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影+馮潔+劉順江+蔣東梅
摘要:學習環模式是一種被實踐證明了的比較有效的理科教學模式,一般包括概念探索、概念引入和概念應用三個環節。學習環可以分為描述型學習環、經驗—誘導型學習環和假設—演繹型學習環。學習環模式具有系統性、循環性和廣泛適用性等特點。學習環的典型變式有5E學習環、CAT學習環和元認知學習環等。以5E學習環為例,開發設計了“化學能與熱能”(人教版化學2)的教學案例,介紹了學習環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學習環模式;中學化學教學;化學能與熱能;5E學習環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4–0026–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學習環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學課程改革研究中提出來的一種科學教學模式。它基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本質是教學流程的模式化[1]。它被譽為“指引科學教學走出困境的一座燈塔”[2]。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已引入學習環模式[3],其中以劉知新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化學教育工作者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化學教學模式百花齊放,但水平參差不齊,尤其絕大多數模式都拘泥于某一類知識或者某一知識點,很難大范圍推廣使用。筆者在研究了多種化學教學模式理論之后,發現學習環模式仍然是比較適合化學教學的有效模式,尤其對新教師而言,學習環模式操作簡便、易于掌握。
1 學習環模式理論概述
1.1 學習環的分類
根據所學知識性質和對學習結果要求的不同,學習環分為三種類型:描述型學習環、經驗-誘導型學習環和假設-演繹型學習環[4]。這三類學習環的側重點和對學習結果的要求如表1所示[5]:
學習環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一般包括探索、發明和應用三個環節[6]。以探索為開端,學生從事各種探索活動,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產生認知沖突,自發地形成新的觀點;發明階段,學生對發現的新觀點或想法命名,教師幫助學生澄清錯誤觀念,形成科學概念;概念應用階段,學生把新概念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這三個環節是一個有機的循環系統。在該過程中,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指導即可。
1.2 學習環的特點
學習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教學模式,它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但又區別于一般的探究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7]。
(1)系統性。它以探索為起點,讓學生通過探究,自己習得概念的內涵,繼而拓展、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概念的探索、發明和應用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2)循環性。探索——發明——應用——再探索……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每一次循環都是對上一次探索的提升。
(3)廣泛性。學習環模式是理科教學的經典模式,可以廣泛應用于不同的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課程中。實踐已經證明,它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都具有較強的適用性[8]。
1.3 學習環的典型模式
學習環模式自從被提出后就得到廣泛研究,并有了較大的發展,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變式。其中比較典型的有5E學習環、元認知學習環和CAT學習環。
(1)5E學習環。包含的步驟是:參與(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精致化(Elaboration)—評價(Evaluation)(其關系如圖1所示)。由于上述5個環節都是以“E"(英文)開頭,所以被稱為5E學習環[9]。
(2)元認知學習環。將科學教學過程劃分為四個基本階段,分別是概念評價/狀況檢查、概念探索/狀況檢查、概念介紹/狀況檢查、概念運用/狀況檢查,其中狀況指學習者構建知識的四個條件,即不滿意性、可理解性、合理性和豐富性[10]。
(3)CAT學習環。認為概念學習必須經歷認知沖突(Cognitive Conflict)、抽象概括(Abstract & Generalization)和遷移運用(Transfer Practice)這三個基本環節,取這三個基本環節第一個英文單詞首字母,將這個學習環簡稱為CAT學習環[11]。
以上幾種模式是在學習環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幾種比較經典的模式,它們一般是綜合運用三種類別的學習環。當然,在運用不同類別學習環時,其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例如5E學習環,比較適合探究教學,一般使用經驗-誘導型學習環和假設-演繹型學習環頻率較高;元認知學習環則較多使用描述型學習環和經驗-誘導型學習環;CAT學習環則使用假設—演繹型學習環和描述型學習環較多。
2 學習環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學習環模式在化學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面以5E學習環為例,筆者設計了人教版化學2(必修)“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案例并進行教學實踐,展示了學習環模式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教學過程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E1參與、E2探究、E3解釋、E4精致化、E5評價,其中探究和解釋是設計的核心。總體流程如圖2所示。
2.1 參與階段
參與階段是教學過程的開始,起著明確學習主題和探究方向的作用,并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學習(見表2)。
評析:通過這一環節,創設學習情境,從身邊最常見的實物入手,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現象背后的化學原理,引起學生的思維共鳴,激發探究欲望。在教師適當提示下,學生認識到暖寶寶發熱原理,即化學反應可以放熱,進而將這一思想推廣到生活中其他常見的實例,從而形成一個“探索——發明——應用”的小循環。
2.2 探究階段
探究階段是5E模式的主體,學生在這一階段可以習得知識、掌握技巧。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直接參與實驗探究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清楚探究目的和注意事項,充分參與實驗探究,讓學生的猜想在親自參與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得以驗證(見表3)。
評析:緊接上一環節的認識——化學反應放熱,本環節設計了系列實驗探究,讓學生直觀認識到有些反應是放熱的,有些反應是吸熱的,從而引發認知沖突,進一步激發探究欲望,思考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本階段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實驗事實——化學反應可以分為放熱和吸熱,從而為解釋階段做鋪墊。
2.3 解釋階段
解釋階段,學生總結上一環節探究所得經驗,試從化學角度解釋探究環節中的疑惑,并將之轉化成可表達的概括性語言。教師要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幫助其轉變錯誤概念或非科學性認識,建立科學概念(見表4)。
評析:讓學生從微觀和宏觀角度思考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的原因,引導學生總結判斷化學反應吸熱放熱的方法,并通過實例講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此處本身也是一個“探索——發明——應用”的小循環。
2.4 精致化階段
精致化階段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能運用所學知識在新的情境下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升華。習題的量可由具體課時內容與知識點難度決定(見表5)。
評析:學生通過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加深了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在精致化階段,教師應注重教授利用知識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中所展示的僅為一個片段。學生通過本階段的學習,初步學會應用知識,更深層次的復雜問題的解決,還需課后繼續鞏固。
2.5 評價
評析:評價可以分為兩類,即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同時,評價的主體也存在兩個方面,即教師和學生。其目的是反饋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
3 對課堂教學的啟示與思考
學習環模式在化學教學尤其是探究教學中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教師開發教學設計提供了一種范式,其三種變式使其具有廣泛適用性。當然,模式只是一種參考,化學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時,要以自己所處的教學環境、學生情況而定,不可僵化照搬模式,應當活學活用。在應用學習環模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1 靈活選用學習環,提高教學效果
學習環模式揭示的是學生獲得科學概念的一般過程,以此開發的教學過程能更好地使學生理解所學概念。在運用學習環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充分結合學科知識體系,針對知識特點設計,如化學教學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基本概念和理論等知識,在使用學習環時,可以分別使用5E學習環和CAT學習環,甚至某些地方穿插使用不同學習環等,教學中每一個概念或原理的解釋也可以設計成一個學習環,一個學習課題則是一個大循環。例如,在教學中,探索——發明——應用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在以上案例中的參與環節,就有對暖寶寶發熱原理的探索,然后提出可能合理的解釋即暖寶寶發熱是由化學反應所致,最后將化學反應放熱遷移到生活實例。因此,要準確理解學習環的內涵以及不同類型學習環的特點,做到靈活選用。
3.2 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
學習環模式倡導教學應是一個探索——發明——應用的過程,具體安排教學時,均有其固定流程,但這并不是機械地將教學過程劃分為若干個環節,各環節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在開發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割裂教學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時,還應特別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學習環倡導教學過程的推進應依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進而通過探究獲得概念原理,最終引入概念名稱,習得新知。好的問題情境可以自然地推進教學進程。因此,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難度不能太高又要讓學生必須通過探究或思考才能得出合理解釋。另外問題必須具有可探究性,即教師要在問題中包含正確的思考方向。如案例中讓學生根據產品說明書思考暖寶寶發熱原理,明確了探索方向,避免了探索的盲目性;思考化學反應能量變化原因時,指明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思考。這正是教師發揮學習引導者作用的體現。
3.3 善于運用評價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學習環模式特別注重評價的作用,尤其是5E學習環,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提出。評價貫穿于學習環模式的教學全過程,每一個概念的探索,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相應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評價探查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他們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改善教學行為,最終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在課后更要善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反饋信息,總結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表現,發現教學中的不足,查漏補缺,改進教學策略,以期不斷優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環模式是眾多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在理科教學中的實用性已被大量實踐證明。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提倡科學探究,但很多一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往往不知該如何組織探究教學,或是探究表面化,或是限于個人經驗而缺乏理論指導[12],這些都不利于探究教學的大規模開展。學習環正是為廣大一線教師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較成熟模式,但如何更好地切合自己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具體地探索。只有不斷的探索——發明——應用,才能更好地發展化學教學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孔耀.談“5E學習環”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化學教與學,2012,(3):43~45.
[2] Wise K, Bluhm W J.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the Learning Cycle: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J].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07,37(3):58.
[3]劉知新.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化學教育,1982,(5):24~27.
[4]楊東移.學習環運用于高中化學教學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 Wulfsberg Gary. A Piaget Learning-cycle Laboratory Approach to Teaching Descriptive In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3,60(9):725.
[6]何長庚.“探索-研討-練習”三環教學法初探[J].化學教學,1988,(2):2~6.
[7] Fowler Linda S. An Application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Chemistry: The Learning Cycle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0,57(2):135~136.
[8][11]林靜. CAT:基于學習科學的科學概念學習環[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31~35.
[9]吳霞玲,劉娟娟.淺析“5E學習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化學教育,2012,33(5):28~30.
[10]朱玲,王后雄.元認知學習環(MLC)教學模式及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8):3~4.
[12]楊承印,馬艷芝.我國“探究教學”研究十年[J].教育學報,2007,(2):46~49,61.
評析:緊接上一環節的認識——化學反應放熱,本環節設計了系列實驗探究,讓學生直觀認識到有些反應是放熱的,有些反應是吸熱的,從而引發認知沖突,進一步激發探究欲望,思考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本階段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實驗事實——化學反應可以分為放熱和吸熱,從而為解釋階段做鋪墊。
2.3 解釋階段
解釋階段,學生總結上一環節探究所得經驗,試從化學角度解釋探究環節中的疑惑,并將之轉化成可表達的概括性語言。教師要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幫助其轉變錯誤概念或非科學性認識,建立科學概念(見表4)。
評析:讓學生從微觀和宏觀角度思考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的原因,引導學生總結判斷化學反應吸熱放熱的方法,并通過實例講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此處本身也是一個“探索——發明——應用”的小循環。
2.4 精致化階段
精致化階段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能運用所學知識在新的情境下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升華。習題的量可由具體課時內容與知識點難度決定(見表5)。
評析:學生通過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加深了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在精致化階段,教師應注重教授利用知識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中所展示的僅為一個片段。學生通過本階段的學習,初步學會應用知識,更深層次的復雜問題的解決,還需課后繼續鞏固。
2.5 評價
評析:評價可以分為兩類,即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同時,評價的主體也存在兩個方面,即教師和學生。其目的是反饋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
3 對課堂教學的啟示與思考
學習環模式在化學教學尤其是探究教學中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教師開發教學設計提供了一種范式,其三種變式使其具有廣泛適用性。當然,模式只是一種參考,化學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時,要以自己所處的教學環境、學生情況而定,不可僵化照搬模式,應當活學活用。在應用學習環模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1 靈活選用學習環,提高教學效果
學習環模式揭示的是學生獲得科學概念的一般過程,以此開發的教學過程能更好地使學生理解所學概念。在運用學習環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充分結合學科知識體系,針對知識特點設計,如化學教學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基本概念和理論等知識,在使用學習環時,可以分別使用5E學習環和CAT學習環,甚至某些地方穿插使用不同學習環等,教學中每一個概念或原理的解釋也可以設計成一個學習環,一個學習課題則是一個大循環。例如,在教學中,探索——發明——應用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在以上案例中的參與環節,就有對暖寶寶發熱原理的探索,然后提出可能合理的解釋即暖寶寶發熱是由化學反應所致,最后將化學反應放熱遷移到生活實例。因此,要準確理解學習環的內涵以及不同類型學習環的特點,做到靈活選用。
3.2 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
學習環模式倡導教學應是一個探索——發明——應用的過程,具體安排教學時,均有其固定流程,但這并不是機械地將教學過程劃分為若干個環節,各環節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在開發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割裂教學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時,還應特別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學習環倡導教學過程的推進應依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進而通過探究獲得概念原理,最終引入概念名稱,習得新知。好的問題情境可以自然地推進教學進程。因此,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難度不能太高又要讓學生必須通過探究或思考才能得出合理解釋。另外問題必須具有可探究性,即教師要在問題中包含正確的思考方向。如案例中讓學生根據產品說明書思考暖寶寶發熱原理,明確了探索方向,避免了探索的盲目性;思考化學反應能量變化原因時,指明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思考。這正是教師發揮學習引導者作用的體現。
3.3 善于運用評價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學習環模式特別注重評價的作用,尤其是5E學習環,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提出。評價貫穿于學習環模式的教學全過程,每一個概念的探索,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相應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評價探查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他們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改善教學行為,最終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在課后更要善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反饋信息,總結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表現,發現教學中的不足,查漏補缺,改進教學策略,以期不斷優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環模式是眾多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在理科教學中的實用性已被大量實踐證明。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提倡科學探究,但很多一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往往不知該如何組織探究教學,或是探究表面化,或是限于個人經驗而缺乏理論指導[12],這些都不利于探究教學的大規模開展。學習環正是為廣大一線教師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較成熟模式,但如何更好地切合自己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具體地探索。只有不斷的探索——發明——應用,才能更好地發展化學教學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孔耀.談“5E學習環”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化學教與學,2012,(3):43~45.
[2] Wise K, Bluhm W J.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the Learning Cycle: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J].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07,37(3):58.
[3]劉知新.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化學教育,1982,(5):24~27.
[4]楊東移.學習環運用于高中化學教學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 Wulfsberg Gary. A Piaget Learning-cycle Laboratory Approach to Teaching Descriptive In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3,60(9):725.
[6]何長庚.“探索-研討-練習”三環教學法初探[J].化學教學,1988,(2):2~6.
[7] Fowler Linda S. An Application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Chemistry: The Learning Cycle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0,57(2):135~136.
[8][11]林靜. CAT:基于學習科學的科學概念學習環[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31~35.
[9]吳霞玲,劉娟娟.淺析“5E學習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化學教育,2012,33(5):28~30.
[10]朱玲,王后雄.元認知學習環(MLC)教學模式及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8):3~4.
[12]楊承印,馬艷芝.我國“探究教學”研究十年[J].教育學報,2007,(2):46~49,61.
評析:緊接上一環節的認識——化學反應放熱,本環節設計了系列實驗探究,讓學生直觀認識到有些反應是放熱的,有些反應是吸熱的,從而引發認知沖突,進一步激發探究欲望,思考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本階段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實驗事實——化學反應可以分為放熱和吸熱,從而為解釋階段做鋪墊。
2.3 解釋階段
解釋階段,學生總結上一環節探究所得經驗,試從化學角度解釋探究環節中的疑惑,并將之轉化成可表達的概括性語言。教師要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幫助其轉變錯誤概念或非科學性認識,建立科學概念(見表4)。
評析:讓學生從微觀和宏觀角度思考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的原因,引導學生總結判斷化學反應吸熱放熱的方法,并通過實例講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此處本身也是一個“探索——發明——應用”的小循環。
2.4 精致化階段
精致化階段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能運用所學知識在新的情境下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升華。習題的量可由具體課時內容與知識點難度決定(見表5)。
評析:學生通過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加深了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在精致化階段,教師應注重教授利用知識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案例中所展示的僅為一個片段。學生通過本階段的學習,初步學會應用知識,更深層次的復雜問題的解決,還需課后繼續鞏固。
2.5 評價
評析:評價可以分為兩類,即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同時,評價的主體也存在兩個方面,即教師和學生。其目的是反饋問題,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
3 對課堂教學的啟示與思考
學習環模式在化學教學尤其是探究教學中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教師開發教學設計提供了一種范式,其三種變式使其具有廣泛適用性。當然,模式只是一種參考,化學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時,要以自己所處的教學環境、學生情況而定,不可僵化照搬模式,應當活學活用。在應用學習環模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3.1 靈活選用學習環,提高教學效果
學習環模式揭示的是學生獲得科學概念的一般過程,以此開發的教學過程能更好地使學生理解所學概念。在運用學習環設計教學時,一定要充分結合學科知識體系,針對知識特點設計,如化學教學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基本概念和理論等知識,在使用學習環時,可以分別使用5E學習環和CAT學習環,甚至某些地方穿插使用不同學習環等,教學中每一個概念或原理的解釋也可以設計成一個學習環,一個學習課題則是一個大循環。例如,在教學中,探索——發明——應用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在以上案例中的參與環節,就有對暖寶寶發熱原理的探索,然后提出可能合理的解釋即暖寶寶發熱是由化學反應所致,最后將化學反應放熱遷移到生活實例。因此,要準確理解學習環的內涵以及不同類型學習環的特點,做到靈活選用。
3.2 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
學習環模式倡導教學應是一個探索——發明——應用的過程,具體安排教學時,均有其固定流程,但這并不是機械地將教學過程劃分為若干個環節,各環節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在開發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割裂教學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時,還應特別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學習環倡導教學過程的推進應依靠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進而通過探究獲得概念原理,最終引入概念名稱,習得新知。好的問題情境可以自然地推進教學進程。因此,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難度不能太高又要讓學生必須通過探究或思考才能得出合理解釋。另外問題必須具有可探究性,即教師要在問題中包含正確的思考方向。如案例中讓學生根據產品說明書思考暖寶寶發熱原理,明確了探索方向,避免了探索的盲目性;思考化學反應能量變化原因時,指明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思考。這正是教師發揮學習引導者作用的體現。
3.3 善于運用評價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學習環模式特別注重評價的作用,尤其是5E學習環,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環節提出。評價貫穿于學習環模式的教學全過程,每一個概念的探索,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相應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評價探查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他們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改善教學行為,最終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在課后更要善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反饋信息,總結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表現,發現教學中的不足,查漏補缺,改進教學策略,以期不斷優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學習環模式是眾多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在理科教學中的實用性已被大量實踐證明。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提倡科學探究,但很多一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往往不知該如何組織探究教學,或是探究表面化,或是限于個人經驗而缺乏理論指導[12],這些都不利于探究教學的大規模開展。學習環正是為廣大一線教師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較成熟模式,但如何更好地切合自己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具體地探索。只有不斷的探索——發明——應用,才能更好地發展化學教學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孔耀.談“5E學習環”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化學教與學,2012,(3):43~45.
[2] Wise K, Bluhm W J.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the Learning Cycle: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J].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07,37(3):58.
[3]劉知新.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化學教育,1982,(5):24~27.
[4]楊東移.學習環運用于高中化學教學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 Wulfsberg Gary. A Piaget Learning-cycle Laboratory Approach to Teaching Descriptive In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3,60(9):725.
[6]何長庚.“探索-研討-練習”三環教學法初探[J].化學教學,1988,(2):2~6.
[7] Fowler Linda S. An Application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Chemistry: The Learning Cycle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0,57(2):135~136.
[8][11]林靜. CAT:基于學習科學的科學概念學習環[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31~35.
[9]吳霞玲,劉娟娟.淺析“5E學習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化學教育,2012,33(5):28~30.
[10]朱玲,王后雄.元認知學習環(MLC)教學模式及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8):3~4.
[12]楊承印,馬艷芝.我國“探究教學”研究十年[J].教育學報,2007,(2):46~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