社會制度、價值體系、文化內涵等方面的吸引力,大力開發國際組織資源、國際資本資源、國際人才資源為己所用,為我國發展營造更好的國際環境。
總體看來,構建現代執政資源體系始終貫穿著解放思想,開放發展的思想主線,體現著科學、理性的精神品質,是黨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以改革創新精神探索執政規律,鞏固執政基礎,保障執政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偉大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