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雄+劉華清
4歲的林林送到幼兒園才一個月,老師就找林林媽談話,說林林上課時不停的眨眼、聳肩、做怪相,影響其他小朋友。林林這樣的表現,林林媽以前也發現過,以為是林林不知在哪里學的壞毛病。因此,林林媽誠懇接受老師的意見,說回去后要好好教育林林。可是,老師卻建議林林媽帶林林到醫院兒童心理科看看,說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孩子,最后被診斷為小兒抽動癥。
林林媽半信半疑的帶林林到了醫院,結果不出所料,林林就是小兒抽動癥。所幸的是,醫生說只要堅持治療,同時家長注意孩子的教養和心理矯治,孩子將來一樣能成才。于是,林林媽把醫生交代的各項注意都認真記下。
該用的藥物必須要用
目前還沒有能夠完全治愈抽動穢語綜合征的藥物,所使用的藥物主要是控制癥狀,以及緩解由癥狀帶來的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常用的藥物包括可樂定、胍法辛、肌酐,以及抗精神病藥物,如氟哌啶醇、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等。很多家長看到抗精神病藥物,就不敢讓孩子服用。其實,這些藥物自1961年開始就用于抽動穢語綜合征的患兒,療效確切,也是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因此,家長一定要遵醫囑給孩子用藥,不可馬虎。
很多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行為治療的方法,如集結消極訓練、習慣反向訓練、自我監督法、放松練習、生物反饋、感覺統合訓練等,個別報道有一定的效果,但有效性尚待長期的、大規模的評估。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教養
臨床觀察中發現,孩子抽動的癥狀在緊張著急時加重,放松時減輕,睡眠時消失,所以,要在理解、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予明確的行為引導。想讓癥狀減輕或消失,可以采用轉移法,例如讓他幫你做一些簡單輕松的事情,如普通的家務活;也可以采用消退法,不去理會抽動癥狀,繼續你們正在做的事情,例如游戲、玩樂、聊天等,這樣可以減輕由抽動帶來的緊張、焦慮和自卑感,通過肢體有目的的活動和思維的轉移,逐漸減輕和緩解抽動癥狀。同時也要和孩子商量,合理安排孩子及家庭成員日常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內容,避免造成孩子過度緊張和過度疲勞。
另一方面要幫助患兒理解和接受癥狀,幫助其減少負性認知,如“我有個奇怪的毛病,我是個怪孩子,我不好”等,減輕由于疾病而帶來的羞怯、不安或自卑。
積極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也很重要,有利于其重建自信,改善癥狀。
注意飲食調整
抽動癥孩子的綜合治療中,少不了飲食調整。
食品添加劑可促使抽動障礙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包括活動過度和學習困難;含咖啡因的飲料可加重抽動癥狀。因此,應避免孩子食用含食物添加劑、色素、咖啡因和水楊酸等的食物,如西式快餐、燒烤食品、奶油食品、冷性食品、辛辣食品等。另外,膨化食品是兒童最喜歡吃的零食,目前的研究雖然尚未發現膨化食品會加重抽動癥狀,但卻顯示它是抽動障礙發病的危險因素;反季節食品也值得注意,可能是市場上大棚反季節蔬菜水果受農藥、激素的殘留以及環境污染的緣故,有研究顯示它也是抽動障礙發病的危險因素。所以,對于膨化食品和反季節食品,還是盡量少吃為好。
當然,我們在為孩子做飲食調整時,一定要循序漸進,同時不斷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如果突然一下子剝奪孩子這么多平時他愛吃的食物,他甚至會選擇寧愿有抽動癥狀,也不愿意放棄這么多好吃的;況且他的沮喪反而容易加重抽動癥狀。這一點家長們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