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余
(重慶市開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重慶 405400)
淺談農機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張余
(重慶市開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重慶 405400)
農業現代化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最重要體現與必經之路。本文闡述農業機械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闡明農業機械化在新農利述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機械化 新農村建設 地位 作用
農業機械化在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增加農民收入與有效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辦企業及發展二、三產業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還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推手。為此,國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惠農政策的普及與實施,農民購買與使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更是空前高漲,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化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越來越顯著。
現代的農業生產包含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多種行業和產前、產中、產后等多個環節。從廣義上來講,用于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統稱為農業機械。也就是說,農業機械化就是用機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各項作業,用于農業生產方而的動力機械和配套機具都屬于農業機械的范疇。
因此,農業機械就包括動力機械和作業機械兩部分。動力機械如內燃機、拖拉機、電動機等為作業機械提供動力;而作業機械即為配套農機具,如土壤耕作機械、播種機械、灌溉設備、收獲機械、脫粒機械等直接完成農業生產中的各項作業。二者以牽引、懸掛、半懸掛等方式相連接成為機組,或直接制造成為一個整休,如谷物聯合收獲機等。
世界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機械化事業,由于其起步和發展較早,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基礎,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較多,其農、林、牧、副、漁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并正在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用拖拉機向人馬力(100——200馬力以上)、減輕重量、四輪驅動等方面發展,能夠懸掛十幾種配套農機具;(2)擴大農業機械的適用性,一機多用,可以實現一人完成快速掛結,并向聯合作業發展;(3)農業機械向寬幅、高速(10KM/h以上)和高生產率發展;(4)利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來監視、監測、控制和調節農機作業運轉情況,并核算作業成本,而且逐步達到自動化;(5)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和農業系統工程,應用電子計算機制作農機化區別和農林牧機械配套的最佳方案。
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而且全國13.57億人口中有近80%的農業人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與此同時,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又好又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也是更加凸顯。
斗轉星移,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和普及,農業機械化不僅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也打破了人們在農業生產上千百年來靠“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將農民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水稻生產“頭上烈日曬、腳下水汽蒸、臉朝黃土背朝天”的不堪重負的、繁重農業體力勞動中解脫了出來,走向廣大城鎮發展二、三產業,使傳統的農民變成新型農民和產業工人,并安心在外務工經商賺錢,發家致富。
農業機械化不僅有效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同時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就是增加農民收入。
2.2.1 農業耕作機械的農機耕作服務為農降低成本助農增收
農機機耕作業不僅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有效的解決了農民種田耕田難的實際困難。同時,還為農戶節省了耕作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據調查,農業機械每為農民機耕一畝農田收費為60元。而農民若雇人用耕牛來犁耙一畝農田的話,卻要花費90元。相比之下,每機耕一畝農田可為農民節約開支30元,且機耕功效高,還可為農民節約勞動用工一個,若按每個勞動日50元的價格計算,又可為農民增加收入50元。由此可知,農業耕作機械為農民每機耕一畝農田,就為群眾增加收入80元。
2.2.2 農業收獲機械特別是水稻聯合收割機的農機收割服務為農降低成本助農增收
在水稻生產中,農業收獲機械不僅有效地解決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三彎腰”問題,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增加了農民收入。據調查,聯合收割機為群眾每機收一畝水稻收費只65元。若群眾雇人來收割一畝水稻,至少要花費95元。同時機收還能為群眾節約勞動用工2個。相比之下,聯合收割機為群眾每機收一畝水稻就為群眾增加收入130元。
2.2.3 農用排灌機械的農機排灌服務為農降低成本助農增收
農業排灌機械在農業的抗旱救災中,不僅為農業的抗災救災奪豐收立下了汗馬功勞,還為農業生產爭農時、搶季節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中部農村某些地區靠古老的龍骨水車來抽水澆田,功效低、勞動強度大,一般一個勞動力用龍骨水車車水澆田每天最多3畝,而一臺175柴油抽水機一個小時就能抽水澆田2至4畝。農用排灌機械成了農民離不開、丟不得、少不了,且又不可替代的重要生產工具。同時,農業抗旱機械的抽水排灌服務使農業糧食生產得以保產增產,而糧食增產也就是增加了農民收入。
2.2.4 農業種植機械的機播與機插特別是水稻機動插秧機的機插秧作業服務為農降低成本助農增收
據調查,機插秧作業不僅能省種、省時、省工,達到合理密植,還能爭農時搶季節,同時每為群眾機插一畝水稻只收費40元,且功效高,還能為群眾節約勞動用工2個。若群眾雇用人工栽插,則每畝至少要花費90元。相比之下,機插秧每畝又可為農民節約成本增加收入50多元。
農業機械在為農服務中有效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明顯降低生產成本、大幅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還大幅度的提高了農業生產作業效率。就農業機械化作業與人畜力作業相比,一臺中型拖拉機每個工日可翻耕田地50畝,一臺中型收割機每個工日可收割水稻40畝,一臺水稻插秧機每個工日可栽插水稻30畝;若用畜力耕作,每個工日只翻耕農田2畝;而用人工收割水稻和栽插水稻,則每個工日均為0.5畝。相比之下,機耕是畜耕效率的25倍,機收是人力收割效率的80倍,機插是人工栽插效率的60倍。而且不論是機耕還是機收機插,在質量上都比人畜力作業要高,這就為農業的高產穩產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為農業生產的規模與效益注入了強大動力,使人們從小農經濟的困擾中解脫出來,從事集約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已成為可能。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積極走出家門經商務工與發展二、三產業,使傳統的農民變成新型農民和產業工人,走向廣大城市,安心外出務工賺錢。由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使土地向種田能手或種植大戶流轉,從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實現了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由于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許多閑置的土地正向種田大戶手中轉移。
自古來,自然災害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特別是在農業抗旱雙搶和春耕大忙季節,不僅大片的農田要翻耕、還要搶收搶種與搶插、以及防汛抗旱同時進行,為確保農業增產增收,農業機械更是為群眾春爭日、夏爭時的忙過不停。積極在季節上搶時間,在抗災上搶糧食,為現代農業的增產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
回顧過去,總結經驗教訓。分析現狀,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展望未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因此,要充分抓住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扶持,特別是加大對農機的扶持力度的大好時機,興機富農,因地制宜,有選擇地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向前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增效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1]盧啟云.農機化發展對策及建議[J].湖北農機化,2013,06:14-15.
[2]馮文海.農機化發展的方向[J].青海農技推廣,2009,02:62+64.
[3]陳達.農機化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湖南農機,2007,04:12.
[4]張巍.農機化發展的現狀[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10:68.
[5]周全召,蘇同坤,李俊峰.發揮好農機化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J].農業機械,2005,0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