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起
中國的改革開放,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是我國深化改革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形勢,那就是改革開放35年來人口紅利吃完了,資源紅利吃完了,環境紅利吃完了……民營企業更是遭遇融資難、招工難、稅收高,堪稱“危機”四伏。
然而,面臨如此狀況的民企,如何在國企改制中完成轉型突破,這是民企發展的一個現實考題。政府的放權,結構的改革,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民企的開放,打造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形成平等對待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一步國企改革的目標和途徑清晰了,民企發展空間亦廣闊起來。
市場化的國企改革,民企可以更好更多地參與國企改革。因為,產權制度改革就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勢必會給民企帶來一個較大的發展機遇。比如,國家選擇有條件的國企改制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也可以搞股權多元化突破壟斷行業或壟斷環節的改革,這將為民企提供新的投資機會與發展機會,走出一條國企改革“國進民也進”的市場發展的創新之路。
國家相繼出臺的上調出口退稅率、減輕企業負擔、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等一系列政策,旨在鼓勵民營企業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實現產品結構的優化轉型,在國家出臺的負面清單的基礎上,走“精專特新”發展之路。“國企民企兼容”,吸收雙方的優勢,超越各自原來的那個體制,是一種雙贏的市場化選擇,形成“國企的實力加上民企的活力等于市場的競爭力。只有學好用好政策,加快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調整優化結構,提高企業整體素質,這是民企的當務之急。
國企的分類管理,從簡單的公益型、經營型,分為公益型、任務型、經營型,把這種帶有任務、帶有公共產品特征的國企騰出來,參與市場型的國企混合所有制的重組,深度改革,最大范圍地進行對內開放,金融、文化、醫療、教育,以及航天、通用航空、軍工、鐵路,甚至這個名單還可以拉得更長,“國”和“民”的兩種經濟雙翼,將會是扇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翅膀,勢必也會掀動一場新的正向的,正能量的蝴蝶效應。
民企生來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拼搏,他們善于判斷企業的發展方向,善于在國企改制的縫隙中“拾遺補充缺”,靈活、及時尋覓宏觀經濟環境對民營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影響,將問題轉為機遇,積極創新技術、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走自主品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之路。
今天,國企改革帶來的創新轉型正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