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4日,對外宣稱從事民間網絡借貸的P2P平臺“中寶投資”老板周輝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浙江省衢州市檢察院批準逮捕。據悉,目前尚有1100余名投資人、約3億余元本金沒有歸還。浙江衢州警方表示將全力追繳涉案資產,最大限度挽回投資人損失。
互聯網金融是方興未艾,所以如今,“P2P網貸”成為了不少人理財的新選擇。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簡稱,即“個人對個人”。P2P網貸平臺簡單來說,即由某個企業搭建一個平臺,由需要錢的人發布需求,投資人參與競標,由平臺撮合雙方交易的完成,并收取一定服務費的一種網貸模式。
當然了,收益高意味著風險也高。自4月14日起一周內,至少有3家P2P公司“出事”。而從去年底到現在,隔三差五就能聽到某家網貸公司“不行了”的消息:資金鏈斷裂、被擠兌、提現困難、倒閉,有些甚至是詐騙、卷款跑路……
“感覺他肯收錢是看得起我”
常年居住在上海五星級酒店,進出勞斯萊斯、賓利,名表名衣更不在話下,一般投資人想見中寶投資的老板周輝真的很難。
周輝畢業于某師大體育系,浙江衢州人。據統計,從2011年起,他假借新興的P2P網貸平臺,向全國30余個省市1600余名投資人進行集資,這些充值資金全部打入周輝個人銀行賬戶內……
截至案發,警方查扣周輝本人以及以中寶投資公司和其妻子名義購買的勞斯萊斯、賓利、蘭博基尼等豪車8輛,個人賬戶資金1.7億元。目前尚有1100余名投資人、約3億余元本金沒有歸還。
然而這些選擇周輝的人,當初多半帶著對他的崇拜而來。受害人張深(化名)一提到周輝,便會懷著景仰之情說道:“周輝啊,高傲得很,太拽了。”
“不知道P2P有風險嗎,中寶投資你怎么就信了呢?”警察這樣詢問他。
“當然知道了,我試了好幾次,最后終于相信他了。”據張深說,最初他只用幾元錢注冊成了會員,接著又投了2000元,隔了一段時間后要求提現,現金馬上就轉回來了。“再說了,中寶的回報利率也不是特別高,只有20%,這也是我覺得靠譜的地方。”張深后來的投資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元,因為要簽協議,終于“有幸”見到了周輝。
“在上海五星級賓館,走進他的辦公室,你就會覺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豪。”張深說,周輝身材高大、舉止高傲,“感覺他肯收我的錢是看得起我”。張深最后投到“中寶投資”的資金達1000多萬元。
衢州警方在辦理此案時發現,周輝最早的投資便在“裝備”上,穿名牌、開豪車、住五星級賓館是最起碼的。“把自己打扮成有錢人之后,裝出一副輕易不接受投資的樣子,當然,其目的是想引投資者主動上鉤。”
目前警方已經查明,自2011年2月以來,“中寶投資”以開展P2P網絡借貸為名,以高息為誘餌,對外發布含有虛假借款人和虛假借款用途等內容的貸款信息,向全國各地公眾大量吸收資金。
他靠什么忽悠了那么多人
案發之后,根據網站數據初步統計,周輝向全國30余個省市1600余名投資人進行集資,目前尚有1100余名投資人約3億余元人民幣本金沒有歸還。
周輝,到底靠什么手段能蒙蔽了千把人?警方發現,在這一點上,周輝前期投資購買的大量好車派起了大用場:這些豪車不僅僅可以用來享受,還能充當門面,更能用來蒙蔽投資人。
警方調查發現,周輝曾經特地向投資人展示:這些豪車都是抵押在他公司的,他還提到,有人向中寶網貸貸款1百萬元,有一輛價值幾百萬元的豪車作為抵押物甚至還過戶到了他公司名下。見對方做事這么“牢靠”,投資人多半都放心了。
據查,周輝通過宣稱從事P2P民間網絡借貸的“中寶投資”的網站,先是吸引投資人注冊,注冊后通過網上銀行在線充值或匯款方式進行賬戶充值,這些充值資金全部打入周輝個人銀行賬戶內。然后,他假借他人名義虛構貸款人和貸款用途,頻繁在網站上發布貸款協議,累計超過5000份,以此吸引投資人對貸款協議進行投資。而“中寶投資”網站雖然有幾十名工作人員,這些員工對周輝的這一做法并不清楚,還都認為“中寶投資”是個正式的P2P網貸平臺,這也使得平臺更具欺騙性。
民警說,周輝把資金都集中在自己的個人賬戶上。有投資人提現,他馬上就匯出去了,這更加讓投資人深信不疑,之后很快又將錢投進來了。
自己的融資平臺——中寶投資網站開設以來,虛構的貸款項目金額占網站發布貸款協議總金額的90%以上。
周輝曾說,他的網貸資金用于資助衢州小企業,但到目前為止,中寶投資以及周輝本人,沒和衢州任何一家企業發生過關系。
據悉,4月14日,犯罪嫌疑人周輝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衢州市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根據浙江警方統計,浙江省已有10家平臺因涉嫌利用P2P網貸平臺進行涉嫌非法集資犯罪活動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P2P網貸”風波不斷
“P2P網貸”方興未艾,但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也已經浮出水面。就在犯罪嫌疑人周輝被批捕的4月14日,還有另外2家P2P公司也“出事”了:深圳一家較大型的P2P平臺旺旺貸網頁關閉,標志著該平臺已經倒閉;另一家P2P機構錢海創投也關閉了平臺,稱正在被調查而被停業。
“旺旺貸是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中P2P信貸行業中最大、最安全的平臺,為投資理財用戶和貸款用戶兩端提供公平、透明、安全、高效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在旺旺貸的宣傳材料中,對于自己是如此評價和介紹。但從15日起,該平臺網頁已經無法打開。
部分旺旺貸的投資者表示,4月14日該公司網站所留固定電話在撥打時已是“已停機”狀態,投資人無法與其取得聯系。部分投資人開始恐慌,紛紛進行提現擠兌,一些投資者在當天已發送的郵件顯示“提現成功”,但并沒有像以往那樣在幾小時內資金正常到賬,對此客服解釋稱是與第三方支付端口故障,將會在17日前到賬,但此后失去聯系。
目前旺旺貸網站已經關閉,其網站快照的內容顯示,該平臺的借款列表中主要包括房產抵押、短期周轉等項目,借款利率也高于普通的P2P。一位投資者介紹,該平臺一般當天放貸都能滿標,但14日出現后續資金乏力的現象。此外,以往正常每天在20:00左右在“還款中”后會在“我要投資”欄預告第二天將要放的幾筆貸,包括利率、周期、金額等,但14日當天再也沒有預告。這些跡象都引發了投資者的擔心。
到4月15日該網站已經無法登陸,全部頁面均被刪除,所有QQ客服全部離線,至此投資者才確定遭遇到了詐騙事實,紛紛向公安部門報警求救。
同樣在14日,深圳另一家P2P公司錢海創投也出現異常。下午4點左右,深圳錢海創投發布公告,暫停平臺一切運營。但相比其他突然跑路的P2P公司,錢海創投給了投資者一絲安慰和希望,該公司表示,平臺絕不是跑路或者其他等等原因,只是因為經偵處的調查致使平臺無法運營,待調查結束后會盡快給投資人提現返還。
根據“網貸之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3月底,全國P2P網貸平臺貸款余額為390億元,環比2月份增長23%。但伴隨快速增長,P2P平臺倒閉現象也日漸增多,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出現問題的P2P平臺達22家,僅3月份就有6家。
而在此前的4月8日,號稱全球最大的P2P平臺宜信也被爆出現8億元壞賬。盡管宜信方面表示:“相關網絡媒體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公司正在積極跟進處理。”但作為業界“大佬”,該消息一出,P2P行業監管問題成為了熱點話題。
作為P2P網貸中“純線下+債權轉讓”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宜信在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辦資金池等幾條紅線上頻遭質疑。2013年8月,包括宜信重慶分公司就曾接到重慶金融辦等監管部門的整改通牒:清理債權債務退出市場,涉及金額共計4.86億元。
加強行業監管已經刻不容緩
根據《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自2006年開始,P2P借貸平臺在中國陸續出現并呈快速發展趨勢。截至2013年末,至少有238家活躍的P2P借貸平臺,整體數量在700家到800家之間,成交額超過1000億人民幣。
但是,對于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浮現,風波不斷的背后,與一個因素密切相關:P2P監管一直處于空白。
目前,國內的網貸公司發展規模參差不齊,而迅速擴張的行業規模使得行業亂象日益暴露。由于參與資金的運作,一些P2P網貸公司打破了網貸的界線,使公司性質由第三方中介轉為吸儲和放款的金融機構,而沒有金融經營資質使之直接構成非法集資。
從公安機關此前偵辦的案件情況看,部分P2P網貸平臺的確被利用為非法集資工具,存在風險隱患。首先,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普通投資者對一些P2P網貸平臺的資質不了解、對其出借的項目不了解、對規范的P2P網貸平臺的運作模式和標準不了解,從而容易上當受騙。
其次,P2P網貸平臺原本是網絡借貸資金撮合的一個中介平臺。但公安機關在辦案中發現,有的P2P網貸平臺非法募集資金,形成“資金池”,再以高利轉借給他人;有的P2P網貸平臺虛構借款事由,將募集的資金用于自己的公司經營,達到“自我融資”的目的;有的P2P平臺對于借款人及借款用途疏于核查,造成大量虛假借款需求。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表示,從目前的操作流程來說,P2P模式確實存在非法集資的可能,一些較大的機構沒有發生風險,是因為公司的內部管理、平臺運行和個人道德暫時還能兜底。那么,兜底還能夠兜多久呢?
對于上述這些問題,《報告》提出,對于涉及公眾利益的金融行為,僅有行業自律是不夠的,必須有嚴格的他律。政府部門也應該研究討論,確定P2P網貸平臺機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監管內容和監管形式。
任何創新都在監管之前,但是任何金融行業都必須受到監管。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期間表示,為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規范和監管,國務院日前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做了分工,決定由銀監會牽頭來承擔對P2P監管的研究。
分析人士認為,2014年以后,隨著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宏觀調控、監管政策將快速收緊,并趨于科學、完善,這種野蠻生長狀態即將結束,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場行業大洗牌。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典型業務類型之一,也將隨著行業大勢而變。
隨著銀監會牽頭研究和制定相關P2P的監管,行業監管留白有望被補足。當然,從落實監管部門,到出臺監管政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此同時,廣大投資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貪圖小利,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