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濤
今年5月31日,天津市將實施戶籍新政,停止外省市戶籍人員通過購買商品住房辦理藍印戶口。除天津市外,廈門市去年12月也出臺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購買該市商品住房不再享有“購房入戶”政策。自2004年起,北京、廣州、深圳、西安等特大城市已相繼取消了購房入戶的政策,多推行積分制,包括“積分入戶”、積分入學、積分申請公租房等。那么什么是積分制?怎樣推行“積分入戶”?從深圳這個先行試水“積分入戶”的城市看,已做了很好的回答。
“不設入戶指標限制、不設報名時間限制,全年滾動辦理;打破單位申報模式,實現個人申報途徑無阻礙;取消高中學歷限制,取消干部工人身份差別,只要積分達到100分,即可申請入戶……”深圳“積分入戶”政策強調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除文化程度、技術技能外,還著重考慮了發明創造、技能競賽、投資納稅、社保繳納、居住條件、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更能適應企業用人需求,凸顯人才社會價值。無論是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才還是各方面均衡發展的通才,都有機會入戶深圳。目前已有10余萬外來務工人員入戶深圳,還有更多的外來打工者正在為實現成為深圳人的夢想而打拼,積分每增加一分,入戶的希望就近一步。
可以說,深圳近年來在全國首創的人才引進機制,就是一條“放活”之路,這條路來源于2003年的 “多予、少取、放活”。十多年過去,這六字依然是農村改革的 “六字真經”。 這六字今年再次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被提起,依然彌久留新,有許多現實意義,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十多年來,改革從“多予”“少取”起步,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村人口新農合參合人數2013年達到8.02億,參合率99%。政策范圍內的報銷比例提高到75%,最高的支付限額達到8萬以上, “多予” “少取”確實做了不少,但唯有“放活”還做得遠遠不夠。依筆者看,下一步農村改革的突破寄望于“放活”, “放活”的源頭活水則在“統籌城鄉”。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明確確定:“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其實,這就是“放活”的延伸。“放活”是相對于對農民和農村生產力的束縛而言的,就是要在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和城鄉關系調整上做文章。而要破除種種阻礙統籌城鄉發展的羈絆,當前戶籍改革是重點,也是難點。
《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91.7%的人認為戶籍改革“太有必要了”。而不久前,由國務院組成的6個調研組,分赴全國12個省市進行綜合調研后認為,當前進一步深化戶籍改革,已經具備了許多有利條件,時機基本成熟。應當說,深圳、廣州、上海等城市的“積分入戶”政策,盡管也不完美,甚至有著種種爭議,可畢竟讓漂在這些城市的外來人口,看到融入城市、安家落戶的希望。這種敢為人先,敢破敢立的“放活”精神值得鼓勵,值得學習。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不進則退,農民進城變市民,是一場重塑城鄉結構、平衡城鄉利益的深刻變革,需要的不僅是熱情和口號,更多的是觀念更新、制度變革和操作上的切實可行,敢作敢為。
而近日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不僅要放開小城鎮落戶限制,也要放寬大中城市落戶條件。這為戶籍改革又提供了新的動力。我們應看到“二元”戶籍制度正逐漸被打破,“城鄉一體化”之門正徐徐向我們開啟。總之,“積分入戶”政策是城市管理者必須挑戰的命題。讓統籌城鄉的“金鑰匙”真正打開農村改革“放活”之門,需要勇氣,需要決斷,需要耐心。讓各有所長的人都有機會一圓入戶夢,是中國夢的一部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