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杰
今年俄羅斯索契冬季奧運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接受記者采訪時講了兩句話,給企業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總書記這兩句話非常通俗、生動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我國改革面臨的形勢。這個形勢對于民營企業,同樣非常嚴峻。
民營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
民營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是因為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把所有的紅利都用光了。第一,人口紅利沒有了。上海現在傳統的勞動服務業,也就是第三產業面臨招工難。現在民營制造業,用工成本普遍升高,3000元月薪加1200元的四金,留不住一個勞動力。人口紅利用完以后迫使上海不少以勞動生產力為主的企業都往外地梯度轉移。第二,資源紅利沒有了。除了煤炭以外,我們幾乎所有的資源都依靠外來進口,其中缺口最大的是石油。第三,環境紅利沒有了。中國的水資源70%被污染,土地被大面積污染,這不僅是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更是民生中的大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民營企業面臨著四大困境
第一,融資難。中國所有的資本和貸款只有5%是給了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第二,融資成本高。兩年前中國放開了金融產業的部分改革,全國出現了將近5000家小貸公司,但小貸公司有弊端,例如它的資本金受到限制,貸款利率非常高。上海富大集團下面有一家小貸公司,它平均放出去的貸款利率高達20%,最高達25%。由此可見,小貸公司抬高了民間借貸的銀行利率。此外余額寶、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網絡金融產品的出現,迅速改變了銀行的存款狀況,使銀行存款出現了一次大搬家。網絡金融產品把一些民間碎散資本吸收進去組成了強大的基金,它們給予投資者6%-7%的回報率,這無疑之中就會進一步推動貸款利率的上升。中央銀行放松貸款利率,放松以后上限達到30%,這樣民營企業又面臨著融資成本高的難題。第三,勞動力成本高。人口紅利用完了,中國進入了老齡社會,招工難。傳統的生產制造業原來的利潤是3%-5%,現在又進一步受到了財務成本、勞動力成本等的壓制,因此現在民營企業出現了空心化的趨勢,在長三角地區非常嚴峻。民營企業的老總發現現在賺錢越來越難。第四,稅收高。17%的增值稅在世界上是少見的。有眼光的企業家都在呼吁國家和社會要鼓勵民營企業,拉動經濟發展必須要實行放水養魚,要減稅。聯想老總楊元慶說:“我們的電腦不得不賣得這么貴。電腦的毛利潤只有15%,但是需要繳納17%的稅。人民幣的進一步升值,增加了電腦進出口的壓力。”
國家宏觀經濟嚴峻
2013年是中國經濟非常嚴峻、非常困難的一年,實際上到了2014年我們發現更嚴峻、更困難。例如,2013年我國新增貸款9萬億元,這個數據僅次于2008年金融風暴以后的2009年發放的大約超過10萬億元的貸款,如此巨大的新增貸款,還沒有算巨大的影子銀行發放的一系列信托和基金。但是我們的GDP只有7.6%。而2009年的10萬億元貸款加上政府投入的4萬億元使得當年的GDP一下子沖過了2位數。由此可見,靠貨幣擴張和寬松的貨幣發放對我們經濟的刺激和驅動的邊際效益越來越小。其次,我國現在廣義的貨幣發放量達到110萬億元,110萬億元超過了我國當年GDP的兩倍。按照正常的經濟學的規律,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應該占GDP的50%-70%,比如美國的貨幣發放量沒有超過當年GDP的70%,而美國已經連續三年執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最近開始收縮。美國貨幣政策的收縮將會給我們及其他新興國家帶來一次巨大的沖擊。
拉動經濟的四架馬車
第一,消費。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講,消費始終拉動不起來,尤其是內需。內需占國內GDP的60%左右,隨著中央出臺新八條以后,政府消費大量減少,所以現在內需占國內GDP的比重低于60%。第二,出口。出口這兩年略有順差,再要指望出口像我們加入WTO以后迅速增長一樣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美國及其它西方發達國家正在拋棄原有的WTO的體系,采用自貿區的體系,而世界上兩大自貿區,東亞自貿區和歐洲自貿區都把中國排斥在外,所以中央急于在上海建立自貿區,讓上海先行先試,接下來全國推廣。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如果沒有這個戰略舉措,我們的出口將逐步地流失。第三,投資。金融風暴以后中央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地方政府也達到十幾萬億元。但是政府投資是不可能持續的,政府財力有限,沒有那么多錢一直來投資。根據凱恩斯的經濟定律,投資拉動經濟,投資拉動需求完全是可行的。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了要讓民間資本進入到市場中來。第四,房地產。這是拉動中國經濟的第四架馬車。2013年土地財政收入是4.1萬億元,占當年財政總收入的25%。我們把土地不作為財政收入,叫土地收入,但它畢竟是財政收入的一部分。4.1萬億元的土地收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房地產。2013年中國的房地產業交給中央財政的稅收是2.5萬億元,而當年全國的增值稅是2.8萬億元,所以房地產稅僅次于中央政府主要稅收來源的增值稅。房地產近10年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房地產不能打壓,銀行有三分之一的貸款在房地產里面,房地產破滅就意味著銀行破產。所以對房地產應當用一種溫和的政策,對它的泡沫只能去稀釋,不能打破,在保護房地產不要發生不幸的崩盤的前提下逐步地稀釋,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我們當前比較重要的戰略規劃。
深化改革繼續發展
習總書記講了好吃的肉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是不是還有繼續發展和前進的紅利?這個紅利唯一的就是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我們才能在今后的30年繼續發展,才能有強大的紅利。十八屆三中全會帶來利好消息:第一,國有企業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從股市上來說,中石化、中石油這兩只股票,原來沉在盤底,跌到谷底,最近活躍起來了,為什么?它們率先開始打破壟斷,向民營企業開放。實際上國有企業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條首先是要放開玻璃門,然后非準即入,也就是說只要憲法和法律沒有規定的所有人都可以做。除有特殊規定的,例如軍工產業及涉及到國家國防高度機密的不可以做,其它的沒有法律規定的都可以做。此外國有企業一定要和民營企業集合在一起。我們知道到農貿市場買黃鱔的時候看到魚缸里面放幾條泥鰍,可以攪動魚群,顯得鮮活。民營企業就像一條泥鰍,作為民間資本,它逐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可以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集合在一起能產生出一種很好的經濟效應。上海已經開始接受這一條,有許多大型的國有企業讓民營企業參與了進來。第二,土地改革。我們要振興農業,工業這幾年迅速發展,而農業還停留在原來的小農經濟狀況。振興農業要解決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土地的確權問題。每個農民家里一畝三分地,如何進行集約化的改造?中國需進入到大面積的農田的集約化生產,如果農業進不了現代化,中國就成不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農村土地的改革非常重要。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先確定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以后允許土地使用權可以上市流通,這樣可以保證土地實現大面積的耕種,實現農業產業化;釋放農村里的小產權房、農村宅基地和建筑用地,釋放以后可以上市交易。
民營企業面臨的機遇
上海現在有四大產業做得風生水起,第一,醫療保健產業。上海出現了一部分的有錢人,有錢人追求生活質量,想健康想長壽,所以醫療保健產業現在蓬勃發展。上海有個新滬商平臺下面有家企業做一種人體細胞治療項目。將人體細胞從人體中拿出來培養,培養完再放進人體,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生命活力。現在做一次費用高達10萬元,但還是有很多人做。第二,文化產業。上海市是一個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所以文化產業有很大的基礎。舉個例子,新滬商集團投資了文化基金來打造各種各樣的電影和電視劇,還投資了上海錦輝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該公司的藝術家們現在已經走出中國,走到美國、東南亞等地到處演出。第三,養老產業。上海市是率先在全國進入老齡化的城市,現在老齡人口即將超過300萬。市政府現在已經進行了很多嘗試。關鍵問題是養老院建在哪里?養老院建在周邊郊區、土地價格很便宜,養老院的成本低,但子女探望等方面不太容易。子女們希望老人們住在家里附近,可以常去看看,老人們也想離子女近些,方便去看子女。最近上海市的一些低檔的旅館已經改造成老年公寓。老年公寓的經濟收入超過了原來旅館的經濟收入。因為上海的旅館平均住房率達不到60%,但是改造成為老年公寓后住房率為100%。老年人住進去后進行其他消費,還會給酒店帶來其他的收入。第四,會員制的高端產業。上海的新滬商設想提供這樣的服務,針對上海的高端消費人群,繳納100萬元入門費,會給他們制發一張會員卡,會員進來可以享受各種高端服務一直到老。當然,具有敏銳眼光和戰略思維的企業家,還可能會發現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