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三位杰出的古典音樂家在2014新年到來之際獲得國家頒發的榮譽:作曲家、指揮家馬克斯韋爾·戴維斯(1934- )獲皇家榮譽勛爵;已擔任柏林愛樂音樂總監達十二年之久的指揮家塞蒙·萊托獲皇家功績勛章——該勛章任何時段只有二十四人擁有;鋼琴家斯蒂芬·霍夫(1961- )被授予皇家司令勛章(CBE),他灌錄的圣-桑鋼琴協奏曲的唱片曾獲2008年《留聲機》頒發的金唱片獎。
今年是理查·施特勞斯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由研究施特勞斯的專家邁克爾·肯尼迪撰寫的封面文章概述了他的生平與創作,也探討了其最杰出的作品至今尚未能被人完全理解的原因。施特勞斯堪稱是一位全才音樂家,六歲開始作曲,也是杰出的指揮家和出色的鋼琴家(鋼琴伴奏尤佳)。他從未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吹圓號的父親及其樂隊同事們給予了他音樂知識。
他年輕時受瓦格納音樂影響,并得到指揮家彪羅推薦。他初以交響音詩知名,二十四歲時便以交響詩《唐璜》成為繼瓦格納之后德國最重要的青年作曲家。他的《麥克白》和《唐璜》是根據觀眾的欣賞水平而寫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藍本是尼采的同名暢銷小說。他用樂器對堂吉訶德的形象描繪、對作惡作劇者蒂爾的生動展現都令人印象深刻。《死與凈化》探究了一位藝術家的生與死。《英雄生涯》展示了樂器的使用,也是十九世紀末不協和音的巔峰之作。1898年施特勞斯任柏林皇家歌劇院指揮,與在維也納的同樣年輕的馬勒共掌歐洲歌劇院大權。從名不見經傳到與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馬勒、埃爾加等并駕齊驅,施特勞斯僅用了二十年時間。很多人不喜歡他的性格,欣賞他的羅曼·羅蘭曾評價他“冷漠,任性,目空一切”,但也“不乏幽默”。他對自己為何聽普契尼總是中途退場的解釋也頗為有趣:“我不希望自己滿腦子都是普契尼的旋律,我不能寫出普契尼式的施特勞斯音樂。”
1898到1907年是施特勞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1904年訪美時他抒情幽默的《家庭交響曲》加場開到了巨大的沃納梅克百貨商場,美國評論其為“自瓦格納以來具有創新精神和偉大音樂激情的作曲家”。這一消息傳回德國,改變了稱其為“藝術墮落”的反對派的看法。歌曲是施特勞斯的又一成就,旋律簡潔入耳但并非庸俗。1894年他寫下四首歌曲(作品27)作為結婚禮物贈給妻子波琳,其中包括或許是他最動人的歌曲《早晨》,但至今仍有觀點認為他的歌曲不能與舒伯特、舒曼、沃爾夫和馬勒相提并論。施特勞斯曾十分贊賞勛伯格的天才,卻因言語不慎使得兩人維持了十年的友誼終止。
對施特勞斯一生的評價不能不提其愛妻女高音歌唱家波琳·德·阿娜,這位歌劇大腕在音樂上絲毫不讓施特勞斯,如果對其作品有所不滿會當眾批評而不給夫君面子。施特勞斯很會哄波琳,兩人吵架后他會寫信以幽默的口吻讓夫人消氣。當然,施特勞斯從波琳身上也獲益良多,他的那些女高音詠嘆調和歌曲深得歌唱家們喜愛肯定與波琳有關。施特勞斯身邊不乏才貌雙全的女歌手,但他毫無緋聞,與波琳恩愛終身。歌劇《玫瑰騎士》極為出色,一百年來依然獨領風騷。施特勞斯的最后一部歌劇《隨想曲》以及雙簧管協奏曲呈現出他晚年的輝煌。《最后的四首歌》為他畢生辛勞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今天音樂會舞臺上最耀眼而不可思議的鋼琴家!”唱片評論中樂評人莫里森借媒體的評語來贊揚中國鋼琴家王羽佳的新唱片——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和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杜達梅爾指揮。我們在這張唱片中聽到的,是在那些高難度段落中輕而易舉的演奏,在拉赫瑪尼諾夫的變奏曲段落中如《溜冰圓舞曲》般流暢,在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中同樣顯示出的強勁實力。要知道霍洛維茨、吉列爾斯或克萊本的速度并沒有那么快,王羽佳與杜達梅爾兩位年輕人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全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