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新
進入春季以來,精神疾病患者復發率明顯增加,不少精神病專科醫院都人滿為患,真印證了民間俗話所說的“桃花紅,梨花白,油菜黃,瘋子忙”。
春天固然是精神疾病的高發季節,但其根本原因,與沒有規范的藥物治療關系最大。眾所周知,無論是精神分裂癥還是情感性精神病中的抑郁癥、躁狂癥等,都是容易復發的疾病,維持治療是預防精神疾病復發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手段。
精神藥物對精神疾病的治療有明顯效果,但在停藥后容易復發,且停藥時間越長,復發的可能性越大。臨床觀察發現,精神分裂癥病人多數是在急性癥狀緩解后1~2年內復發的,所以,在急性癥狀控制后,至少應進行兩年以上的維持治療。然后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在密切觀察下逐漸減藥。如果維持治療期間病情波動,則應在醫生指導下加大藥物劑量,維持治療的時間自完全控制復發后,再繼續服用3~5年。對于病情復發超過3次的,或者精神癥狀緩解不徹底的病人,則需要終生維持治療。維持治療的藥物劑量,通常為治療劑量的1/2~1/4不等,具體應由醫生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軀體情況予以調整。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不少病人一直堅持服藥,可病情依然會復發,耐心詢問方才得知,這些病人或者家屬往往都是機械地服從醫囑,沒有依據患者具體情況和環境變化作出相應改變。
傳統醫學強調天人合一,外界環境會影響機體內環境。春季氣候多變,本來就容易擾亂人們的生理功能,加之精神病人的防變能力又差,極易導致身體機能失衡,加劇心理機能紊亂,使精神病復發,或原來能夠控制病情的藥物劑量無法穩定病情。因此,春季來臨之際,應在原來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藥物劑量;已經停藥的病人若出現復發跡象,應及時服用藥物。等高發期過后,再逐漸恢復到原來的劑量。女性患者由于月經期激素水平波動明顯,會導致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加重和重現原有的精神癥狀,以及出現焦慮、緊張、激動和抑郁、悲觀等心理問題。因此,進入月經期的患者同樣應該適當增加藥物劑量,月經期過后再逐漸減少到原來的劑量。
總之,藥物維持治療是預防精神疾病復發的關鍵,但是并非一成不變地服用同一劑量,應該適時而變,根據病情、軀體情況和外界環境機動靈活地加以調整,達到長期緩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