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鈺 姜崧 呂潔華
產學研用協同培養農林高校經管類人才模式研究—以統計專業為例
●姜鈺 姜崧 呂潔華
主要對產學研用培養模式下的經管類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研究,以統計學專業為例展開了細致的研究,對該專業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制定完整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為我國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經管類人才提供建議。
統計專業 產學研用 人才培養模式 農林高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
經管類專業應用性、實踐性極強,社會對該專業人才越來越指向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因此培養具備“產學研用”的全方面經管人才已經成為高校經管類專業的當務之急。農林高校的經管類本科專業中一般只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開設時間較長,其他經管類專業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農林高校如何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
統計學是一門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釋數據的方法論學科,統計學專業在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掌握數量分析方法的經管類人才備受歡迎。隨著當前科技水平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統計已成為經濟學、物理學、生物學、醫學、人口學、社會學等實質性學科不可缺少的分析數據的重要手段。2011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新的研究生專業目錄中將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為統計學科和統計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但受傳統教學模式以及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我國現階段統計專業教學過程中還存在教學目標單一、知識結構單一、教學方法單一、重知識輕能力、各門課程的知識不能相互融合等諸多問題。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視閾下,探討統計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是一個值得統計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統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緊緊圍繞產學研用的辦學特色,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統計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為依托,以“知識、能力與素質”協調發展為目標,加強外語、數理統計知識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拓展課堂空間和實踐教學途徑,培養統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和精神,突出農林高校以及統計專業特色。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是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寬厚的經濟學、統計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扎實的數學基礎,熟練掌握統計數據分析技能和統計軟件,能在農林相關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經濟、管理部門以及金融、保險、證券等機構從事統計調查、經濟預測、經濟信息分析和其他經濟管理工作,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和應用型專門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應系統學習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會計學、數學等專業基礎課程和統計預測與決策、抽樣技術、國民經濟核算、多元統計分析、實用回歸分析、林業統計、農業統計等專業課程,受到理論研究、應用技能和計算機操作的基本訓練,能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理論方法和技能處理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力、思維創新能力和定量與定性綜合數據分析的基本能力。
(三)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基于培養服務經濟建設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專業定位,提出了“農林特色、經管相融”的教學理念,統計專業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程、不同教學環節的教學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建立“經管相融”的專業基礎課程群。既要夯實學生的經濟管理學科基礎,又要掌握“農林特色”的專業課程,形成一個多層次全面的課程體系。
(四)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只有將統計方法結合經濟管理方面的實際進行應用,才能使統計學充分得以運用,才能在統計學教學中充分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在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的大背景下,構建多元化的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尤為重要。在不斷地摸索和研究中,將統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課堂實踐、校內外實習、科研項目訓練和聯合培養四個模塊。
1.課堂實踐。主要包括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內容兩方面。統計專業實驗教學體系設計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比如統計學、統計預測與決策、計量經濟學、多元統計分析、抽樣統計分析等。在統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可對上述課程開設統計軟件實驗課程,比如用EX CEL、SAS、SPSS、EVIEWS等軟件。
案例教學是連接理論和實踐的橋梁。通過在課堂上介紹與實際情況緊密相聯的案例,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校內外實習。校內外實習主要可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第二課堂活動、畢業實習等。
認識實習,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掌握前面統計相關課程的基本理論的前提下,更加深刻地認識統計專業,可以開設統計調查、統計軟件操作方面的內容。
教學實習,讓學生深入到教學實習基地,如統計局、市場調查公司、證券公司、有關農林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這種實踐教學的優點是能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下,真正體會到所學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實際工作的能力。
第二課堂活動,包括大學生科研立項如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 TP)、科技創新競賽(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等,豐富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畢業實習,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撰寫畢業論文是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科研項目訓練。科研項目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追求創新的綜合能力發揮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參與各種科研項目,尤其是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等,既增強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為將來“用”時打下基礎。
4.聯合培養。聯合培養模式是學校和有關機構、或科研院所以雙贏為目的,以知識的學習與交流為宗旨,實行“雙導師”制培養學生,建立穩定的人才培養合作關系。比如聘請森林工業總局、農業局、農林業研究所、統計局等單位的專家做兼職教師。
所謂的“4+6+6+4”四維一體教學新模式,是從4個主要點(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主線、以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為主題)、6個環節(目標導學—自主研究—教師講解—反饋討論—歸納拓展—效果評價)、6種手段(任務驅動、軟件實驗、模擬實訓、案例教學、科研競賽、學生實踐)、4種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資源互動、人機互動)四個維度構建了統計專業人才培養的“4+6+6+4”四維一體教學新模式,該模式將任務驅動、案例分析、軟件實驗、模擬實訓、學生實踐、科研競賽等有效融入到高校學生的教學中,充分肯定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資源互動,推動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發展。
教師和教學隊伍的建設是教學的根本保障。以加快培養專業技術骨干教師和青年后備人才為基礎,建立精干的教師隊伍,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支持和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進修,建立統計各門課程和實驗教師的優秀團隊,優化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充分保證教學內容和質量。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創新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要緊密結合學校和專業的定位,確定質量目標,以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為基礎,以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環節監控為重點,結合專業特點制訂各教學環節質量評價的標準。尤其加強學生參與實踐、實習活動的測評,由任課教師、實習單位負責人等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估,對于一些社會調查和創業設計等實習活動還可以通過比賽結果等對學生進行測評。同時通過有效地實施學生評教、校院督導組督導、院領導聽課等措施,推進教學質量監控。
[1]尤祖明,遲強,潘明財,謝緒磊.產學研用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2]張莉.農林高校經管類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素質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3)
[3]許滌龍,周四軍,李正輝.構建統計學專業課程實驗教學體系[J].統計教育,2005(4)
[4]王曉萍.“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0
[5]李宗利,馬孝義,蔡煥杰,辛全才.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2(6)
(作者單位:姜鈺,呂潔華,東北林業大學;姜崧,哈爾濱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責編:賈偉)
F240
A
1004-4914(2014)04-199-02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重點課題(GBB1212002)專業認同感提高視閾下高校統計學特色專業的建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