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索菲 岳文飛
摘 要 東北地區優勢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競爭能力過程中,面臨著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有效創新機制和自主創新品牌等問題。不僅阻礙了區域優勢產業的后續發展、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而且還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自主創新投入不足、創新人才缺乏和體制機制障礙。因此,調整政府創新扶持策略、增加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完善創新人才激勵機制、轉變企業自主創新實現方式,是提升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競爭能力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東北地區;優勢產業;自主創新;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 F062.9;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4)05-0068-04
優勢產業是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柱,發揮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解決社會人口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造地區財稅收入的重要作用。東北地區優勢產業主要是資源型產業,但由于資源的過度消耗,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的優勢已不再明顯。在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變化趨勢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保持優勢產業優勢繼存的關鍵。然而,東北地區自主創新能力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相距甚遠,制約了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東北地區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對于東北經濟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東北地區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判析
東北地區優勢產業因為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全國負有盛名的工業基地。但是,也正因為省份之間自然資源的趨同,使東北地區的優勢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嚴重的結構性趨同。隨著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和市場的過度競爭,東北地區的優勢產業面臨著嚴峻困境。
1. 存在的問題
(1)創新能力薄弱。東北地區高校云集科研機構林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東北地區共有248所高等院校,每年培養了大批高學歷人才,僅2011年本科畢業生就高達31.89萬人,在校碩博人數達到4.26萬。而早在2003年東北地區就有自然科學研究機構 700 多個,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 215.8 萬,占人口的 9.9%。[1]如此龐大的高學歷人才為東北地區優勢產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是這些顯著的人才優勢并沒有使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的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這是因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沒有與產業實現有機結合,形成技術成果與生產實踐相互促進發展機制。東北地區優勢產業沒有做到真正的創新,特別是沒有做到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所謂的創新只是停留在改造層次上。另外,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的創新方式單一,多數是通過引進技術后結合自身產業要求進行技術改造,其實質還是別人的技術沒有屬于自己的專利技術。
(2)缺少有效的聯合創新機制。比如遼寧省是東北地區最好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具有完整的裝備制造業生產體系。2010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2 454.5億元,同比增長33.56%;出口交貨值1 453億元,同比增長28.4%;實現利潤598.2億元,同比增長49.1%,占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39.7%。[2]黑龍江省優勢產業有發電設備、動力設施、鍛件制造、量具、汽輪機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很多大型水電站的發電設備都是有黑龍江省生產制造的,其2012年發電設備產量名列全國第三,占總量的15.43%,鍛件制造達179 225.80噸;[3]吉林省在汽車制造和光學儀器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優勢,2012年汽車、轎車產量分別為:156.48萬輛、120.51萬輛,已經成為了全國第二大汽車生產省份。這些優勢產業雖然各不相同,但是確有著一定的聯系。遼寧省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地,其完整的、先進的生產體系可以為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制造業提供技術含量高、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設備;黑龍江的鍛件制造、動力設施可以為遼寧省提供高品質的裝備制造業部件;吉林省可以利用光學儀器優勢為黑龍江省和遼寧省提供更加先進的制造業光學儀器,輔助其優勢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但是,目前東北地區優勢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省際之間各自為政缺乏相應的協調合作,區域間優勢產業的互補性沒有發揮作用。
(3)缺乏自主創新品牌。東北地區優勢產業雖然在國內具有一定競爭優勢,但是沒有在國際市場具有強勢競爭力的大品牌。不少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不是通過創新來提升生產技術,建立特色品牌,以不斷自主創新提升整個產業的經濟利益。整個東北地區步入世界500強企業的只有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一汽的產值雖然能進去500強,但是卻沒有以自己獨立創新的核心技術打造的世界知名汽車品牌,多數產品都是與國外知名汽車品牌合作的產品,其核心技術都是由合作方提供。整個東北地區的優勢產業還處在傳統發展模式階段,以較大的資源投入換取產出的增加,多數優勢產業的企業還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只是根據市場提供的生產訂單,對初級產品或原材料進行加工,整個生產位于產業鏈的低端,無法獲得高額利潤。
2. 問題的負面影響
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制約了整個產業的提升,使得在以科技創新為主的新經濟形勢下,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的優勢風光受限,從而影響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1)制約優勢產業后續發展。東北地區優勢產業多數是資源型產業,其主要優勢在于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隨著幾十年的開采和利用,資源耗費巨大,面臨著資源枯竭匱乏的挑戰。而資源型產業的高速發展也帶來大量廢水、廢氣、廢渣等產業垃圾對東北地區新的發展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東北地區廢水排量520 867.07萬噸,石油類廢水排量1 309.44噸,SO2排量197.65萬噸,煙、粉塵排量169.03萬噸,生活垃圾排量2 148.50萬噸。因此,以自主創新為途徑,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實現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至關重要。
(2)阻礙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東北地區優勢產業受到了來自國內和國外相同產業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國外先進技術產品的涌入使得東北地區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市場份額直線下降。除了企業管理制度和經濟體制的原因之外,更多的還是企業生產設備老化,生產技術落后,無法生產與國際品牌同價同質產品。例如,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的總體資本利潤率在2006年以前都不到3%,即使在2006年以后價格出現了大幅度上升,裝備制造業的總體資本利潤率也不足5%。[4]而這主要是由于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缺乏相應的自主創新所導致的,長期以來,產業的發展都依靠國家主動投資和技術更新,或者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但是這已經成為了產業繼續發展的動力阻礙。endprint
(3)影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優勢產業競爭能力,發展區域經濟,最終目的是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只有不斷增加人們的收入,生活質量才能隨之提高。但是,由于東北地區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不僅制約了優勢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來,東北地區人均收入與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只有重振東北地區優勢產業,推動經濟發展,才能跟上我國經濟發展步伐,實現人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
二、制約東北地區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因素
1. 經濟增長方式粗放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是改變以往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拉動經濟增長,向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創新管理方式和提高生產效率方向轉變。但是,東北地區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高消耗和高排放,高能耗、高排放、資源型重化工產業在東北地區整體產業結構中仍占較大比重,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5]而目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仍然以粗放型增長為主,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本地經濟、爭奪招商引資,不顧市場經濟原則以行政手段提供一系列優惠條件。比如廉價的土地、資源的優先開采權、不合理的財稅政策等。這種通過行政手段造就的低成本和高收益違背了市場原則,形成了產業高效發展的假象,也助長了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存在周期和生命力。
2. 創新資金投入不足
東北地區政府投資于產業自主創新的資金較少,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產業的自主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作為自主創新主體的企業沒有能力獨立承擔數額龐大的研發資金,在發達國家產業創新的初級階段多數是由政府投資來啟動研究。而東北地區企業,除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外,在自主創新上也投入甚少。更嚴重的是,使得不少優勢產業忽略了對產品的研發投入、管理制度的創新、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等促進自主創新的基礎性工作。部分企業由于存在“等、靠、要”的幻想,沒有明白自身才是自主創新主體,總是期待國家的資金、技術支持,致使企業對產品研發投入薄弱。另外,即使部分企業意識到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也加大了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但因企業無法連續支撐屬于長期性、高額度、慢收益的自主創新研發經費,使得很多創新研究都半途而廢或成效低微。
3. 創新型人才相對匱乏
21世紀人才最重要,自主創新的根本動力就是人才。東北地區擁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如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國內名牌院校,每年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而且老字號的科研機構、國家級實驗室眾多,科研基礎雄厚,科技能力突出。但是由于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較沿海發達城市落后,大量優秀人才、科研帶頭人、高級技術人才等被其發達的經濟水平、廣闊的發展空間、豐富的生活資料、優越的就職條件等優勢吸引,造成了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嚴重。以黑龍江省為例,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黑龍江人才流失總量高達20萬人,占現有專業技術人才的1/6,而引進人才總量不到2萬人,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每年外流超過200人,[6]這還不包括未辦理離省手續的。盡管,在確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召下,國家和地區都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各類創新人才能夠留在東北地區,為振興東北儲備人才。但是短期內東北地區無法形成于沿海發達地區對等的優勢條件,無法阻擋人才向東南沿海匯集。這導致了東北地區缺乏相應的科研人員和自主創新人才,不能及時改變產業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的困境。
4. 體制機制的制約
東北地區作為著名的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其中重工業占絕對比例。在經濟改革浪潮中,東北地區比例過大的重工業首當其沖,以資源型為主優勢產業也面臨變革。但是,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多數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如果過快推進企業改制,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的下崗人群,而東北地區又沒有發達的第三產業消化這些失業人群,不能及時就業的人群容易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造成更大的社會負擔。因此,東北地區經濟改革和市場化推行速度較為緩慢,這也使原計劃體制的負面影響得以延伸。時至今日,由于東北地區政企界限模糊,政府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導致優勢產業面對國內和國際資源市場、人才市場、產品市場等競爭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不僅如此,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最終導致了企業創新動力不足,資源利用低效,人才嚴重流失。
三、提升東北地區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
1. 調整政府創新扶持策略
任何國家、地區的產業創新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以美國為例,在過去30年間,美國政府和私營部門每年在科研領域內的總投入占GDP的比例高達2.5%,[7]并且實施一系列促進創新的法律法規鼓勵企業創新。針對東北地區優勢產業來講,首先,加大政府對企業創新支持力度,主要通過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對于企業創造出的新技術、新產品要給予一定形式的獎勵,讓企業能夠看見創新所帶來的直接效益,也以此減輕企業從事創新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其次,政府要著重培養創新人才,對于優勢產業急需的創新人才,政府要引導、委托高校和科研機構重點培養,重視科學技術基礎性研發工作。對于這類人才要有足夠的條件鼓勵他們從事創新工作。最后,政府在鼓勵企業創新過程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讓企業發揮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政府只是在宏觀和政策層面上,通過出臺一定的政策規則鼓勵和引導企業活動,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2. 加大企業研發投入
東北地區優勢產業自主創新,最終落腳點還要回到“自主”這個關鍵點。產業的技術創新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政府的各項大力支持只是輔助手段,技術創新的中心點還必須是企業自身。現代經濟社會,產品科技含量的高低決定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美國是世界上最注重自主創新和投入資金最多的國家,企業70%的資金都投入了產品創新研發。蘋果公司每一代產品較上一代都具有不同的創新,富有完美創新的外觀和高科技含量,使蘋果電子產品迅速占領了世界高端市場。近在比鄰的日本也是創新型國家,每年在自主創新領域投入資金超過GDP的2%。2012年,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指數在全球主要國家中排到第19位,[8]這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很不相配。增加企業自身創新投入是企業購買先進設備、引進創新人才的必要條件。東北地區優勢產業只有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資金投入,才能改變產品科技含量低的不利局面。endprint
3. 完善創新型人才激勵機制
有效的激勵機制是激發創新型人才提高創新積極性的必要策略。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對于自己的價值實現欲望較高,企業要想調動創新型人才的積極性,可以采用一次性創新獎勵、股權激勵、擁有創新產品部分專利等獎勵方式。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很多人才除了關注薪金報酬之外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因此,企業應該改變傳統單一的物質激勵方式,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創新型人才提供與之對應的再學習機會。比如通過專業培訓、定期深造等與時俱進激勵方式,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社會競爭力。另外,要營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文化具有非凡的凝聚力,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軟實力。縱觀世界百強跨國企業,無不具有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或營造寬松的工作環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此減輕工作壓力。
4. 轉變企業自主創新實現方式
東北地區優勢產業的多數企業都屬于國有大中型企業,由于舊體制殘余的影響和現行國有企業經營制度沒有完全去行政化,影響了企業創新的主動性。企業作為創新主體,首先必須是完全自主經營的主體,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創新過程中能夠自主決策、自主研發、風險和利益等同擔當,持續保持企業創新熱情。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創新主體,而中小企業也有創新優勢。相對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不僅技術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新型體制引進快,而且中小企業可以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集中力量技術攻關。建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戰略聯盟,加強區域產業研發資源整合,以降低創新成本、分散風險,加快形成東北地區制造業核心競爭力。[9]總之,產品的技術創新可以采取聯合創新方式進行,將不同部件的技術創新交給不同企業協作完成,這種集思廣益,既可降低單個企業獨立創新成本,又可提高創新效率。
5. 培育具有東北特色的自主創新文化
產業環境是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對產業競爭力將產生更持久的影響。支撐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環境因素包括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商務環境、人文環境等。[10]而地區的文化背景對于區內經濟發展具有相當重要影響。文化屬性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具有自主創新精神的文化有助于提高人們的創新能力。東北地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樂于奉獻的精神要素。除此之外,最具東北特色的集體主義文化理念又為合作創新提供了人文基礎。但是,由于東北地處我國北方內陸深處,特殊的地理區位、寒冷的天氣,形成了慢節奏的生活習慣,人們缺乏進取意識和危機感。地廣人稀和相對發達的傳統農業使人們形成的小富即安思想,又束縛了人們的思維。保守、僵化的思維禁錮了東北人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開拓精神。所以,要想提高東北地區的產業創新能力,就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揚棄,培育獨具東北特色的創新型文化。endprint