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韻婷
說到手風琴,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出的是法國小巷中飄揚的優雅情調、南美酒館中舞動的熱情探戈或者俄羅斯街頭隨處可見的民間藝人……這件樂器幾乎與民間音樂畫上了等號。但喜歡別人直呼其名的馬蒂內斯正在用90后對這個時代的了解,全力證明手風琴被低估的豐富表現力,并“重新定義”手風琴。如果你看過Youtube上馬蒂內斯在2011年立陶宛達人秀開幕式上的演奏,你會立刻為馬蒂內斯的自信所折服。在體育館人山人海的觀眾歡呼聲中,他穿著時尚的休閑白西裝,搭配著短褲和長靴,邊演奏邊信步于觀眾之間,同時還唱著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的《她是不是很可愛》。優雅又不失隨性的臺風,溫柔迷人的嗓音,再加上結尾處被吊入絢爛夜空中的浪漫演奏,惹得臺下觀眾從頭至尾瘋狂尖叫,不亞于一場流行演唱會的火熱程度。
從小村莊走出的大主張少年
馬蒂內斯1990年出生在立陶宛一個名叫陶拉格的小鎮,從小和母親以及叔叔、阿姨共同生活。據他母親回憶,馬蒂內斯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對音樂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當看到電視上有人彈鋼琴時,他會用手扒住桌子,用手指模仿著電視里的鋼琴家那樣交替地抬動。當時馬蒂內斯的母親在一家餐館里當廚師,根本買不起一架鋼琴,但是細心的叔叔還是給他準備了一個從此改變他人生軌跡的驚喜。
三歲那年的夏天,全家人一起去森林里的度假屋避暑。“那間屋子在我童年的回憶里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為就在那里,我的叔叔送了我人生第一架手風琴。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十二貝司的兒童玩具琴,但我非常喜歡,并很快就能邊演奏簡單的旋律邊附和著哼唱。”每次提到與手風琴的“初次見面”,馬蒂內斯的眼睛里總閃爍著光芒。在他八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立陶宛第四大城市希奧利艾(Siauliai),因為那里有一所索留斯·桑德克斯音樂學校(S. Sondeckis Music School),可以保證在綜合教育之外,提供所有學生專業的音樂教育。于是馬蒂內斯正式學起了手風琴,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原來手風琴有很多內容需要學習。“我以前就用兩個手指頭演奏,什么都不懂,然后老師告訴我,你得用五個手指頭來演奏,”馬蒂內斯說,“一開始,我完全看不到顯著的進步,只是一個看起來有點天賦的孩子,老師告訴我得不斷地練習。在學習手風琴的同時,我還有鋼琴課和大量的樂理課,對于一個十歲不到的孩子來說,那些理論的東西常常讓人難以全心投入。我學得很辛苦,但現在回頭想,我很感激當時打下的基礎。”為了演奏更廣泛的曲目,剛進學校不久馬蒂內斯就堅持讓家里人為他買一臺正常尺寸的手風琴,即便對他當時的個頭來說,琴大到需要他對著鏡子才能找到手指按的位置,但這個“下定決心”的孩子就這么硬生生地跟著琴一起長大了。
Maryte Markeviciene是馬蒂內斯在桑德克斯音樂學校的手風琴老師。她為了激發愛徒身上的潛力,開始送他去參加音樂比賽。沒想到馬蒂內斯贏得了全歐洲幾乎所有的手風琴比賽,2004年更是成為第一個贏得立陶宛莫塔皇后獎的手風琴演奏者。十八歲臨近畢業時,所有想進一步往職業音樂道路發展的學生們都開始搜索全世界范圍的音樂學院繼續深造,馬蒂內斯也不例外,但他發現有手風琴專業的學校大部分都集中在亞洲和東歐,而他卻向往著西方。這時,他的一個朋友向他推薦了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英國。當時他的老師們都非常質疑他“西天取經”的決定,因為在手風琴界,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你想找一個好的土壤環境,把自己培養成一名手風琴演奏家的話,最不適宜去的國家就是英國了。因為對于英國聽眾來說,手風琴只屬于出現在卡通片里戴著貝雷帽的法國人,或者是希臘小飯館門外賣藝要小費的街頭藝人。馬蒂內斯同樣清楚這些,但他還是想做一些和別的學生不一樣的事。他說:“我同意這樣的說法,一些人曾對我說,如果你在英國成功了,那么你在世界各地也就成功了,所以我才期待著從英國開始這份事業。我認為手風琴在英國從來沒有流行起來過,但為什么不可以呢?”時至今日,馬蒂內斯已經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當初自己堅持的正確性,倫敦讓他在音樂靈感的激發和對待音樂的態度上受益頗多,更為他之后踏上國際舞臺打下了堅實的語言與跨文化融合的基礎。
他的名字就是他的品牌
2008年,馬蒂內斯搬到了倫敦,開始跟隨皇家音樂學院著名的手風琴教授歐文·穆雷(Owen Murray)學習。穆雷建議他從鍵盤手風琴轉為更為熱門的鍵鈕手風琴,因為后者的鍵鈕排列大大降低了右手演奏時對手指技術功力的要求,不論手大還是手小,都能輕松彈奏十度以上的音程,音域表現力上也比鍵盤手風琴要寬。如果在鍵盤上演奏,要想做到快速而準確,必須在方法得當的基礎上苦練相當的時間才有可能,否則不僅速度提不起來,準確性也難以保證。但深思熟慮后,馬蒂內斯仍決定使用鍵盤手風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武器”。他認為現在行業內對鍵鈕手風琴的熱捧使得大部分人對鍵盤手風琴產生偏見,其實這與每個地方的傳統與習慣有關。比如在立陶宛,幾乎所有人用的都是鍵盤手風琴,因為在當地文化傳統里,鍵盤手風琴才是真正的手風琴,反之,在其他把鍵鈕手風琴作為傳統的地區或國家亦然。兩者的核心都是音樂,歸根結底需要勤奮的練習來傳達音樂中的思想與情感。鋼琴家用的也是鍵盤,即使是用左手,鋼琴家都能掌握那些高難度的技巧,為什么手風琴就不可以呢?
2009年,馬蒂內斯帶著自己的鍵盤手風琴拿下了第七十一屆美國孟菲斯手風琴比賽,2010年奪得國際手風琴聯盟舉辦的最高規格的世界杯手風琴比賽第一名。皇家音樂學院的學習讓他的音樂技巧日益精湛,并為他開啟了手風琴非常嚴肅、古典的一面,在平時的演奏課與室內樂課中,他會演奏從巴洛克時期的巴赫、斯卡拉蒂到別林斯基和安吉利斯等現代作曲家的作品。馬蒂內斯坦言自己性格當中有一部分非常享受在人群面前演奏,而且心里一直希望結合自己從專業院校里學到的技術和想法,通過一些與眾不同的方式推動手風琴的發展。于是,當 2010年立陶宛“達人秀”比賽開始招募選手時,他報名了,并通過層層突圍拿到了年度總冠軍。要知道,在這檔節目中與他相互較量的是流行歌手、搖滾樂隊、鋼琴家、健美運動員或其他各行各業的奇才。為了給電視前面那些對古典音樂不怎么熟悉的觀眾表演,他開始嘗試自己編曲,在古典音樂作品里加入約翰·列儂的歌曲或是皮亞佐拉的探戈,有時還會在演奏的過程中一展不錯的歌喉。
贏得“達人秀”冠軍后,馬蒂內斯便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許多立陶宛當地的節目都來找他演出。當時還是大三學生的馬蒂內斯希望繼續完成自己的學業,他并沒有告訴老師和同學自己參加比賽的事,因為他擔心這樣跨界的“玩法”會引起一些比較傳統的人們的反感。不過,在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年代,他參賽并奪冠的消息迅速在校園內傳了開來。“音樂學院有Facebook主頁,每個人都在上面找到我說‘你就是那個Youtube上贏得立陶宛達人秀冠軍的男孩吧,一開始我覺得很尷尬,擔心他們覺得參加這樣不古典不嚴肅的比賽不妥,但事實上,我的同學和朋友都非常為我高興。還有很多女生來看我的Facebook頁面,”馬蒂內斯羞澀地說,“參加這個比賽最艱難的部分是每參加完一輪,我就要回到倫敦繼續我的學業。我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在飛機票上,還好比賽得到的獎金足夠彌補這些花銷了……”
通過“達人秀”比賽,馬蒂內斯讓更多人看到了手風琴這件樂器表現力的可能性以及觀看鍵盤手風琴演奏時的技術觀賞性。同時,他自己也被一雙火眼金睛所發現,那個人就是小提琴家戴維·嘉雷特(David Garrett)的制作人布萊斯基(Rick Blaskey)。布萊斯基曾與凱瑟琳·詹金斯(Katherine Jenkins)、羅素·華生(Russell Watson)等成功的跨界藝術家合作,在流行、時尚圈及商界都有著豐富的人脈資源,戴維·嘉雷特就是被他一路捧紅的標志。布萊斯基本人非常沉迷于手風琴音樂,一直在尋找一名出色的手風琴手,當在2011年立陶宛“達人秀”開幕式上看到馬蒂內斯的演出后,他當即就決定和這個與眾不同的小伙子見一面,將其簽約麾下。對這個有著狐貍般嗅覺的金牌制作人而言,“馬蒂內斯”已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且是一個代表著創新精神與頑強生命力的全新品牌。
簽約環球旗下唱片廠牌DECCA
環球旗下的唱片廠牌DECCA趁熱打鐵簽下了馬蒂內斯,并在2013年發行了首張專輯《馬蒂內斯》,一上榜便迅速摘得英國古典音樂排行榜榜首的位置,距離上一次DECCA簽約手風琴演奏家差不多已相隔五十年,可見馬蒂內斯用手風琴創造的影響力足以給“以市場為導向”的唱片公司打上一劑強心針。
這張專輯大膽地糅合了各色曲風,不同風格的樂曲經過巧妙的編排,充分展示了馬蒂內斯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從貝多芬到維瓦爾第,從電影配樂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到流行一姐Lady Gaga和Katy Perry,他在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中自如游走。從另一方面看,這張專輯的曲目選擇也讓人明顯感覺到以“市場安全”為考慮的傾向,古典部分的作品大多耳熟能詳,流行部分的作品也是時下最火的。對于這一點,馬蒂內斯坦承道:“作為唱片公司,他們需要成功,尤其簽約對象還是一個新人,使用的還不是主流樂器。我和他們簽了五張專輯,之后還有四張。如果通過第一張唱片,大家慢慢認可我的演奏之后,那么第二、第三、第四張他們就會非常樂意讓我去探索自己喜歡的曲目了。”
在古典音樂行業,有些藝術家選擇先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然后再考慮涉足流行、爵士等領域;有些則先通過跨界耳目一新的形式一腳先踩進門,讓整個行業了解自己,然后再開始逐步證明自己擁有在這個行業里生存更久的硬實力。馬蒂內斯無疑屬于后者,他是少見的對自己有清晰認識的90后。“我參加達人秀的時候,就是在電視機前‘銷售自己改編的流行作品,得到了人們的注意和支持后,再邀請這些人去音樂廳聽演出。這時候音樂廳通常都滿座,來的觀眾會聽到我演奏的巴赫、斯卡拉蒂等的古典作品,也許他們進入音樂廳是沖著我來的,并不知道他們會聽到些什么,我小小耍了一個心機,讓他們聽到了手風琴的更多可能性。一開始二十分鐘,音樂廳總是很安靜,我能感覺到觀眾們的緊張,因為對于這些古典作品,他們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但慢慢的,他們聽了幾首之后,就放松了下來,開始關注到音樂的本身。經過實踐,我覺得這個形式是奏效的,”馬蒂內斯自信地說,“無論是曲目方面還是市場方面,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和實驗,到現在為止效果都不錯,而且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
對流行作品的改編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想要改得既好聽又與眾不同,就需要一些天賦和扎實的基礎。在Youtube中上傳演奏視頻和改編作品的手風琴演奏者并不少,但馬蒂內斯成功了。除去天時、地利、人和等原因,無法否認的是他在立陶宛桑德克斯音樂學校十年以及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四年的學習所積累的知識、技能與文化熏陶是幫助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來,人們都低估了手風琴這件樂器,在大部分人眼中,這只是一件小眾的民間樂器,但是即將滿二十四歲的馬蒂內斯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它創造一個全新的定義。這件樂器可以用來試探、承載各式各樣的音樂類型,并把其中的音樂基因融于自身的特色中,再創造出符合這個時代需要的作品。馬蒂內斯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演奏者,滿世界地旅游,被看見,被聽見。幸運的是,這一切都發生了,一點一滴,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