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統一考試,分省錄取,是中國高考制度的核心。統一考試制度已經由全國一張試卷改為16+1模式(16個省市自主命題,其他省市共用統考卷),但分省錄取制度延續至今,其合理性備受質疑。分省錄取導致上大學的機會系統地向高等教育資源富集地區傾斜。大學越多的地區上大學的機會越多,大學越少的地區上大學的機會越少,這種馬太效應嚴重損害了中國教育的公平性。中國大學錄取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近年來,中央政府推出一些措施,以對沖分省錄取造成的不利影響,比如要求直屬中央政府的全國性大學在所在地招生不得超過招生總數的30%,定點增加國家級貧困縣的招生名額,提高農村考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等等,但均未能根本緩解錄取的不公平,反而因為造成新的不公而受到批評。
分省錄取從1950年代就開始實施。60多年來,公立大學從來沒有公開解釋過錄取指標在各省分配的方案、標準和依據。《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在各省投放招生指標,屬于辦學自主權的一部分,但現實中,這一權利不但受教育部節制,也經常被地方政府左右。
近15年來,高校比以前更加依賴地方政府的支持,即使是直屬中央政府的全國性大學也不例外。代表中國學術最高水平的985高校,也因為“教育部和地方共建”,必須以招生名額來回報地方的財政資助。這加劇了錄取環節的不平等。2005年前后,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和浙江大學的本地生源一度超過60%,武漢大學超過50%,南京大學超過40%。2008年,教育部出臺了本地生源30%的限制之后,重點大學地方生源比例開始減少,但30%的目標并未達到。
地方政府認為,大學以招生名額回報自己的財政投入,是公平的。我們則認為,建立基于財政責任制的錄取制度,與逐步改革并最終廢除分省錄取制度,并不矛盾。
錄取制度改革的原則有二,其一是公開透明。針對教育不發達地區的照顧政策,應由全國人大以立法形式明確其目標、原則和程序。公立大學有義務說明錄取指標分配方案是如何制定的。招生過程,特別是涉及加分、特招、點招和自主招生的情形,必須全程置于社會監督之下,以防淪為黑箱操作。
原則二是權責匹配。直屬中央政府的全國性公立大學,其經費應由國家財政全額撥付,面向全國考生,擇優錄取,不再按省分配錄取指標。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支持的大學,以及由地方財政支持而面向全國招生的大學,錄取名額可分為本地和全國兩類,全國招生的部分不再分省錄取。
這是存量部分的改革。長遠而言,中國應該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的開放性,鼓勵個人和團體興辦更多私立大學。私立大學應擁有充分的自主權,自行決定考試和錄取方式,并和公立大學進行直接和平等的競爭。
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公立大學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配合以單一的考試和錄取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傷害某些考生。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頂尖的私立大學都是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不但為社會輸送人才,也提升了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多樣性。通過競爭,私立大學為高等教育注入了動力,促使所有大學——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不斷改進教育理念和方法。歸根結底,只有足夠多元的大學,足夠多元的考試和錄取方式,才能盡可能地滿足考生多元的需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